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课程思政育人于《应用写作》课改的创新实践

2024-01-02 15:37:19成秀萍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育人思政

成秀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融课程思政育人于包括《应用写作》等在内的课程改革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就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在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1]中始终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各模块教育教学之中,坚定地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情怀教书和育人,恭怀匠心、铸立匠魂、收获匠果,最终以适合的教育供给高质量地锻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势在必行:课程思政育人引领下的《应用写作》课改

2004 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由此开启了德育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思政,上海敢为人先。2005 年起,上海市启动实施“两纲教育”,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2014年,上海市率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先后推出《大国方略》等一系列“中国系列”课程,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2020 年9 月17 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上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内首次推出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上海课程思政改革2.0升级版再出发。[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2020 年7 月7 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6](苏教高〔2020〕3 号),全面吹响了江苏省课程思政改革的号角。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联组会,并就更系统更深入地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生动、深刻的“大思政课”等与代表们共商国是。习总书记指出,这个“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7]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切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思政政策文件和保障措施,并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育人和“三教改革”“课堂革命”“四有”好老师等新时代新要求,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步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应用写作》等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育人,也迈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创新探索:课程思政育人引领下的《应用写作》课改实践

《应用写作》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旨在通过应用写作文体的实训教学,再辅之以专项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应用写作规范,培养学生基础的应用写作等书面交流能力,为专业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打好基础。新阶段《应用写作》课程改革,首要的是落细落微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着力把握好融课程思政育人于该课程改革全过程中的五大重点:主讲教师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及针对性如何?《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评价《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成效?

(一)发挥好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决战在课堂,教师是关键。作为“课堂革命”的主导者和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人,每一位校企导师都要扛起育人之天职,用心用情地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来培养。《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哪些是必须、可以、能够融入的思政元素而且更易于学生“听得进、听得懂、听着信”?哪些才更加针对00 后这一“最大网民群”“独生子女群”所思所想所盼而且更易于教师因材施教,以享受“心灵导师”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快乐,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此,我们《应用写作》课程团队加大集体备课力度,针对每个授课章节及其“课程思政育人”展开专题探究和抱团研讨,敢讲、会讲、善讲;个中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发乎内心、触及心灵,都有助于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都让学生感受到一份别样的“我在乎你”。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应用写作》课改及其模块化教学,被实践证明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打造好中国话语”进而迈向“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境界的有效实践。因此,该课程团队一直高度重视挖掘和阐释课程思政元素,从顶层设计上系统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方案,从系统重塑上精心谋划各模块之间内容上的关联、形式上的衔接、难易上的梯度等,真正实现同心同向、协同育人。[8]通常意义上的协同,是指各子系统或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生态,以有效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它注重双方或多方在同一时刻具有不同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同心合力、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也曾指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来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认知主义观点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9]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外在信息的处理加工并产生新的心理输出的过程,包含认知结构的转变。其实《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学习任务,可细分为“应用写作专业技能学习”+“应用写作思政学习”,只不过这两个部分是由同一位应用写作老师完成,既传授应用写作专业技能,又承担着思政教育、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时代大任。对学生而言,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0]是专业学习向思政学习的迁移。该课程改革后的各模块及其目标设计、思政任务等,如表1所示。

例如,在讲授模块1“行政公文写作训练”所涉及的“命令(令)”这一党政机关公文写文种的时候,课程团队一如既往地集体备课并适时嵌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11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3 号》,即授予钟南山“国家勋章”和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如此这般,学生既学会了“主席令”的常规写法,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一伟大抗疫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从中学到了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等功勋模范人物及其在疫情肆虐之际逆行救民的崇高品质,发自内心地领悟到了什么是“国之大者”,现在就要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练就真本领、把“小我”融入“大我”,将来祖国需要之际也能书写好自己这一代人的忠诚、奉献、情怀和担当。

面对学生生源的地域全国化和层次多样化,还要善于挖掘课程的红色资源、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思政元素,真正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育文化人。还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分享他们家乡的红色故事、地域文化、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新变化等,激发他们的家乡自豪感。例如,可以请南京地区的学生讲述南京雨花台革命先烈的故事,还可以分享夫子庙的典故;可以请重庆地区的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英烈的悲壮人生,还可以分享重庆“白象居”这种24层楼却没有电梯的居民楼一下子就成了走红的网络打卡点的山城故事;新疆地区的学生可以展示“大美新疆”自然景观的摄影照片,东北地区的学生可以把“小鸡炖蘑菇”等经典东北菜的做法分享给大家……新时代更加呼唤一大批能满足时代所需、形势所急、民族所需的大国工匠、时代工匠,在大学生实用文体教学中可植入高凤林、胡双钱、张冬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孟剑锋、窦铁成、秦世俊、刘军、王军等工匠代表及其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以人生为学校、以社会为课堂、以大国工匠和时代工匠为人生导师,扎根基层、深耕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在追求卓越中早日成长为“四有”好青年。[11]

(三)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应用写作》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粗放地植入,而要注重课程思政教法的多样化,采取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PBL 等方法,在春风化雨中浸润学生心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要创新《应用写作》课程思政元素的多种展现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例如,在讲授如何写演讲稿的时候,教师播放了一段《经典咏流传》的视频,内容讲述的是夏伯渝老人历经43 年,矢志不渝,5 次向珠峰发起冲击,终于在年高(69 岁)身残(一条腿被冻伤截肢)之际征服并登上了珠峰。学生看后很受感动并触及灵魂,“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深深地烙入脑海、沁入心田。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辈子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升、向上向善而始终稳稳地扎根,才是培根铸魂的根本之策。选定一些普遍关注的、带共性的现实问题,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做PPT、上台演示等,在师生共鸣中加深对身边人、身边事的理解,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浸润价值引领,在凝聚共识中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疙瘩。例如,组织学生利用“五一”“十一”以及元旦、春节放假之际,回到家乡搜集神话传说、名胜特产、家人的工作照片、自己的成长照片等等,查阅资料、做PPT、上台展示和相互点评等,学生兴趣盎然,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和对家乡对家乡人的情愫,发自内心表达出来,真切自然,激起共鸣;互动交流有真情实感,有温度、有温情、有温馨。

(四)完善过程考核,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指挥棒。要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学期考核成绩的全过程。例如每次课堂学习的考勤、一场课程思政的辩论、一次企业“识岗”“习岗”“顶岗”的体会、一次进社区的志愿服务、一轮“五星”宿舍的展示、一份回乡的实践调研、一场精心准备的主题班会、一份合作制作的PPT 等等,都可以纳入《应用写作》学期考核成绩的计分。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紧密联系日常社会生活和企业实践,项目化地“做中学”和“学中做”,从中个性化地学习、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师生共同践行“处处皆可学、人人可成才”的育人观,课程团队在教学相长中也逐步成长为学生喜爱、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矢志不渝地“培养大批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出更大贡献。”[12]

三、结语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本质;理念协同创新,方法显隐结合,结构立体多元。课程思政育人,力求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包括《应用写作》在内的所有课程,必须始终以“立德”为根本,锚定“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定位来一体化推进该课程的内容优化、教法改革、评价考核等全过程,在常做常新中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实效进一步贴近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归根结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13]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基于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探讨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1:17:10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9:32:33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0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