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英 盛定高 殷红梅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加速构建,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等现象日益突出, 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突出,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职人才培养需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 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等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这些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但质量一直被人诟病,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学校,与教育质量有很大关系”。
普通高考、职教高考、职业教育“百万扩招”,招生政策的调整,导致高职生源的多样化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工作和生活背景的社会人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习习惯千差万别,个性化培养需求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实践的崭新课题。
近年来,课堂革命已成为实施深层次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 从2016 年起到2022 年, 尤其是2020 年之后,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库中以“课堂革命”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与日俱增,从不同角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成为近几年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 研究者们多从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内涵、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近年基于具体课程的“课堂革命”的实践研究也逐年增多。
除了生源多样化导致的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的差异化等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带来的挑战之外, 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呈现迅猛增长与高度共享特征,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交互方式更加多样化、 便捷化,在社会活动上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也延伸至网络, 这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学习方式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高职院校对师生开展广泛调研,笔者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典型问题:第一,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对学生职业技能养成需求,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岗位技术发展需求;第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低,导致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差异巨大;第三,生源多元化日益突出,传统课堂难以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第四,传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式难以有效评价真实学习效果;第五,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途径发生变化,传统课堂学习场域禁锢刻板,难以适应学生接受知识的新习惯。 上述问题,是当前普遍存在,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必然面对,且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努力破除的障碍。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要素,课堂革命的水平决定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师生发展的高度[3]。 实现课堂革命,唯有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质的飞跃。 基于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和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文件为指导,大力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深化“三教改革”为重点,以学生高质量课堂体验和学习效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回应社会对职业教育“向职教要未来,向课堂要效率”的热切呼救。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该校通过深入剖析生源结构和学情,对课堂教学中困扰广大教师的典型问题深入研讨,确定课堂教学变革维度,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等弊端,围绕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制定实施策略,大力推进“课堂革命”,通过一批试点课程重构包含课程组织形式、学习范式、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在内的课程教学新生态,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推进“课堂革命”,打造职教“金课”,可重点从下六个方面入手。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聚焦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为达成满足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打破以往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构建课程体系的惯例,瞄准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突出岗位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形成若干相应职业能力的知识、 素质和技能的课程模块,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中去。
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与时俱进, 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变革,结合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例如,把专业相关“1+X”证书、职业技能考点、 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依据工作流程,微型化分解项目任务,颗粒化融合知识技能,以任务模块为基本单元对教学内容结构性重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完整性与独立性,既方便教师团队分工协作,又便于学生自主定制课程和课程内容动态更新。
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应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诉求,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灵活地设计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 以下几种教学组织形式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一是教学环境情境化。 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安排授课场地。 例如将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专业课程,安排在专业实训室教学,或者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条件,实现内容与目标、载体与功能、身份与工作的深度情境化。 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动态化。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采取“探究式、小组协作式、案例式”等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三是教学时长动态化。 打破传统以一节课或两节连上等固定时长模式,允许多节连上或小课时划分。 例如结合微型任务, 遵循学生学习有效听课时长的科学规律,将原有45 分钟课堂时长进行分段,保证听课效果;或根据工作任务特点,为保证任务流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可采取多节连上的形式。 四是教学组织层次化。 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对考核优秀学生,适当布置拓展任务,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 对学困生增加辅导次数,保障教学目标达成度。
师资队伍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是课堂革命的实施主体[4]。 首先要改变教师对传统教学的认知,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头脑,重塑教师角色,促进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营造“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 为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除了主动对接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之外,组建校企混编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很有必要,团队成员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学团队依据教学任务涉及的技术特点、模块化课程内容实施分工协作,教师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教师“教”的最佳效果。 例如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负责学生理论教学和探究式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强的企业教师负责实践操作示范,分工负责同一课程的不同项目教学,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达成学生“学”的最佳效果。
适应当前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数字化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方法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已是大势所趋[5]。学校应遵循“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开放融合”理念,着力建设和应用更为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适应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开展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常态。 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已成为各类学校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开发课程教学所需的优质课程资源,是保障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学习早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典型方式,基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探索构建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结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系统化重构,颗粒化分解,信息化建设,着力建设学习者乐于接受的动画、微课、视频、虚拟仿真等系列能学辅教资源。 同时,应该基于任务、项目和评价等多方面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碎片化学习。 如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AVR 单片机应用》课程,按单片机知识系统, 针对62 个技能点对资源进行颗粒化设计,以6 个企业真实电子产品开发过程配套建成32个教学视频、135 个仿真动画和420 道信息化习题。颗粒化的资源,既便于教师组课,又方便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学习。
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并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新修订的教育法,将第六条修订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已基本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均有所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及教学特点,把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成果等紧密结合,实现思政实时化育人;思政元素规范化融入课程教案设计,实现思政常态化育人。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情感的体验、感悟和共鸣,使课程思政更有情怀。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与核心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校企联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一体化的育人成效。 在学校主持建设的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中, 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全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AVR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及时将疫情防控中的红外人体温度测量、 北斗卫星导航仪设计、电子信息行业大国工匠典型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课堂革命要求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下,深入推进以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等为依据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系统性改革,建立符合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6]。 在课程评价方面,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破除传统“一考定成绩、一尺量到底”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起到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 结合高职教育类型化的特点,其课程的考核内容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评价内容不仅要包含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包含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等因素,既要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针对生源多样化,学生基础和学生学习能力等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课程考核中可结合模块化课程、项目教学的特点,采取过程考核,实施“一项目一考核”,采取独立计分和积分银行制。 学生利用信息化考核,自主测评学习情况,以查找知识漏洞;对标学习达成度要求,实施多轮次的考核,以达成学习目标;针对语言不过关的少数民族等学生群体,补充采用增值评价,尊重学情差异,激励其顺利完成学习。 校内教学采取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过程计分等多种形式;对于实践类课程积极吸纳企业专家、实习单位师傅、用人单位人员、学生自身等作为评价主体,全面、综合、客观、合理地衡量学生课程学习与发展情况。
综上所述,“课堂革命”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系统重构和创新发展。 顺应新时代教学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学习习惯的改变,围绕课程改革六大维度实施“课堂革命”,可以促进学校建设一批师生满意、 用人单位认可的“金课”,有效解决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需求、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生源个性化学习需求、目标达成度低等系列痛点问题,同时可以解决课程多班同轨动态化管理及教学投入等配套改革方面的难题。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 可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教学相长,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