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探究*

2024-01-02 16:55刘晓雪魏小雪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基本原理

刘晓雪,魏小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孕育理论,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

一、从“结合”对象及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两个结合”

现有研究成果多从宏观角度解析“两个结合”的内涵,少有对“两个结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逐一剖析。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具体对象显而易见,但这类认知易导致对“两个结合”的碎片化认识。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应了解结合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认识这些对象,这些对象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从结合对象及其逻辑关系的角度看,“两个结合”的内涵是怎样的。

(一)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解“两个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两个结合”的对象之一,历经“马克思主义的‘本本’”[2]11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3]611、“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3]70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4]1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5]173、“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6]27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170等一系列话语变迁才逐渐固定下来。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这些提法所指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这一严谨的话语变迁过程也体现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等同。马克思主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它特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时空上具有“有限性”;广义上,它指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所创造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时空上具有“无限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由列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创造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包含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因此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二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等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普遍规律、个别论断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于马克思主义之中并为其核心,因此二者不可等同。三是普遍原理与基本原理是否等同。二者都具有科学性、普遍性,但普遍原理是相对于特殊原理而言的,是更被普遍认可的规律;基本原理则更强调自身不仅是规律,而且还是其他规律产生并发展的基础。所以,二者具有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四是真理、原则与原理三者是否等同。“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8]79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超出它的适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原则是指经长期实践而得出的行事依据,更侧重于实施。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更侧重于指导。原理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原理;原理与原则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指代不同,作用也不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其自身不仅是真理,还是其他规律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两个结合”中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表述更加准确,也更具学理性。

2004年,中共中央要求“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9]689。因此,在理解“两个结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避免几个错误认识。一是“等同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等同于其他主义或原则。同时,不能拿当今判断标准来审视甚至否定过去的有关表述形式,要看到过去表述形式的时代约束。二是“教条式”。马列经典作家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学问。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376。三是“外衣式”或“背离式”。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甄别出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喊着马克思主义语录,实际上反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者,敢于与其斗争,捍卫心中信仰。

(二) 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解

理解中国具体实际,是理解“两个结合”的关键。中国具体实际作为“两个结合”的重要对象之一,也历经了一系列的话语变迁。具体有毛泽东提出的“我国的实际情况”[2]111-112、“中国革命的实践”[3]611、“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3]707;邓小平提出的“我国具体实际”[5]3、“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11]153;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具体实际”[6]270、“中国实践”[6]270;胡锦涛将其固定为“中国具体实际”[7]17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提到“中国具体实际”[12]16。这一系列的话语变迁,呈现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动态认识。

一是对“今天”与“昨天、今天、明天”的考量。“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是从“今天”的角度提出的,“中国具体实际”是从“昨天、今天、明天”的角度提出的。毛泽东指出,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13]378。中国具体实际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具有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要看清中国具体实际,就必须树立大历史观,既要知道中国的昨天,还要知道中国的今天,并要明白中国是如何从昨天走到今天并走向明天的。二是对“实际”与“实践”的考量。“实际”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2]238。“实际”不仅包含“实践”,还包含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毛泽东曾强调:“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14]23这一论述清晰地阐明了党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即“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历届党的领导人在表述“结合”时都沿用了此观点,因此在学术界也有“三个结合”的说法。如今,“两个结合”也沿用了该观点,但在表达形式和强调内容上有所区别,即“第二个结合”是站在“千秋伟业”与“崇高事业”的制高点上,凸显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是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逐渐成熟并“独立”出来的。三是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考量。“中国实际”就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令人看不清里面的发展脉络,难以抓住主流、主干,而一旦加上“具体”两字,就对“实际”有了限定作用。因此,在了解国情时,应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流,抓住具体实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两个结合”中不需要看到“碎片化”的实际。在实践中,还要坚持两点论,以“碎片化”的“实际”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科学的整理与分析,抓住主流、主干,从而科学把握中国具体实际。

(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过去,因革命事业的需要,我们党实际上更强调中国实际,对中国文化谈的较少。当今,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第二个结合”的提法就应运而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并列,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意蕴,为实现“千秋伟业”和“崇高事业”增添了底气。

如何理解“两个结合”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其他任何文化。中国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于中国文化之中,而且不同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自党成立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结合”的对象。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不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共产主义理念,如青年毛泽东以“社会大同”来阐述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1938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5]651;2001年,江泽民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6]270。这些表述虽有不同,但都表明党一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结合”的对象。最后,立足于“千秋伟业”和“崇高事业”,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意蕴。正如前文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第一个结合”包含了“第二个结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个结合”的地位变化了、“独立”了,彰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底气,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扬志气。

(四) “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在“两个结合”中,每一个对象都是其自身,都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凌驾其上。“第一个结合”实质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如毛泽东所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3]534“第二个结合”实质上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逻辑的统一,使二者相对话、相融通,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激活。在逻辑关系上,“第一个结合”包含“第二个结合”;从战略上,“第一个结合”更强调解决中国各个阶段的具体问题,“第二个结合”更彰显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总之,“两个结合”是以科学的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与时代要求、具有历史气息与群众气息的正确回答。

二、从“两个结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习近平从问题意识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6,这一过程贯穿“两个结合”的始终。中国共产党在浩如烟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解决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问题,尤其是各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之一:追求真理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因为党在“结合”的过程中一以贯之地追求真理。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无数次实践检验的不朽真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有无数仁人志士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但这些方案在历史实践的考验中均以失败而告终。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前人经验教训,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方能救中国,最终在众多理论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然而,真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能否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领袖没有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忽视了中国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盲目地听从共产国际的指令,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使我们党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大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各个阶段的具体矛盾与问题,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强调:“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16]不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在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征程中,追求真理一直在路上,并将永久在路上。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之二:揭示真理

认识具有至上性与非至上性。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科学理论,但因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有的问题,他们回答了但没有完整回答;有的问题,他们不能凭空回答。没有穷尽的真理,只有发展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断地揭示真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性和原创性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发展,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原质基础上扩展其内涵与外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关于矛盾与实践的观点,关于“枪杆子出政权”的观点,关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关于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至上的观点,关于党内整风运动、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的观点,关于“两个维护”的观点等。这些观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原质为基础,在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与衍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提出新理论来代替不顺应时代发展的个别论断或填充尚存的留白,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农民革命主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这些理论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真理、揭示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将面临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担起历史重任,不断揭示真理、丰富真理。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之三:笃行真理

科学的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于中国实践、扎根中国文化,才能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因此,党只有笃行真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而致知,形而致远,知行合一,这正是百年党史所书写的重要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接着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与政治前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根据国内外、党内外形势的变化,以真理回答了“走什么样的路、建什么样的党、要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鲜活的体制保证与丰富的物质条件。在新时代,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形成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当然,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将会愈来愈多。党只有坚持“两个结合”,笃行真理,才能披荆斩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三、践行“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新时代,中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与挑战,党需要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具时代特色、时代风格、时代活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加快实现“千秋伟业”与“崇高事业”的步伐。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历史主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实践证明,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把握历史主动的主体,逐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迈上了一条具有历史主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党和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审时度势,前瞻性地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牢牢地把握了历史主动。这一系列事实告诉我们,践行“两个结合”,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历史主动性。从把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来看,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把握历史主动的动力来看,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只有真正地拥有群众力量,使理论彻底地被群众掌握,才能拥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物质力量。从把握历史主动的时空来看,要以大历史观审视历史,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脉络,在马克思主义的原质基础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从把握历史主动的意识程度来看,要坚持历史自觉,敢于接住难题,勇于化解难题,不逃避、不放弃。从把握历史主动的站位来看,要坚持为全人类求解放,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始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和平发展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永远不称霸。

(二) 践行“第一个结合”,科学回答“四个之问”

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7]497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必须立足于“第一个结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回答“四个之问”。首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能教条式或经验式地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其次,要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具体而言,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中国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是党与人民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前提下,在中国大地上探索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二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世界之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了“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以共同富裕回答“人民之问”。步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四是以践行时代课题回答“时代之问”。中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课题,需要践行“第一个结合”,找出、提出并回答出各个阶段的时代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不断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三) 践行“第二个结合”,彰显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自身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有着三大理论来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有着自己的文化来源。践行“第二个结合”,首先,要坚持“两个自信”,即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端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文化血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结合”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挽救中华文化免受蒙尘的精神武器,是“结合”的核心对象。其次,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正因为二者不同才需要结合,也正因为二者有高度契合性才能够结合。在结合内容上,需要研究二者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观点,找到异同,找到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观点;在结合方式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点代面、以点构图,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结合过程中,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慢工出细活。最后,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中国需要以中国话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让世界及全人类看到真实的中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四) 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开辟理论创新的新高点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论,循环往复,不断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飞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大党独有之难题。因此,要实现理论创新,就必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 坚持人民至上。在哲学上,即坚持人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的认识论,坚持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这就要求党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群众观点,落实群众路线,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真正地当家作主。(2) 坚持自信自立。我国所经历的与将要经历的都是前人未走过的新路,这条路是什么、怎么走,要靠党带领人民坚持“四个自信”,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共同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3) 坚持守正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守正,即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必须创新,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断创新。(4) 坚持问题导向。有问题的地方就有矛盾,坚持问题导向也就是坚持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要时刻树立问题意识,擅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 坚持系统观念。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要看到“结合”中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到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从而建立全面的系统的理论体系。(6) 坚持胸怀天下。胸怀天下正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发展、促进人类进步、实现共产主义使命担当的强烈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确立了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世界眼光审视问题,站在全人类立场,始终朝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基本原理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