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2024-01-02 23:06桂琴李俊芹
电脑迷 2023年19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桂琴 李俊芹

【摘  要】 传统课程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包括理论偏重、结构混乱、核心课程不匹配等。课程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能够弥补理论与实践鸿沟、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竞争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文章提出了调研企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等路径,同时也指出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观念滞后、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最后,文章提出完善课程改革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以确保改革能够持续改进,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和产业需求。

【关键词】 课程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产业需求,分析传统课程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并强调课程改革的紧迫性。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如调研企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出一系列改革路径。通过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强调建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确保改革的成功实施。这些措施旨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符合产业需求的学生。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

现行课程体系往往过于理论化,侧重知识点的传授,缺乏实践应用的有效引导。这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到应用困难,缺乏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机会和经验。课程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有时候会出现课程设置的重复和冗余。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不同课程中学到相似的知识,而没有机会深入研究或掌握更广泛的技能。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未能满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够匹配。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课程内容却往往滞后于这些发展。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会毫无准备地进入职场,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工具不匹配。这不仅对学生造成了困扰,也对企业造成了用人困难。

(二)课程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课程改革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引入更多实践教学元素,如实训项目、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学生将有机会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应用他们所学的技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具备面对职业挑战的信心,还为未来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课程改革对于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企业需要具备最新技能和知识的员工,以保持竞争力。通过与产业需求更加贴合的课程,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的学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路径

(一)调研企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调研区域主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至关重要。这包括与各类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收集并分析对于招聘学生的具体要求。通过与企业密切互动,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上的岗位需求,从而调整课程内容以确保其与职业要求相契合。分析行业及技术发展趋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迅速演进的技术领域,了解未来趋势对于课程设计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密切关注行业中新兴技术和趋势,确保课程内容具备前瞻性,能够培养出具备未来技术应用潜力的学生。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核心课程建设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企业专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可以确保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实际职场需求。提供宝贵的建议,帮助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应对各类挑战。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训项目的数量和比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增加实训项目的数量,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参与真实项目,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提高实训项目的比重可以确保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实训项目可以涵盖各个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设置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来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而项目驱动教学则将学生置身于真实项目中,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成长。

(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并提供校外实习岗位。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受控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习岗位则为学生提供了融入真实职场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了解和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

聘请企业专家开设实务技能培训课程。企业专家通常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知识,他们可以向学生传授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洞察力。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学到实际应用技能,并且与企业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企业提供实际业务项目供学生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他们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解决真实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具备实际项目经验的潜在员工。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改革力度不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些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意识相对淡漠,缺乏积极推动改革的动力。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出,也难以在教育体系内迅速落地。

即使进行了改革,一些教師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变不大,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方式使课程改革的初衷无法真正体现,因为改革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实际能力的专业人才,而非仅仅传授理论知识。

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照搬传统,未能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但一些教师仍然将实践环节视为附加项,而非主要教学内容。这意味着学生可能会错失发展实际技能的机会,因为他们未能在实践中获得足够的指导和培训。

(二)校企合作缺乏尝试融合

部分校企合作项目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地的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融合。这意味着学生虽然有机会在企业实习,但合作仍然主要局限在实践层面,未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校企间的交流不够充分,合作认同感有待提高。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双方之间的密切互动和交流,确保课程设计与实际职业要求紧密契合。然而,一些项目可能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等或合作沟通不畅的情况,这可能导致合作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认同,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质量监控标准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够完备。这意味着缺乏明确的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和指标,难以准确评估教学质量的提升程度。为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明确定义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技能、职业竞争力等,以全面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效。

缺乏建立常规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常规的教学质量评估应该是持续性的,能够定期收集、分析和反馈教学效果的数据。这有助于教师和教育机构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确保其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和产业的需求。缺乏对学生和企业的反馈调查。学生和企业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对于改革的方向和效果至关重要。

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改革

专题研讨和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和行业领袖分享最新的教育趋势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例如一所高职院校可以举办定期的教师培训研讨会,邀请校友回校分享职业经验和教育见解。这种方式可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更新教育理念。

制订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可以深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改革。这些考核办法应该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从制度上推动教师改革。学校可以引入定期的教学评估,包括同行评审和学生评价,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表现。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定期检查和反馈,教师将被激励不断改进他们的教育方法。

(二)构建利益共享、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共享利益来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这意味着双方应该明确各自的利益和期望,并寻找双赢的合作模式。一家软件公司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提供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开发,并从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潜在的员工。这种合作不仅提供了学生实际项目经验,还为企业输送了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局面。

资源共享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和企业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研究成果等。通过资源的共享,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推动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一所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教学,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研究成果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这种资源共享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对于构建利益共享、资源共享的模式至关重要。这需要双方建立信任,共同制订合作计划,并长期坚守合作的承诺。例如一些高职院校与特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保障。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实现持续的教育和产业互补,提高合作的效益。

(三)完善课程改革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质量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成果、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标准的制定应该是全面的、可量化的,以便能够准确评估课程改革的成效。例如,可以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指标,用于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组织专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这些专家可以包括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校内外专家以及行业从业者。他们的任务是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方面。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将有助于识别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为改进提供指导。

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包括同行评审、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等多个环节。同行评审可以促使教师相互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学生评价可以提供学生对教学的真实反馈,教师自评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这些评估环节应该定期进行,确保课程改革的持续改进。

五、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和存在问题,得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必须更新理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产教融合是主要路径,需要校企共建平台、共享资源。改革中还应注意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广泛吸纳各方需求,确保取得实效。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产学研用全面协作、深入推进,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文章的分析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通过更多调查和案例研究验证课程改革效果,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 参考文献:■

[1] 余景波,朱少慧,周鹏. “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05):13-18.

[2] 李娟,王文博,时国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J]. 学园,2023,16(26):63-65.

[3] 罗汝珍,谢露静,唐小艳.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成效的评价研究[J]. 成人教育,2023,43(09):70-74.

[4] 于忠宁. 发挥龙头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N]. 工人日报,2023-09-05(05).

[5] 王学春,程斐斐. 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23,31(04):130-132.

[6] 李靜. 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J]. 电子技术,2023,52(06):114-115.

[7] 郝艳艳. 计算机课程中的多元主体产教融合教学实践[J]. 电子技术,2023,52(05):127-129.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