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荷芽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最关键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怎样立足于乡村,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对乡村建设有用的人才是开放大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为乡村地区培养且输送人才的中坚力量之一,开放大学积极地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始终将开放教育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助力乡村振兴中,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积累宝贵经验,但与此同时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面临了需要打破的瓶颈与阻碍。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发展迅速,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逐渐落寞等现象。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体现在乡村地区尤为凸显,因此加快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历年来在助力乡村人才培养中,开放大学始终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在进取中突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留得住,用得上,顶得起”的乡村应用型人才,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教育中坚力量。“十三五”时期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战略,积极开展扶贫政策,有效推进了乡村地区脱贫进程。开放大学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最高奖。在创优提质的战略背景下开设了二百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包括农、医、工等十余个学科门类,为乡村地区培养出了各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大学致力于“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为振兴乡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开放大学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相较于其他普通高校有很多优势条件,发挥着重要的乡村人才培养的功能。首先,开放大学的办学体系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开放大学分部依托下属教学点的办学网络,构建了深入基层的办学体系,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体系保障。此外,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需求。开放大学的前身为广播电视大学,在1979年成立之初利用电视、广播媒介开展深入到全国各地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开放大学仍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教学模式深入到乡村基层,进一步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延伸,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形成,更便于服务乡村振兴实业。除此之外,开放大学的办学经验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有着丰富的乡村地区人才培养的经验,为继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放大学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乡村地区应用型人才,大力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乡村地区培养出了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开放大学近年来所推广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为一批又一批产业工人圆了大学梦。总而言之,开放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直深耕于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实业中逐渐培育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和条件。
开放大学自1979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着系统办学,目前构建了由1 个总部、45 个分部、3735个学习中心组成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体系。经过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开放大学的各个分支机构畅通链接,层级体系结构日趋成熟,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但是这种系统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在助力乡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对于开放大学体系来说进入新世纪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12月转型升级前的开放大学)具有完备的办学系统,有相对健全的四级电大,同时还有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及企业的支持。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资源的整合等因素,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及企业等陆续停办广播电视大学,以及一些地市级分校和县级教学点在教育资源整合中被合并到其他院校,开放大学的独立办学受到严重影响。因地方政府人财物政策支持不足、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短缺、办学条件落后等原因,使得一些乡镇教学点只能夹缝中求生存,甚至有些早已名存实亡。就以内蒙古开放大学为例,通辽电大、锡林郭勒盟电大、阿拉善盟电大等分校大多撤销了教学点或只留有一两个教学点,这显然成为开放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专业设置是开放大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的纽带,是教学之范,如何优化专业设置早已成为开放大学转型升级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开放大学积极服务于乡村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积极投身于相关的教学部署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乡村人才培养经验。但由于乡村地区的个性化差异大,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和必修课程统一由总部负责,省级及以下办学单位只能根据自身情况开设选修课程,专业选择范围受限,因而乡村人才培养无法做到符合地方特色、满足当地需求,也难以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所需的人才保障。在开放大学试点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单位尝试着把自身办学定位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比如在专业设置上结合地方产业、农业经济、生态资源等,但从结果上来看,开放大学专业设置适应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明显不够,信息反馈机制不畅,缺乏系统性与社会参与机制,依旧以为学生提供文凭或学历补偿为主导,难以做到根据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主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因而助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仍有一段距离。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也陆续涌现了新的产业和业态,但在服务振兴的过程中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却跟不上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滞后于乡村地区发展的速度。
开放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体系办学优势的充分发挥,行政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整合了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了教学过程及管理的秩序,但是在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供需错配的被动局面。对于开放大学来说,总部是上层建筑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其他分部及各教学点是实施者的角色,从而体现了总部到分部的单线供给模式。因此在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上处于终端的基层办学单位一直以来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乡村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到“量身定做”的服务。此外在办学过程中,分部和乡村基层办学单位的统筹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体制机制不清晰的现状,从而影响了办学系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分量尤为重要。目前开放大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根据地区、学校等的不同而重视程度也不同。同时,根据专业或教师的差异,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加之乡村基层学校的学员基础较差,学情复杂且差异大而难以满足乡村地区学员的多专业、全覆盖且动态化的实践需求。因此从开放大学的供给侧要素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已成为开放教育的薄弱环节,现有实践条件与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要求难以匹配,从而直接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开放大学要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强总部的统筹规划能力,在顶层设计中全盘规划包括基层办学单位在内的所辖办学体系建设,加强对乡村基层单位的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加快填补乡村人才培养的空白。乡村地区经济长远发展依靠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放大学要继续秉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并肩发展,拓展教育教学形式,形成面向乡村基层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满足乡村地区学员的学历补偿与学历提升的需求,也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发展、技能培养、能力提升等其他需求。
开放大学在助力乡村、培养人才的道路上只依靠自身力量是举步维艰的,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及企业等多主体力量的参与,建立以乡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合力的综合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深化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管理体制的改革,吃透政策方针,明确自身定位,积极争取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援助,实践“政校合作、校地合作”,打破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同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创新制度机制,提高统筹能力,主动加强与社会上各类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乡村培养人才的适配度。开放大学要坚决做好乡村扶贫攻坚重要工作,继续弘扬开放大学传统,组织专家教授送教下乡,深入调研并形成教学服务运作模式,把教育送达有需求的田间地头,凝聚乡村振兴的各方力量,推动人才培养的助力工作。
专业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开放大学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为了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须从教育发展水平出发,匹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开放大学在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中,总部应赋予乡村基层开大更多的自主裁量权。我国地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且地域特征明显,因此原有的统一化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特色化发展的各地经济发展需求。在创优提质转型发展中,开放大学总部应适当下放专业设置的权限,让地方分部结合学校的地域特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需求,综合权衡乡村地区需求与学校资源,在预测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打造出重点专业、搭建出品牌专业、建设出共享专业,并形成立体化、贯通型的专业体系。
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应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企业、行业与学校的共建模式。发挥开放大学优势,通过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确保乡村地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做到精准教育供给,以培养乡村地区应用型人才为主业,为助力乡村振兴“量身定做”所需专业,为乡村劳动力市场提供优秀员工,深入参与乡村改革新进程。同时要加强涉农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大支农、助农力度,积极开展乡村绿色发展产业、乡村治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培训,开展思政课程融入,提升乡村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
开放大学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是人才培养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教育供给错配现象,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对已有的结构进行调整,对供给配置的各因素进行质量提升,优化供给侧结构的运行效能。不仅要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乡村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行业的契合度,也要推进“校企合作”提升教育产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开放大学教育资源中融入企业需求,可以使课程资源建设与企业的项目对接相互融通。加强办学体系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充分应用5 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打破资源“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实现“自下而上”的教育资源共建模式,并将更多乡村特色的优质资源共享起来。
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搭建实训基地、虚拟VR仿真实训室等支持乡村学员的技能实训,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尝试基于新型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实验实训直播共享,为乡村地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所需的实践条件。此外,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与实训供给是否能与乡村人才匹配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在整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须制定科学、精准且有效的乡村人才培养供给侧方面的质量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系统工程。面向乡村、面向基层提供服务是开放大学的使命和职责,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开放大学的系统办学体系的瓶颈,专业设置的漏洞,教育、实践条件供需错配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了乡村人才培养的步伐。因此开放大学要以转型升级为契机,立足乡村地区发展需要,完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建设的途径,科学设置人才培养专业,加强合作优化供给结构,切实为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顶得起”的乡村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