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俨倩
导读:绘本教学由于具体形象、实践性强、生动直观、操作性强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本文以《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活动项目为基准,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与编排,以中班幼儿为客体对象,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基准,研究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数学在绘本教学实践的指导策略。
一、绘本教学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价值
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通过模仿、联想、语言、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形象思维能力,但知识记忆力、学习经验和水平仍处于启蒙阶段,这点在科学领域学习中尤为明显。例如,在掌握基本的10以内数字的认知和简单计算时,机械死板的小学化教导模式并不契合幼儿的思维特质,而引入戏剧表演、想象活动、打比方、算盘等符号工具、绘画表征、动画视频、阅读书籍等形式后,他们的数学能力明显提升,无论数感还是实际运用水平都得到了加强。教师以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A组实施严谨的知识化教育,B组实施《奇妙的数字》绘本阅读教学,辅以益智游戏和小组竞赛。结果显示,前者只能对个别数字产生瞬时记忆,并不懂得数量、比较、加减法的具体意义,无法运用于日常实际。后者不仅能对具体数字产生特定情感印象和情绪记忆,还能完成基本的类推和实践运用。
基于此,诸如绘本教学的游戏策略在幼儿科学学习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这也是中班幼儿普遍的兴趣爱好。绘本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喜欢5的公主》《十个手指头和十个脚趾头》《奇妙的数字旅行》《首先有一个苹果》都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数学知识,符合幼儿识字量少、对图画敏感的认知特性,能将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切的情感传递给幼儿,易于幼儿理解与接受。基于清晰性、趣味性和匹配性,绘本教学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应用,隐含情感启发、趣味启迪、知识激励等儿童教育策略,尤其适用于处于衔接发展阶段的中班幼儿。
二、《幼兒园主题式课程》教材特点及幼儿科学教育重要性
《幼儿园主题式课程》以主题式、项目式、活动式理念为编排策略,渗透教育活动的娱乐性、融合性及有益性,强调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教材精心选取富有教育内涵的经典童谣、童话、音乐作为素材,包含甜蜜蜜的糖果、这是圆的、我住的地方、花儿在长大、健康宝宝、小司机、过节了、在大热天里等各类主题,以及甜蜜蜜的聚会、图形娃娃找家、美丽的阳台、小雨和小花、有趣的健康检查、各种各样的汽车、我们的节日、鼹鼠的空调屋等活动,涵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能帮助教师确定课堂目标和步骤。它易于教师学习与操作,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和设计巧思延伸活动宽度和广度,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在中班幼儿科学教育领域,教材“这是圆的”部分专门涉及几何、数感、数形、平均分等基础数学知识。在其他部分中,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改编活动,如在“有趣的健康检查”活动中加入身高、体重对应的小数点、长度比较、计量单位、近大远小、数值含义等数学知识,让中班幼儿对这些数学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综上所述,本教材在幼儿科学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和指导性。
三、绘本教学与《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融合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相关绘本,并配上PPT课件、多媒体动画视频、音频,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通过问题导入法、竞赛激励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戏剧表演法、音乐舞蹈法、美术表征法等策略提升幼儿学习热情。在科学领域,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但骨骼和器官处于发育阶段,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不够平衡,习惯调动各种触感、知觉、直觉和情感思考科学问题。教师应在教材活动的基础上,选取和中班幼儿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维特性相一致的绘本,运用合理的课程方式,融合绘本教学和课程教材的优势,为幼儿数学思维的成长助力。
四、绘本教学在幼儿园科学领域实践的指导策略
(一)切西瓜:生活渗透,思维构建
以《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切西瓜”活动为例,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数学知识和幼儿生活的关联。教师调研了解到班级幼儿夏天普遍喜欢吃西瓜,中班幼儿的家长普遍开始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所以经常让其自己动手切西瓜,此时保证分量的平均成了一个问题。基于对这种生活情境的观察,结合平均数、数的划分等数学概念,可以引入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作为辅助工具。
首先,让幼儿阐述生活中切西瓜的苦恼经历,通过小组论述、同伴鼓励等方式最大程度了解数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讲述绘本情节:“保罗大叔是一位出色的厨师,他擅长做比萨。但来店里的客人总是三三两两,怎么均分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跟着聪明的保罗看看吧!”带领幼儿观看绘本PPT,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吸引幼儿注意力,在比萨的份数、均分的理由、划分的方法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幼儿回答。最后,将一个现成的西瓜带到班级,示范切分方法,让幼儿在电子课件上仿照保罗大叔对西瓜进行等分处理。整个过程中,幼儿在脑海中自动建构两个模型,一个是“切西瓜”模型,代表生活情境。另一个是“分比萨”模型,象征数学情境。教师通过生活渗透和实践操作的方式为两种情境之间搭建了思维桥梁,幼儿得以在潜意识中将生活和数学进行自觉联系,构建平均分的数学思维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分饼、分礼物、分组、切苹果、分田地等同组模型。生活即数学,思维即实践,幼儿在这样的指导策略下懂得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漂亮的颜色:学科融合,蕴数于美
以《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漂亮的颜色”活动为例,这是一项典型的美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建立三原色、颜色的配合和叠加等概念,并激发幼儿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力。虽然这个活动和数学的关联较小,但也蕴藏着匹配、连线、对应的数学规律。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融合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美术水平和数学逻辑能力处于亟待发掘的成长阶段,思维异常敏捷与活跃,教师可以贯通五大领域,采用融合教学方法,将数学之美蕴于综合活动中。
首先,为幼儿准备调色盘和水粉颜料,带领幼儿认识黄、绿、蓝、红等基本颜色,传授一些美术知识。其次,在完成基础活动后鼓励幼儿创作属于自己的色彩作品。再次,引入绘本《小蓝和小黄》,讲述故事:“小蓝和小黄是两个最好的朋友,但它们经历了分别和重聚,会发生怎样的冒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引导幼儿结合刚才的色彩活动,对作品中涉及的美术知识展开论述。最后,潜移默化地展开数学视角,用事先设计好的颜色卡片、颜色小剧场、色彩亮度盘作为连接点,进行“数学和美术的奇妙相遇”拓展主题活动。活动中,幼儿需要将绘本情节、美术知识和数学发现相联系,收集自己对美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观察,交流数学和美术的关联。幼儿得出了如下成果:“颜色和它的名称一样有对应,就像数字和人之间有对应,比如某个同学是三号,这就是对应。”教师鼓励他们用新发现、新思维进行推理延伸,在学习中发现更多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融合点,如下雨天准备的伞的数量需要大于人的数量,这是生活知识和数学的融合;跳房子游戏中的口令和动作之间需要匹配,这是文字游戏和数学的融合;做饭时菜的成色、新鲜度和烹饪时间有关系,这是厨艺和数学的融合;墙上的壁画由一段段简单的线条构成,这是美术和数学的融合;每天都要喝一杯牛奶补充蛋白质,但如果喝得过多,营养物质就会超标,反而不利于健康,这是健康和数学的融合等。幼儿将上述发现通过绘画、文字、故事的形式做成简报,粘贴成一本班级绘本《看,数学躲在那里!》,通过绘本创作深化记忆,理解数学的通用性和实用技巧。
(三)快乐的节日:文化教育,趣学数学
以《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快乐的节日”活动为例,文化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重点内容。基于中班幼儿对文化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将其和数学教育巧妙结合,让幼儿知晓文化和数学之间潜移默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引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相关绘本《伊伊,中秋节快乐》《跟着罗罗游中国(罗罗过端午节)》《团圆》《奶奶的青团》,供幼儿自主品赏,鼓励幼儿互相分享从中学习的文化知识。其次,准备与绘本对应的、含有文化内涵的道具,如月饼、粽子、腊肉、青团、五字福、铃铛、灯笼、硬币、团扇,播放绘本动画视频,举办“快乐节日集市”活动,让部分幼儿充当销售人员,部分幼儿充当顾客进行以物换物,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匹配、称重、数量分配等数学知识巧妙蕴于活动中,实现趣味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最后,对活动中的数学元素做出相应总结,幼儿惊讶于文化知识和文化践行过程中居然潜藏这么多数学知识,从而更激发数学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他们通过经验总结、亲子交流、资料查阅、寻访亲友等,根据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制作出绘本《节日中的数学小精灵》,分享很多活动中的趣事,如找零、物品置换、同等礼品替换、重量计算方法、礼物分配法则等,将与文化有关的数学要素不动声色地隐藏在趣味横生的画面中,展现了对数学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活动展现了中班幼儿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联系思维的可开发性、灵活性和敏锐度,为他们进入大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和自信基础。
(四)水果饮料大变身:实践操作,构建逻辑
以《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水果饮料大变身”活动为例,这是非常考验幼儿动手能力的一个活动。数学思维的构建离不开充分实践,一些幼儿之所以空间思维、逻辑思维、数理知识不足,是因为实践层面落实不够。中班是夯实数学思维、展开数学实践的黄金时期,既具备小班训练的逻辑基础,又没有大班幼小衔接的心理压力,能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数学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此活动进行改编设计。
首先,带来不同的水果饮料,让幼儿品尝味道,做出变色、混合、按比例配合、摇匀、成分探索等实验步骤,完成教材的实践要求。其次,制作动态PPT,发挥多媒体立体建构的优势,将饮料的色泽、质地、成分、容器等进行展示,引入《我想要一个饮料》《冷饮甜甜》《一杯冷饮》等绘本,动静结合、视听融合,鼓励幼儿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绘本情节思考各种饮料的相关数据。最后,提出数学思考题目,如饮料的分配、容积估量、生活中使用比例的分配、结成冰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变色的原因、不同饮料瓶子摆成特定造型的三维图像等。结合中班幼儿的知识储备,适当补充化学、数学、生活常识等,作为理论依据和辅导提醒,帮助幼儿建构空间和逻辑思维。幼儿在整个过程中必定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理解、怯于尝试、畏难情绪等,教师可用逻辑的魅力和操作的激情感染幼儿,引入绘本《幼儿数学故事绘本:魔法饮料》,帮助幼儿理解特定知识。只要幼儿能从中获取一些实践的快乐和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便及时给予充足鼓励和表扬。在充实的实践中,幼儿逐渐构建数学逻辑,无疑为大班更进一步的数学探索和小学数学学习做足了准备。
(五)我爱洗澡:利用数学,健康生活
以《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我爱洗澡”活动为例,这一课程旨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澡习惯,懂得健康对人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和意识。中班幼儿已经过了意识的初步培养阶段,但生活习惯培养仍然迫在眉睫。研究表明,重复记忆和情感教育能深化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帮助幼儿严加遵守特定行为。基于此,可设计具有韵律的数学活动,将健康领域和数学领域进行联系。
首先,引入《洗澡》绘本,讲述故事:“小熊宝宝要洗澡了,大家知道怎么正确洗澡吗?跟着小熊和它的好朋友一起学习吧!”故事用鲜艳的笔触、生动有趣的角色形象、充满韵律和诗性的语言刻画了小熊洗澡的过程,幼儿普遍津津有味地进行阅读。其次,鼓励幼儿总结小熊洗澡的步骤、注意事项、细节等。最后,将绘本文字编排成特定歌曲、童谣或指令,特别要注意香香的、滑滑的、搓泡泡等叠词和韵律的使用,指导幼儿科学洗澡。此时,可将相关文字用简单的数字代替,鼓励幼儿将文字口诀变成数字口诀,带领幼儿发现绘本中的角色数量、道具数量,估算它们每一个洗澡步骤的时间,对自己的洗澡过程进行分配。相较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在这一步骤中明显能在潜意识里体察到教师的用意,即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他们利用数字语言创作出更便于记忆的口诀,改善了健康问题。
五、结语
《纲要》在科学领域明确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结合生动有趣的绘本教学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笔者針对性中班幼儿的成长发展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数学活动,旨在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更好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