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剧的情感表达

2024-01-01 00:00:00徐丽松
剧作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

摘 要:中国民族舞剧以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为背景,为观众呈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作品问世。中国民族舞剧的情感表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身体语言的直观性、音乐的情感渲染、剧情的情感推动及舞美设计的情感营造等手段,将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剧;情感表达;《永不消逝的电波》

舞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起动作的视觉震撼、情感的深刻表达和故事情节的生动传递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吸引和震撼了观众。中国舞剧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乐舞,但是不具有完整的戏剧元素,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剧。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舞剧才初见端倪。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于1939年创作的三幕舞剧《罂粟花》被认为是中国舞剧的开端。中国民族舞剧以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为背景,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现民族的文化底蕴,为观众呈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1950年,共和国的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诞生,标志着中国舞剧发展的新起点。20世纪80年代民族舞剧和现代舞剧开始崭露头角。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中国舞剧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作品问世,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力作,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水月洛神》《醒·狮》《红楼梦》《咏春》等,中国舞剧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提升。舞剧是一门长于抒情的艺术,这是由其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决定的。中国民族舞剧的情感表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得以充分的展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1],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以“真”感人,以“情”动人,成为当代中国舞剧的一个新坐标。

一、中国民族舞剧情感以铺陈剧情推动

舞剧剧情往往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通过角色的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推动剧情的发展。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观众随故事的发展与主人公共情,被剧中的情感牵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为原型,讲述了共产党人李侠和兰芬假扮夫妻,隐藏身份,潜伏在敌人眼下,为共产党传递秘密情报的英雄事迹。随着剧情的铺陈推动,李侠和兰芬的潜伏生活充满了危机和凶险,他们身边的报社秘书、摄影记者、裁缝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社长、卖花女等人的身份扑朔迷离,看不见的敌人步步紧逼,无数战友消失在狂风暴雨中。最终,在一次生死抉择中,李侠夫妇以生命为代价,发送了最后一份情报。舞剧展现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矢志不渝,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无私奉献,视死如归,这种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观众。李侠和兰芬虽假扮夫妻,但他们在长期的潜伏生活中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彼此关心、支持,共同面对危险和困难,这种亲情和爱情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舞剧的结局是悲壮的,李侠夫妇以生命为代价发送了最后一份情报,这种牺牲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英勇和无私。观众在感受悲壮的同时,也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和震撼。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来呈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这种情感推动使得舞剧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所以当剧末李侠牺牲前发出“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电报时,观众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引起情感的激荡和共鸣,更深刻地领略了本剧“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精神内核。中国民族舞剧的剧情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剧情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情感是剧情发展的驱动力。情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内心的挣扎和变化,都会引导剧情的走向。二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舞剧的艺术魅力。

二、中国民族舞剧情感以身体语言表达

舞剧的主要表达手段是肢体语言,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姿态和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直观而生动地传递情感。这些身体语言无需言语,却能够深刻地触动观众的心灵。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者通过精准的舞蹈技巧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编舞韩真、周莉亚着力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表现情报传递、躲避追踪和搭档之间的暗流涌动,营造谍战剧紧张悬疑的氛围。观众感受到电影、电视剧中无法展现的艺术张力,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剧中著名片段《渔光曲》中,通过舞者踏在小板凳上、手持竹扇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渔光曲》作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个经典片段,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情感表达、精致的审美特点、高难度的动作要求及丰富的文化意义,成为该舞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渔光曲》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且富有层次,柔婉流畅的肢体语言传达出上海女人们在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琐事时所保持的平静与从容,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她们爱生活,爱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也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场景,李侠与兰芬第一部分双人舞的表演过程中舞蹈从依、靠、举、望、拥的一系列动态表达中体现出革命烈士对党和国家的忠贞与热爱。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角色互动、悬念设置及情感表达,肢体语言的戏剧张力牵动着每个人的内心情感。情感性和主观性是舞剧的内容和灵魂。

三、中国民族舞剧情感以音乐渲染传递

舞剧中的音乐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它往往与舞蹈紧密结合,共同营造情感氛围。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色等元素,为舞蹈提供情感支持和渲染。舞剧音乐往往注重旋律的优美与和谐,通过精心设计的和声与音色,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舞者在音乐中起舞,让人生动地体验到音乐传达的情感,更沉浸地感受舞剧的情感世界。在特务搜查中,前景音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作曲杨帆曾说过此处加入音乐《葡萄美酒》,并设计成混响是为了增加倒叙的效果,造成一种“戏中戏的舞台效果”。李侠眼前是裁缝店内的场景,脑海中却是在推测,一种试探性的钢琴音加入,展现了主人公惊异的心理情感。可见舞剧音乐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它能够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将角色的情感状态、内心矛盾以及情感变化等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的共鸣。正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所言:“舞剧是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音乐为舞蹈注入了灵魂,使舞蹈更加生动感人。”音乐也是塑造角色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手段。通过音乐旋律、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也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对比,使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冲突。同时,音乐还通过节奏的变化和音色的对比,展现了角色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内心矛盾。在舞剧《电波》中作曲家通过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及独特的音色,为观众呈现不同的画面和情感世界。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共同塑造了李侠、兰芬、裁缝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社长、卖花女等角色形象,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舞剧所传达的情感。当特务出现时,音乐低沉,压抑窒息,富有冲击力和表现力,为观众营造出压抑、恐怖、窒息的情感氛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及音色的变化,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中国民族舞剧情感以舞美设计营造

舞美设计包括灯光、布景、服装等方面,它们共同为舞剧营造情感氛围。灯光的变化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氛围,布景和服装则能够增强角色的形象感和代入感。这些舞美设计元素与舞蹈和音乐相结合,共同营造出舞剧独特的情感世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编剧罗怀臻提道:“面对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要讲好革命故事,舞剧创作还必须打开叙事的多重表现空间。”因此在剧本中他精心设计了报馆、旗袍店、石库门等场景,在这三个舞台空间上展开情节。通过26个可移动景片,营造了时而紧张刺激危机四伏、时而舒缓温情的情绪氛围。剧中开篇就通过舞美、灯光、音响、音乐等舞台造型手段营造出了一种深沉恐怖、窒息压抑的戏剧情境,让观众的情感很快地融入到主人公的潜伏生活中,极富艺术感染力。总编导周莉亚清醒地认识到:“所有定义都是后期贴上的标签。当你真正进入人物和故事中时,感受到的是人文和情感。”[2]电梯偶遇这场戏,也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场景设计。老裁缝、小裁缝拿着准备给李侠夫妇的旗袍盒子到达时,给丈夫送饭的兰芬也到了。正当他们三人刚进入电梯准备传情报时,没想到新上任的秘书柳尼娜突然进入,传递不得不中止。一个封闭、狭小的电梯空间,为剧情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角色的互动和冲突得到了放大,灯光、音乐等一系列的舞台手段都为这一场景服务,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斗争。

五、中国民族舞剧情感以观众共鸣建构

舞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最终目的是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当观众被舞者的表演所打动时,他们会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验舞剧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使得舞剧具有更强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如编剧罗怀臻所说:“《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书写的是人生,表现的是信仰,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情感连接。在舞剧创作过程中,我们常思考,那些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为了什么而牺牲?我想,最具体直接的动力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代、他人的下一代、中国的下一代更好地生活。从这个角度切入,每位观众都可以代入到李侠与兰芬的角色中,找到情感共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再一次启示我们,只有满怀创作诚意、经过生活体验、深刻体悟革命历史后创作的文艺作品,才能迸发艺术感染力,更具说服力。”中国民族舞剧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建立在民族共同文化和审美的基础上,正如李侠和兰芬,卖花女和小裁缝,他们的故事和情感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发内心深处的共情和共鸣。男女主人公从结识、相处、相知、相恋到为了共同的信仰心心相印、至死不渝,这份忠贞是每个人的向往和愿望,舞台上的角色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心底的梦想,在打动观众的同时,剧作传达的理想信念也引发人们心灵的震撼,永存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舞剧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模式化的,通过李侠和兰芬在困难时候的相拥等细节,让人物的情感真实可感,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总之,舞剧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而深刻的魅力。它通过身体语言的直观性、音乐的情感渲染、剧情的情感推动及舞美设计的情感营造等手段,将情感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舞剧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观赏性的表演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石榴云,李莉:《千锤百炼 百场如一》,《新疆日报》,2023-08-02

[2]王悦阳:《“电波”IP,信念与爱永存》,《新民周刊 》,2023-07-16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
关于声乐语言的美学元素探微
浅谈叶赛宁诗歌中色彩的运用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19:34:36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57:59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52:18
从沈周《自画像》看其晚年心境与作品的情感表达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57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3:30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