叶艳艳
2023年8月30日的《社交媒体+社会》期刊网站上,刊载了阿什利·米尔斯的网络首发文章,题为《将布尔迪厄引入内容农场:社交媒体生产场域与注意力的文化经济学》。
布尔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理论自提出以来,就成为人们理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性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彼此对立的两级:一级是“自律性质的生产”,即“为艺术而艺术”,生产为小众,不关心经济收益;另一级是“他律性质的生产”,即生产为大众,经济收益是其核心关切。社交媒体时代的理论家认为,布尔迪厄的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所谓“线上场域”,特别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将社交媒体时代的稀缺资源——注意力——理解为“注意力资本”,即可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和象征性收益的资源。另一方面,现有关于线上内容创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红”,但后者并非线上内容创作者的全部:在它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创作者,比如该文所聚焦的“病毒式内容创作者”。
为此,从2020年12月到2022年7月,米尔斯对一家名为“魔术传媒”的公司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并对公司内的53名、公司外的7名病毒式内容创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场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经济,即它尽管貌似只关乎出售内容和将注意力货币化,但最好还是被看作是混杂的情境:一方面,有倾向“自律”的、“为内容而内容”的生产,它更关心社群的分享和互惠,而怀疑甚至鄙视各类关乎收益的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有完全“他律”的内容生产,只认同数据和金钱。进而言之,既有研究认为,为了获得地位,网红常常愿意免费劳动,以换取预想当中未来更丰厚的报偿,但此类说法似乎更加符合网红之类社群导向的创作者,他们试图吸引的是粉丝这样的利基群体;而病毒式内容创作者则目标明确地面向大众市场,即无差别且地位相对较低的全球观众,并且只关心点击率和播放率,就此而言,他们是市场导向的。由此,网红与病毒式内容创作者的“自我呈现”方式也不一样:前者更加注重对所谓“本真性”的展示,即要表现得“真实”、“自然”;而后者则更加依靠所谓“情境性本真性”策略,即以模仿日常生活情境为目的的日常场景展演——前者重视的是对“自我”的塑造,而后者重视的是对“情境”的塑造。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病毒式内容创作者既是高度可见的(因为出现在各种视频内容中),又是高度不可见的(因为重要的是场景,而不是人物),这就与着力打造“人设”的网红大不相同。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追問:用来获取注意力资本的各种策略,与病毒式内容创作者的既有资本状况是什么关系;换言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注意力资本一起构成了怎样的结构性关系?此类场域又是如何被性别化和种族化了?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无疑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社交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