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师探究性课堂的设计能力实践研究

2024-01-02 16:14谭荣臻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物理政策

谭荣臻

【摘要】本文以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初中物理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在“双减”背景下,从课前导入设计、课中问题设计与课尾活动设计三个维度上,提升教师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及方法,意在有效推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持续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助力教学相长的实现.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物理;探究性课堂

“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作业设计提出“减负增效”的优化建议的同时,也将“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定位为现今义务教育阶段最为核心与关键的教学课题.因此,为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达到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教改目的,身为关键育人客体的教师就要必须持续精进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设计能力.鉴于此,本文便以初中物理探究性课堂的建构为锚点,对“双减”视域下稳定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方式方法展开探析.

1 在课前导入设计上,强调“激趣”

在“双减”视域下建构探究性物理课堂的主要目的在于,彰显物理学科特质与育人价值,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推进探究性物理课堂建构工作时,就要在优化课程导入设计时,积极响应新课标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紧密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具体事实、生活经验、鲜活案例和基本理念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以来取得调动学生求知欲、探究欲与学习兴趣的“寓教于乐”效果[1].

例如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下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及传播方式时,教师便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为学生设计图文并茂、鲜活立体、直观形象的导学视频,以此引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物理探究的集中性.

首先,教师可设置“听声辨物”的游戏环节,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播放清脆如玉的鸟鸣、宛转悠扬的琴声、慷慨激昂的鼓声以及震耳欲聋的电闪雷鸣四段音频,并以问题“这些分别是怎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哪种方式传到人耳中的?”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猜物与说明表达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联系原有生活经验尝试性地说出鸟鸣、琴声、鼓声与雷鸣四种声音的发声条件和传播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及想法观点的碰撞.

其次,在学生对上述四种声音的产生条件与传播方式众议纷纭之时,教师可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的“倍速调节”“放大镜”功能将小鸟鸣叫、人弹古琴、人敲锣鼓以及电闪雷鸣的过程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呈现到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细致观看导学视频对声音的产生条件与传播方式生成基于自然现象、生活经验与事实证据的猜想假设,即声音或许是因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等介质中传播,且根据“先看到电闪,后听到雷鸣”的生活经验,认为声速要比光速慢等等.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语“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通过科学探究来揭示声音的秘密吧!”切实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与物理学习兴趣,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驱动学生以验证猜想或假设的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实验探究与物理问题探究之中,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化.

2 在课中问题设计上,重视“启发”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并要重视其问题导向作用的发挥与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由此,教师在“双减”视域下对探究性物理课堂课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革新时,就可将精进自身教学设计能力的重点集中在课中教学问题的设置上,秉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思想,向学生提出兼具启发性、引导性及探究价值的核心教学问题,并通过为其创设指向物理应用、物理实践及创新的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概括[2].

例如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重力”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围绕课题“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展开探究性物理实验活动时,教师就可通过设置核心教学问题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推进学生的深入科学探究和深度物理学习.

第一,在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可立足物理学科源于现实生活抽象的本质,为学生展示“水往低处流”“成熟苹果向下落”“羽毛球落地”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受重力作用的情形,拉近学生生活与物理课程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重力”这一物理概念的认识,即因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常用字母G表示“重力”.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尝试托起或拉起教室中水桶、垃圾桶、黑板擦、同学书包等物体,让其真实感受到“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不同”的科学事实,从而主动地对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生成疑问“是否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受重力就越大?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轻松托起一件质量远比自身重的物体,而处在地球上的人却需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托起重物?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进而为其深入物理探究打好提前量[3].

第二,在核心教学问题的设置中.教师可从上述问题情境中抽象、提炼出核心教学问题“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其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驱动各个实验小组展开交流探讨活动,并设置如下与核心教学问题及本次物理探究实验密切相关的子问题,促进学生物理探究实验方案的生成,推动学生展开物理实验探究活动.

子问题一 可基于现实生活与事实证据对“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及质量关系”提出哪些猜想假设?

子问题二 在以质量已知的钩码为实验材料展开实验时,如何用彈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重力大小?

子问题三 可用怎样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准确得出物体所受重力及其质量的关系?

子问题四 在国际单位制中,物体所受重力的单位可用N(读作“牛”)表示,物体质量单位需用kg表示,那么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比值g,可用什么作单位?能否类比物体密度ρ标准单位进行推理?

如此一来,各个物理实验小组就会在核心教学问题与上述四个子问题的引发驱动下,自主自觉地围绕猜想假设开展物理实验方案、表格的绘制设计(表1)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实验结论的研讨等科学探究活动.在完成实验,立足实验数据及结论处理解决核心教学问题及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主动地类比物体密度公式ρ=m/V推理出物体重力公式g=G/m(或G=mg),得到逻辑推理能力与演绎归纳能力的锻炼强化,其在迁移运用数学函数图象绘制方法,绘制表示重力根质量关系图象以及总结概括比值g的单位(N/kg,读作“牛每千克”)和大小时,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与物理探究实践能力也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进阶趋势,进而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3 在课尾活动设计上,突出“应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既是中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与发展物理核心素养所需达到的物理学习层次[4].因此,教师在“双减”视域下对探究性物理课堂课尾、课末环节进行优化时,就要重视起指向物理知识、经验方法、技巧技能学以致用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以来让学生通过积极展开探究性物理实践活动,对物理学科的价值、本质及内涵形成深刻认识,并在主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物理核心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

例如 在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电功率”一课中,教师可在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物理理论知识、合作展开物理探究实验全面掌握测量用电器电功率方法后,为学生布置“测量家中小电器电功率,制作家庭安全用电指南”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任务的驱使下,利用课余时间迁移运用本课所学物理公式P=Wt、P=UI动手测量与计算家中电水壶、煮蛋器、空气炸锅等小电器的电功率,并结合基础电学知识有创意地设计出符合家庭用电习惯的安全用电指南,在激活学生创新创造潜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其通过完成本次课后作业,生成将物理知识、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

4 结语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在“双减”背景下建构探究性物理课堂是提高物理课程教育质量,推动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佳渠道与可行路径.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教师,就要在认清自身教学角色、定位及作用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起对自身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水平的磨炼精进,以有效驱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教学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变革,大力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教师科学探究课的设计能力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484】

参考文献:

[1]王集珍.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J].广西物理,2023,44(01):121-123.

[2]周国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广西物理,2022,43(04):219-221.

[3]王志强.“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J].广西物理,2022,43(03):145-147.

[4]谢桂英,余耿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索——以《物理》8年級上册为例[J].物理教师,2022,43(08):41-43.

[5]陈培火,李春龙.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实践[J].江西教育,2023(07):33-34.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物理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