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露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 其目的是深化职业教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2]。 2020 年3 月,教育部公布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位列其中。 其后,相关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迅速开展土建类专业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申报工作。本文基于“1+X”证书制度视角,探讨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推进“1”(土建类专业学历教育证书)和“X”(土建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即书证融通), 使专业教育真正对接社会及企业对土建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由此提升土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通过“1+X”证书标准的引入,倒逼教学方法变革,提高了师生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接受者”向“参与者”转变。 目前试点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3]。 在高职院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适用岗位能力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环节,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教学实施主体应包含作为“1”的高职院校,也应包含作为“X”的主体企业或者培训评价机构。
为实施“1+X”证书制度,保障“1+X”证书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均设立了相关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专任教师的培训,相关书籍和实训设备的购置,以及学生的报名考证。 学校搭建了平台和实训基地, 由专业课老师向学生讲解“1+X”证书制度,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由培训评价机构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师资培训,获得了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取得考评员和培训师的资格。 目前,在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主要由学院内部获得“1+X”相关的培训师证书的教师担任,培训评价组织主要担任教师的培训任务,很少参与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土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反映企业行业的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要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达到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与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相互补充融通的要求。 在“1+X”证书制度下审视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只是把“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添加到了土建专业的课程中,且直接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设“1+X”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课程,并没有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虑。 从其考试的安排来看,它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专项训练上, 并没有把训练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有效地实现以课促证、课证融通的良性循环教学效果,在增加教师教学负担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目前,多个项目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如BIM 等)均已根据考核标准发布了系列教材用于日常教学及考证前的培训。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目前尚未出版相关系列教材,这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与训练过程中需要准备多本相关教材,有时会发生不知道从哪本专业教材中查找知识点相关内容的情况,这对学生的日常训练和备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部分教师反映很难将专业课程教材与培训教材相结合,两套教材的同时使用,既给教师上课、备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又加大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职业化特征,且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 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岗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又是技能培训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且以技能模块化、情境化的特点为基础,开展课程教学。在“1+X”证书制度下审视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较差,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并未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技能取向,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4]。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涉及多门专业课程,且对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既要了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流程、熟悉专业实践,又要将专业技能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高效整合。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仅对自己所教课程比较熟悉,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缺乏必要的了解,且自己教授的课程中较少融合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专业知识面较窄[5]。 除此之外,无论是新进教师还是资深教师,由于技能知识相对薄弱且缺乏行业内新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传统单调或对新技术的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都只能为学生传授土建类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这就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推进“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发展面临着师资队伍转型升级的问题。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形成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模式, 但是在当前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仍存在校热、机构冷的问题。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标准的设置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企业没有对其进行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同时,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缺少真实的施工项目场景和典型案例,导致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除此之外,在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的过程中, 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人员被自动边缘化,这就导致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担都压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加剧了学校与企业双元育人的隔阂。 因此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双元育人流于形式。
以某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为例,由于高职学生总体上来说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高, 加上对有关政策精神领会不够深入,在选择“1+X”证书报名时,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是在辅导员、班主任或者专业课教师多次督促下才勉强报名, 而不是自主了解后主动报名的。 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大部分学生的判断还是从证书的有用性出发, 而他们在实践中可能感觉到,参加“1+X”证书学习并没有真正对接职业技能的增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1+X”证书制度视角下,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重点强调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建筑类企业对土建类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需结合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导向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人才供需两端的无缝对接。第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具有课证融通性质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 企业是市场经济参与的主体,是直接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能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帮助高职院校优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土建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第二,改进土建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1+X”证书制度视角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企业是最了解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的,所以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定期的沟通,及时传达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学校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除此之外,企业应在学生实习阶段就为其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第三,高职院校应构建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在评价的过程中需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从多个维度了解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此外,可以将土建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中,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意识和能力。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辅助工具。 第一,我们要成立一个教学研究团队,成立一个教材编写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来推进校内培训教材的开发与编制。 第二,针对目前“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1+X”考试是一个多学科的融合,更是对已有科目的学习和应用的综合训练,因此传统教科书已不能满足“1+X”考证培训要求。 “1+X”建筑工程识图考试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同时涉及“建筑设备”“建筑制图”“建筑CAD”等多门课程,面对如此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技能点,针对不同的认证等级要求,不仅要选择、整理不同的课程教材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以专业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核心,融入建筑行业最新的工艺、技术、规范等[6]。 在编写教材时,既要将行业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技能需求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展校本教材的研发,又要与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相结合,积极地开发与整理活页式、手册式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离不开真实的岗位,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项目案例及时地融入课程内容,同时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完善课程体系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培训衔接。 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岗课赛证的育人机制, 将企业岗位用人需求与专业课程、技能大赛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反哺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的实施,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推动专业课程创新发展。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学校的老师不仅是一名专业教育的授课者,也是职业技能等级考证的培训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可以确保“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且可以确保高职院校内部形成合理、有序的运作团队。 第一,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积极构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师发展平台,加强教师新技术技能的培训,教师融入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现场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除此之外,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一师多技”的目的,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第二,在发挥现有师资优势的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培养,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的能力, 形成“老中青”师资队伍。 深化和完善老带新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机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1+X”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建立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为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从“物质+精神”方面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不仅要提高课时费用,还要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对主动承担“1+X”证书培训任务的老师在绩效工资上有所倾斜,并对“1+X”证书考试培训的老师进行明晰化的薪酬,同时,构建健全的物质奖励机制, 让老师们更好地参加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 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对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成绩进行肯定,颁发荣誉证书,以示榜样作用,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精神来提高老师参与“1+X”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工作的幸福感。
为加快形成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机制,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7]”,旨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发展格局。 第一,职业院校要积极地选择培训评价机构,确保培训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培训评价机构是“1+X”证书与考核标准的建设主体,既是制定者也是参与者,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筛选培训评价机构的过程中,应将高职院校提出的意见融入其中,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建言献策的作用,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对培训评价组织的认同程度,确保培训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二,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协助高职院校完善实训基地,优化实训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企业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他们在真实岗位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以“1+X”证书为合作契机,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人力投入,派遣高技能型人才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并参与到“1+X”证书融入课程的日常教学中, 把行业新工艺和新技术带进教室,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真正落实“1+X”证书制度。
学校应加大“1+X”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缩小学生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陌生感,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国家实施“1+X”证书制度的初衷,同时应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1+X”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之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环境,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技能培训的学习氛围之中,充分发挥软文化的育人功能,破除学生唯功利的价值判断,推动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土建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已难以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过程中,“1+X” 证书制度为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机遇。 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强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加适应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