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明
【摘 要】 随着“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师逐渐对“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从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举办“情境+问题串”活动、优化“情境+问题串”四个维度出发,结合历年教学经验,创新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既可以实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促使学生清晰地明白教学目的的目标,又可以培养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 情境+问题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情境+问题串”是指结合学科内容创设情境,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情境、理解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可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与内化知识和技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情境+问题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将现实生活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够创造学习空间,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文章对“情境+问题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了研究。
一、创设情境,引发求知欲
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创设生动且形象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观察、推理、交流、讨论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完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数学问题,而此处所创设的情境是指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而言,学生运用学习过或者已经完全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与研究情境中的新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不断敦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与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以此引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创设问题情境旨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交流与讨论数学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中的“圆柱表面积”内容。针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如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为圆柱创意性设计的活动。该活动要求如下:学生需要先在白色纸张上绘图与上色,再将纸张粘贴在圆柱表面。教师以直接提问和设问两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确定所拆剪纸张的大小恰好覆盖圆柱整体?教师只讲授“认识圆柱”的知识内容,还没有讲授“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但是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原理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原理是一样的,那学生如何得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可以参考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理过程。最后,学生尝试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问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推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二、设计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问题串”是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小学数学中的“问题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数学知识巩固与探索平台。问题是推动学生展开学习、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该平台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其重要功能。设计的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前提。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问题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目的性较强的问题,可促使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是了解到需要怎么做该件事情。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中的“认识圆柱”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既可以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是圆柱形状的物体,也可以是让学生寻找这些生活中圆柱物体的共性,但不可以是让学生观察圆柱,因为这样的问题既未标明教学目的,又无指向性,不可以作为“问题串”中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问题的目的性,只有将问题的目的性表述清楚,才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展开后续的学习活动。
(二)问题要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问题具有价值。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锤炼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圆柱体积”的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是让学生参考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是让学生思考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积的联系。但需注意问题不可以是让学生毫无意义地计算圆柱体积,此类问题仅是无任何形式变换、替换了数据的数学案例。
(三)问题要具有阻力性
具有阻力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由表层过渡到较深层次的状态,进而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针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圆锥体积”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利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原理如何推导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問题要具有开放性
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与未学习过的新的数学知识有效连接在一起,还能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具逻辑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促使学生以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进而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圆柱体积”的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所示:可以依据什么公式推导圆柱体积?圆柱体积除了使用公式推动外,还可以利用什么方法来获得?圆柱体积与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联系?
三、举办“情境+问题串”探索活动,引导主动探索
“问题串”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情境+问题串”开展探索活动。该活动的要求,是让学生共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归纳与总结讨论。该活动的举办,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促使学生从“问题串”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六年级的学期末,可结合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情境+问题串”的探索活动。该探索活动的内容如下:
(一)开展个人探索“问题串”活动
首先,让学生以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串”。其要求如下:所设计的“问题串”既要包括两个年级所有的数学知识点,也要使数学知识的布局具有逻辑性。其次,让学生自己评价所设计的“问题串”。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问题串”整体设计的完整度;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可行性、阻力性和开放性;问题表述的清晰度、精准度。最后,让学生修改与优化“问题串”。在自评“问题串”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整理数学知识、设计问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此外,学生也可借助此次评价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与学习方法,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效率与效果。
(二)实行整体探索“问题串”活动
首先,小组形成一个“问题串”。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再将自己的作品与小组内的作品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化、更具系统性的“问题串”。其次,小组内成员经过深入思考、交流与讨论后来解决“问题串”中的问题。最后,教师评价“问题串”探索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标准,所设计“问题串”是否具备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学生对“问题串”的相关回答需要具备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
“情境+问题串”探索活动,既实现了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元化交流与讨论的目标,又可达到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四、优化“情境+问题串”,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课堂效率。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教师从问题情境设置和课堂提问方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问题情境设置要具象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例如在教授关于“圆柱与圆锥”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圆柱体水杯、圆锥形生日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圆柱与圆锥的特点和现实应用。
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创设情境时运用多媒体和虚拟实境等工具,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进来。通过使用投影仪展示有关圆柱、圆锥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方式要有效
1. 合理選择问题内容。在提问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合理选择问题内容。在对“认识圆柱”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圆柱的定义、特点、实际应用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圆柱相关的数学概念。2.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创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介绍圆锥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学生对于锥形物体的认知,引导他们思考锥形与圆锥的区别,然后再进一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3. 拓宽应用视野。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提问:“你能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计算容量的情境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拓宽自身的应用视野,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促进深入思考。在课堂提问中,可以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相似性质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一个形状既类似圆柱又类似圆锥的物体,你认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会如何变化?”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5. 注重错误分析与修正。在提问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分享错误答案,并对其进行分析与修正,以此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促使他们进行反思和学习。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时,可以提问:“如果在计算过程中出错了,你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主动寻找解决错误的方法,提高自我纠错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和采用有效的提问方式优化的“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教师既可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也能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素养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是实施“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必要手段及必要过程。不仅可促使教师优化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 参考文献:■
[1] 孙今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04):24-25.
[2] 谭旭. “情境+问题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天津教育,2023(23):16-18.
[3] 邱燚. 具身认知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真实性研究[D]. 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4] 丰晓. 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 家长,2023(16):67-69.
[5] 陈雁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J]. 新智慧,2022(3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