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梅 多 强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我该怎样休闲? 这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也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回答的问题。2020 年2 月,中国教育报曾推送过《如何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等家庭教育自选课程和《家长是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等网络专题讲座[1],引导家长掌握家庭休闲教育方法,家庭休闲教育正日益进入我国教育发展的视野。 2021 年7 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的出台及实施,是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的重大教育改革,必将推动各类教育观念、逻辑、实践的变革与转化,也为家庭休闲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全面落实 “双减”政策,不能仅靠学校单独发力,更需重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在此背景下,须对休闲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行理性认识, 厘清休闲教育的家庭实施逻辑,为实现“双减”教育改革目标增能赋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布赖特比尔认为休闲教育是让个体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休闲活动,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以使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的教育[2]。 国内很多学者将休闲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逐步理解自我、理解休闲、认识休闲与个体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由此在生活中确定休闲的位置和意义[3]。 基于此,将休闲教育定义为:在正确休闲观念的指导下,利用个体可支配的自由空闲时间, 通过多样化的休闲形式,培养休闲生活的技能和价值判断能力,探索自身发展潜能,培养个人的品味、习惯、兴趣和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与生活质量,从而提升个体全面发展质量的教育。 实施休闲教育必须满足三个要素:休闲教育目标、 休闲教育时间和休闲教育主体与形式,且这三个要素具有自由、自在、非功利的共同特征。
人们对于休闲的研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缘起于因工业发展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哲学探讨,发展于“人的发展质量标准”的变化。 物质财富满足后人们更加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发展质量标准也定位于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4]。 休闲与学校学习不同,是一种相对自在的状态, 更关注个体的个性化生活空间,有助于增加生命的丰富性和幸福感。 休闲也因其多样的形式以及独特的价值意义越来越被认为是提高人的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休闲教育有助于提升自我发展潜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属于集体规训活动,而休闲主要是个人化活动,是更加重要的自我发展机会。 “任何一种令人满意的活动都和知识技能的逐步增长分不开。 ”[5]高质量的休闲与知识技能的增长是密不可分的。 有组织、有计划的休闲教育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个体在休闲中融入环境、获得感受,此过程中蕴含着技能增长及自我发展机会。 “休闲包含着人们的热情、忠诚和抱负,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热爱的运动、所追求的技能和技巧、所选择的业余爱好以及所寻求的友谊上。 ”[6]个体通过休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不受成绩的控制,更具发展的热情、动力及毅力,具有更强的自我发展潜力。
休闲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人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生活质量是人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休闲是追求生活质量的价值选择,休闲的优劣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个体对休闲重视程度高低、休闲时间多少、休闲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7]。 通过休闲教育,培养自身品味、习惯、兴趣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休闲与生活的能力,充实人生及享受生活。 “休闲教育既是智力的、肢体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经验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地表达观念、方法、形状、色彩、声音和活动的教育过程。 ”[8]休闲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摆脱固定的要求和框架,成为占有时间的主体。 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休闲,能够享有时间回归本体,增进对本我的认识,满足个人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
休闲教育有助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强调 “发展性”, 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休闲教育是指向个体全面和充分发展的教育,重视满足个体生活情感、态度、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创造性、独立人格的培育及精神的解放, 而不仅是关注智力的发展,为个体自由活动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实现情境,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选择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 小时的空余时间, 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 全面的人。 ”[9]自主休闲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精神,文艺休闲活动有助于提升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体育休闲活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家庭休闲教育指导青少年的休闲生活,是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
休闲教育是关系个体自我发展、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关系我国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美国社会学家梅尔顿认为:家庭休闲是通过位于时间中的家庭和活动形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家庭”指家庭成员进行休闲时的共享和非共享特征,“活动形式”指家庭成员与环境的互动,“时间”代表进程,以及经历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0]。 所以, 家庭休闲教育其实就是家庭休闲教育观念特征、 活动主体及时间结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有很多家长不懂休闲,更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休闲教育,我国家庭休闲教育面临着以下困境:
家庭与外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家庭受社会观念影响,会体现出相似的观念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过于强调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报酬的追逐体现出功利主义取向。 在这样功利取向的价值观念下,教育追求的是工具价值与实用价值,遵循“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好工资”的逻辑,有的家长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获得高分数才能有好的教育结果,教育目标被异化为高分数,也在无形之中窄化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忽视对人文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休闲教育也未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
人是具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个体,仅靠成绩作为发展质量的衡量标准,无法支撑起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现实中有的家长处于不知道什么是休闲教育、不会休闲的境地;也有家长忙于应付工作, 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休闲生活质量,更难以将休闲扩展至教育场域, 休闲教育意识淡薄,面临着观念性困境。
我国的休闲教育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活动资源非常有限。 而家长责任不明确,忽视对休闲教育资源的开发,休闲活动单调,很难进行高质量、持续的休闲教育,家庭休闲教育无法有效开展,学生没有机会体验多样化的休闲方式,更难以发展适合个性的休闲选择来优化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发展质量。
有调查表明,如今学生在家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与学校学习相关的活动,其次便是电子娱乐产品[11]。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消耗了珍贵的休闲时间。 其实在“双减”实施后,也面临着“孩子减出来的时间该如何利用”的问题,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表示没有方向,只能选择看电视、玩电子设备,这种不健康的休闲方式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人数不断上升、体质下降具有密切关系。 这也表明家长缺乏进行家庭教育的落脚点,没有树立休闲教育的责任主体意识,致使家庭休闲教育处于随意、单调的状态,面临着主体性困境。
休闲时间是实施休闲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休闲活动需要时间这一场域进行,时间作为结构性限制因素会影响家庭休闲教育的开展。 休闲时间的缺乏致使休闲教育缺乏实施载体,同时,因缺乏休闲环境场所可能使仅存的休闲时间又回到学科学习上去,学生休闲生活的大门被迫关闭。 学生缺少休闲时间进行身心放松和愉悦,缺乏良好的体力和精力实现持久进步,学习潜力无法得到发挥,难以获得除学习之外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情境,发展全面性受到限制。
事实上,教育中追求成绩是社会及学生自身的需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需要成绩,但是这与只注重成绩高低的教育具有很大差别。 长期以来,追求高分数的教育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时间的过度挤占,一方面,学校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压力,实行题海战术,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另一方面,家长认为空闲时间是用来提升学生成绩的重要时机,所以学生的空闲时间又被学业挤占。 即使在“双减”实施后,虽然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学校开始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间。 休闲教育面临着结构性困境。
“双减”政策以育人为旨归,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基于学生发展对教育行为的调整,最终指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但学生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只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家庭必须发挥其独特的职能。 因此,有必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将休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必然选择,厘清“双减”背景下实施休闲教育的逻辑与可能,为破解休闲教育困境提供有效途径。
“双减”是一种政策规导,也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实践,指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2],新的实践变革必须要有观念进行引领。 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及教育理念,是实施休闲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双减”蕴含着教育观念的变革,转变功利化教育观念,通过“减负增质”引导学校、家庭回归学生全面发展,这为休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定的目标导向。 其中,“减”的是学生负担,纠正家长异化的教育目标,“增”的是教育质量,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指学校教学效率,同时还指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精神成长以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从这一思维角度出发,休闲教育目标也是“减负增质”,缓解学生身心,减去的是学业疲惫,排解焦虑,增加的是学生生活质量与发展活力,增加成长丰富性,使个体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休闲教育通过让学生在身心愉快、自在放松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和技能,增强发展潜力,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种非功利的目标与“双减”的逻辑目标契合。 可以看出,“双减”背景下负担的“减”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增”提供实质性的可能与机会,同时这种“增”蕴含着休闲教育的意味,也为减负提供质量保证,避免掉入无质量减负的陷阱。
在“双减”出台后不久,相继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双减”政策进行了积极回应,也为“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制度支撑。 此法专门强调家庭教育,明确了在“双减”背景下家长的减负责任,为实施休闲教育提供了舞台与背景。 在“双减”后,如果教育观念没有转变,教育质量很难得到内涵式扩展。 所以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重新思考学生的发展内涵,将实施休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通过家庭休闲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学生发展目标的必经路径。
实施休闲教育,必须要明确休闲教育的首要责任主体。 形式是否多元、活动资源是否丰富,都取决于责任主体。 学校课堂是一种相似且固定的环境,具有严格秩序要求, 有时难以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在家庭休闲活动中, 更多关注个体的自我需求,追求多样化与丰富性体验。 在家庭中,家长是居于首位的老师,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休闲价值观及方式选择受家长影响最大,家长理应是休闲教育的首要责任主体。
在“双减”背景下,减负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形成了良性互动,为家长履行休闲教育责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选择。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避免加重学习负担,预防沉迷网络;保证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此项规定为家长行为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助力,为家长承担起休闲教育的具体职能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休闲教育的过程中,正是要求家长开发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其合理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养成良好习惯。 所以,丰富休闲形式、开发休闲资源并且参与休闲活动是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不推卸的责任。
时间是一个代表社会背景的线性平面,所有的教育的观念变化及行动实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定位和开展的,而休闲教育的发展奠基于空闲时间的增多。 在“双减”这一社会背景下,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为生命成长构筑起更多可能,释放出了更多的“育人时空”。 家庭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组织单位,承担着重要教育职能的组织,休闲场所是否安排合适,休闲时间是否得到有效利用与家庭职能发挥息息相关。 所以家庭有义务为学生创造有意义且高质量的休闲时间。
“休闲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休闲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13]学校虽然是正式的教育场所,但对于我国而言,学校教育更偏向于强调“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话语,虽然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活动形式及目标方面与休闲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很少使用“休闲教育”这一提法。 学校休闲教育课程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机制。 家庭作为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不同于学校占有学习时空,更适合在学生的生活时空中发挥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家庭不只是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保障,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文道德,促进其精神成长。 《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提出家庭教育应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育、引导和影响。 一方面,家庭作为重要教育组织的职能属性得到了法律确立;另一方面,其要求重视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以促进修身立德,与休闲教育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休闲时间, 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培养品味、习惯、兴趣和价值观的内涵相吻合。家庭组织提供了休闲时间背景下的休闲教育场所与环境,休闲教育是家庭教育组织职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学生来说,在张弛有度的状态下学习并休闲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也是“双减”政策要转向的方向。 “双减”背景下,家长要在厘清家庭休闲教育实施逻辑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承担并履行休闲教育主体责任和职能, 积极管理休闲教育空间,提升休闲时间质量,丰富形式,助力实现全面发展目标,提升“双减”的实施效果。
“双减”立足于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促进法》立足于家庭角度为学生减负。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双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构建家庭休闲教育良好生态要将践行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全面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只有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更新对休闲教育的认识,理解其价值内涵,才能为家庭休闲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家长要破除“唯分数论”的思想,理解减负增质的意义,主动为学生减负,通过休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家庭休闲教育必须构建良好的家庭休闲教育生态,纠正狭隘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休闲教育内涵价值,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特点,分工合作,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一方面,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正确理解休闲对个体的作用、意义与价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意识到优化家庭休闲生活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家长需要明确家校社育人责任, 明确各自职能和边界,实现减负增质共识, 构建家校社休闲教育的良好生态。 家庭、学校、社会要坚守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长远发展,形成休闲教育合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要求。
休闲教育是休闲活动与环境积极互动所产生的结果,家长提供的活动频率、形式都影响着教育效果。 家长要树立休闲教育的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德行、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积极为学生开发更多的休闲教育形式与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家长要发挥职能,丰富家庭休闲活动形式。 杜威认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14]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休闲因素,如美术、游戏、户外运动等,丰富日常教学,以此发展学生兴趣、激发创造性。 所以,家长可通过构建丰富的休闲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休闲活动中,选择更有价值的休闲活动。 文学艺术鉴赏、体育活动、旅游、个人爱好、社会交往都属于休闲性活动,家长要积极开发家庭休闲教育素材, 如开展家庭亲子游戏活动,保障儿童进行游戏的权利;鼓励孩子参加志愿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加户内、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培养运动爱好,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培养坚毅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创新体验类、博览会等休闲活动,体会创新与科技的力量,也会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
“双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留出让学生自我思考、动手实践的休闲空间与时间,为家庭休闲教育提供了时空前提。 “双减”后“减”出的时间,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或被浪费,或被学习任务取而代之。所以家庭要履行休闲教育组织的职能,保障学生休闲权利,合理利用休闲时间这一结构性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休闲教育,提升家长和学生休闲时间的管理能力。
时间利用效率与休闲质量息息相关,家长要营造家庭健康休闲氛围,重视提高学生休闲时间管理意识, 培养自身及孩子的休闲时间效率管理能力。家长要注重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安排,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充实自己,提高生活质量。 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有充沛的精力用于学业的前提下,还能进行自由的休闲活动。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监督其形成良好的自主管理时间的习惯,同时家长也要避免过度干预,要让学生在自在的状态下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否则将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性格的形成和休闲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
休闲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自我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双减”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将家庭教育摆在愈发重要的位置。 所以,家长要厘清家庭教育的分工职能, 将休闲教育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必然选择,遵循以减负增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自身为首要责任主体、 以家庭为休闲教育组织的实施逻辑,重新审视休闲教育,提升教育水平。 在此基础上,家长只有树立正确的休闲教育观念,开发丰富的家庭休闲形式,培养学生善用休闲时间的技能,才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以及身心全面发展。 休闲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如何让它更高效地发挥个体全面发展催化剂的作用,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未来,更需在家校休闲教育协同机制、社会休闲文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努力, 助力休闲教育发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