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摘要:双新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也呈现出新趋势。文章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作文部分,发现这四套试卷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特定情境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重点,凸显“大格局”的同时又立足“小生活”,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适应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关注时事政治,涵养文化底蕴;留心日常生活,归纳情境中的基本逻辑;以读促写,以说促写,培养逻辑表达能力,在日常学习与备考中训练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 高考语文作文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推行,语文高考也越来越凸显核心素养,注重能力提升。现今高考实行自主命题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与素养等方面的考查。其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代替考试大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高考发挥正向指挥棒作用。在该体系的引领下,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紧扣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作文部分,既坚持思想引领又贴近学生生活,既扩大立意范围又考查高阶思维,呈现出大格局指引小生活,小生活渗透大格局的特点。
一、立德树人为核心,凸显大格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要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以此为核心,具体考查内容层面要求贯穿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在全国统一命题的四套试卷中,作文部分的具体考查内容紧扣立德树人设置考查点。从四则试题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来看,都注重考查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健康情感。全国甲卷作文材料语言简洁,一句话中同时包含技术、时间和人这三个要素,引发学生辩证思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三个关键词与时代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思考联系国家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带给人们的双重影响,站在宏观格局进行审题立意。
全国乙卷材料中的两句话分别出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其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这两则材料将国际政治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根植深厚文化底蕴,启发学生立于世界和平的格局,领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魅力。
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材料用一段通俗的语言向考生展现故事的力量,关注时事政治的学生不难联想到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倡议。从该角度思考,本题可立足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视野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主动承担讲故事的责任,在国际上丰富中国形象,展现中国力量。
新课标Ⅱ卷创新地将语言文字应用题与作文相结合,立足于青少年的成长與发展,站在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就这四套试卷的作文题目来看,均可从大处落笔,从高视野立意,展现大格局。这样的立意并不难做到,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和积累。首先,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爱国热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四个自信,勇担时代重任。其次,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多关注时事政治与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主动学习领导人讲话精神。面对重大事件,要用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自己的思考,彰显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最后,要注重积累。不仅要积累名言警句和名人轶事,还要涵泳文化底蕴,注意国家领导人的金句,主动思考所积累内容的应用情境。
二、特定情境为载体,立足小生活
高考评价体系把情境作为考查载体,希望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命题与阅卷原则部分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1]。创设写作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审题难度,引导个性化书写。提倡情境写作,也是将学生从“虚假写作”的牢笼中解放,摆脱空话套话、无病呻吟的考场作文弊病,通过真实的写作任务、对象、环境,创作出真实的写作成果。
2023年高考语文统一命题试卷均注重设置写作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生活经历出发来审题立意。全国甲卷“科技、时间、人”这三个关键词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科技深深影响着。前半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握时间”,学生可以联想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尤其是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方面的作用;后半句“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想到技术对人生活的操控,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存在手机成瘾的现象。这道题降低在审题立意方面的门槛,学生可立足小生活,谈身边的具体事例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比如过度依赖工具造成时间的浪费及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丧失。
全国乙卷用耳熟能详的句子引入,理解上不设限,学生很快能抓住与人交往这个情境与话题。“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也就是在生活中,阻碍别人的发展路径并不会让自己一帆风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共同发展的益处。立足小生活,学生可以在作文中探讨个人成功与集体合作的关系,也可立意为自私的人拦住别人的路,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
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向学生展示好故事的魅力,语言亲切平实,可从实际生活情境落笔,探讨生活中的好故事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谈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好故事。
新课标Ⅱ卷以“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为关键词,贴近考生生活,容易联想到成长中的具体情境,通过介绍自己的空间来展示对于成长的思考;也可以紧扣“放松”一词,联系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的波动,谈成长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打造这一空间。
用情境驱动写作已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注重实用类文体的练习,比如书信、演讲稿、广播稿等。其中书信和演讲稿已在之前的高考中出现,足以看出命题人对实用类情境的重视。二是要留意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或给人以启示的时刻,并思考如何展开讨论,最好能写一个小片段来记录自己的想法,为写作积累素材的同时锻炼书面表达能力。最后,要学会归纳情境中的基本逻辑,提炼素材的关键词,将关键词与生活真实场景相关联,激发回忆,写出的作品自然就能言之有物,做到“真实写作”。
三、思维训练为重点,提倡會思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考察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其中学科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包括科学思维、人文思维与创新思维;关键能力要求锻炼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群。除此之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2]。而且在命题思路与框架部分要求设计典型任务,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由此可见,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与考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作文部分紧扣评价体系的要求,降低审题立意难度的同时,增加题目的思辨性,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鼓励表达深刻思想。这一点可以从题目阐述中看出。
作文题目在给出写作材料后,有三套题均明确要求在文章中呈现考生的思考,指向学科素养中的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与关键能力中的辩证思维能力。全国甲卷的思辨性体现在学生需要考虑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展开论证。立意时,学生既可从大处落笔,谈科技进步与时间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可从细节入手,反思自己对于时间的态度。
全国乙卷要求学生思考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从道德品质角度入手,谈年轻人应有的胸襟和格局;也可以从国际关系入手,谈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并且题目中的材料是一个具有多角度的陈述,“不会更加光明”与“不会行得更远”,从反面阐述阻碍别人前进的危害;“百花齐放春满园”则是从正面阐述共同繁荣的盛况。因此考生也可从“益”与“害”两方面进行写作。
新课标Ⅰ卷的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四个“可以”,向考生阐释好故事的力量;第二层言简意赅地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本题的思辨性主要体现在立意的维度方面,学生既可以从“大格局”落笔,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担当家国大任;也可以从“小生活”入手,谈好的故事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如何创造好故事去影响更多的人。
新课标Ⅱ卷虽未明确在题目中指出“体现认识与思考”这一要求,但其在审题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学生打开思路,抓住关键词。本材料的关键词为“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空间既可指物理空间(房间),也可指精神空间。放松与沉淀是青少年需要空间的原因,即在压力的环境下调整心态与状态,坚定理想信念,厚积薄发。成长是结果,即在独处的空间中,青少年感悟到成长的真谛。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立意,只要考生能打开思路,便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思维训练。首先,“以读促写”,在平常进行课外阅读或训练阅读题时,关注议论性的文章,总结作者提出观点的过程和论辩的路径,运用其中可借鉴的思维方式,尝试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其次,“以说促写”,参加辩论赛,或与同学讨论热点事件,了解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强化思考的深入性,表达的逻辑性。最后,学生互改作文,增加思想交流的机会,拓宽思维的广度。同时,通过互改过程中的对比,学生更能体会到语言运用水平的差距,从而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创造更多亮点。
总之,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作文紧扣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观照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育人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写作时,学生既要有大局观,把握题目中的价值引领;又要贴近生活,体现独特的思考与表达。不论命题怎样创新,多观察、多积累、多练习、多思考永远是作文备考的不变法宝。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