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探索

2024-01-03 21:50:18郭秋玉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大思政大学英语

摘 要:“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承载着外语教育与育人的双重使命。本文讨论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意义,并指出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在“大思政”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将思政育人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思政育人

作者简介:郭秋玉,貴州民族大学。

一、前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随着中国高校教育进入“大思政”格局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关注存在缺失,不能真正地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地有机统一,不符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探索“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今后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思考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其自提出后便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课程思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课程融合,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与实施,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指出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课程范围覆盖广、课程内容繁多、学生数量众多等特点,该课程不仅关注语言学习和技能培养本身,还将语言与文化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和价值观念,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高等教育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随时准备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这对大学英语课程及外语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做到将英语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育人意识,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二十大均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要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开展。随着全球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及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交流更为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大势所趋。传统认知里,思想道德教育被默认为是思政课程的首要任务,然而,课程思政强调应当把育人融入每一门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挖掘的思政素材广泛,其不仅是学生学习了解外来文化,掌握英语技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平台,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辩证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感,向世界传播好中国故事。因此,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关键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通常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覆盖面广,影响深远。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时期。初入校园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从青少年向成人角色的转换,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在学习、生活、心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积极正向品格的形成,实现立德育人目标提供了契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其课程资源覆盖了人文、科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赋语言文化学习于人格培养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跨学科的知识体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现象,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增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外语教师应当要充分挖掘外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更加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尊重,增强思辨力,客观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中塑造品格,以缓解改善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推动外语教育教学创新,实现思政与外语课程的有机融合是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当下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指出外语课程思政包含了四大要素,分别是外语教师、外语思政的范围、思政方法以及思政功能。其中,外语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及价值引领的重任。思政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教学内容,还包含了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师生关系等众多方面。思政育人元素应该有机地、潜移默化地寓于英语课程中,而不是生硬地强加至英语课堂中。需要承认的是,仅靠英语课程一门课并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大学英语应当同其他课程共同发挥各自的思政功能,协同育人。文教授对于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给予外语教育工作者深刻的教育教学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挖掘外语中的育人元素、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四、“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探索

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承载,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英语课堂为思政提供重要的教育平台,然而,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生对课堂思政的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仅浮于表面,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二是英语教材中思政素材的缺失,目前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材注重跨文化交际内容的介绍,文章多为西方文化素材,涉及的中国元素较少,究其原因在于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应当掌握专业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理解英语文化,却忽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植入,导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局限于内容本身,无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三是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其工具性大于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利目的较强,学生最终的学习动机在于顺利通过学业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丰富个人简历以提高未来求职概率等,难以真正领会到教学中的思政内容。而教师面对教学考核、科研成果、职称晋升等压力,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关注如何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或提高考试过级率,而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另外,因受到课程规划、教材使用的限制,部分教师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思维模式较为固定,依托教学大纲及教材照本宣科进行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有效展示出大学英语的人文特性。

綜上所述,目前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仍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强化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应当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探索将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大思政”立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引领、政治育人、理论渗透、实践育人等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和能力

教师作为思想教育建设的执行者,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教师需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自身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理论学识感染学生。同时,外语教师还应该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强化思政意识,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灵活变通地挖掘出课程内外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恰当的思政要点,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

外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有意识地选取紧跟时代热点,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或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以《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为例,第三单元“Gratitude is the best attitude”通过分享国外研究团队所进行的感恩实验阐述了日常践行感恩的重要性。教师在提炼思政元素时可以融入对革命先烈、战斗英雄、道德楷模等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感恩之情。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带领学生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双语版,学习时政热词,回顾和感悟党和国家过去五年的伟大成就,感恩如今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在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思维和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注重发现和培养个人优势、积极情感和乐观态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至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态,增强自信和抗压能力,应对挑战和困难。例如,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艺术类专业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鼓励,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而非传统模式化地“期末决定成败”的考核,应当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关注学生平时的进步。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情绪智力和情感稳定性,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四)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技术不断成熟,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将科技赋能外语教学,创造动态的、互动的、创造性的课堂。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至大学英语课程中,以纪录片赏析、辩论、演讲、模拟联合国、短视频制作、配音等各种形式,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至语言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布置学生录制一个介绍自己家乡文化习俗或地方旅游景点的英文视频任务,向世界讲述家乡故事。利用较为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替代传统的阅读写作作业,既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升学习积极性,也培养提高了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五、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时代所需,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强调思政与语言学习的有机渗透,教师要加强对思政育人的理解,提升自身政治理论素养,深挖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整合跨学科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3]Seligman M E P.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大思政大学英语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魅力中国(2017年51期)2018-01-27 13:00:32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黑河教育(2017年3期)2017-03-21 19:31: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