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问题与审美偏差

2024-01-01 15:31:44张静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

张静宇

摘要:2019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四季之美》源自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枕草子》。虽然卞立强译的《四季之美》语言优美、广为流传,但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日本四季审美意识的误读,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文梳理《四季之美》在我国的流传以及入选语文教材的情况,探析译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译文问题致使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理解的不足与偏差。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外国文学作品时要对译本进行甄别,即便为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而对译本作修改也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之下。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译文问题 审美偏差 《四季之美》 语文教材

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近代以来语文教材编写的惯例与传统,有助于吸收借鉴各个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拓展文化视野。当然,各个时期语文教科书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国民人格素养的塑造要求,但正如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所言,课文选篇要兼顾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与时代性。[1]2019年9月小学五年級《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使用的新教材第七单元中的《四季之美》即是选编自日本古代文学名著,是经过上千年沉淀的名篇。《四季之美》译自平安时期女性作家清少纳言(966—1025左右)随笔集《枕草子》中被称作“冒头文”的开端部分,也是日本中小学国语教材必学且要求背诵的内容,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选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中的《四季之美》译文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学习理解《枕草子》的季节观、审美意识以及深入认识日本文化的特点会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读。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四季之美》译文问题、译文的误译引起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故本文梳理《四季之美》在我国的流传以及入选语文教材的情况,探析译文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译文问题致使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理解不足与偏差。

一、《四季之美》的流传与选入教材之情况

《四季之美》(原名为《四季的美》,选入语文课本时作了改动)的译者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已故知名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卞立强教授。卞立强译的《四季之美》首次出现在1985年陈德文编选的《日本散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之中,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出版的译文。虽然周作人译本《枕草子》于1965年完成,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却是在1988年。林文月译本《枕草子》于1989年由台北中外文学月刊社出版单行本(1986.7—1988.7连载于《中外文学》杂志,同时香港的《明报月刊》也选载),于雷译本在2002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虽然周作人将《四季之美》命名为《四时的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周作人、林文月、于雷等的译文远不及卞立强译文的流传与普及。卞立强《四季之美》译文出版之后被国内许多散文诗集、随笔集、美文文集收录,如1988年的《读者文摘》,1992年偶然、雨之编《中外散文诗精品》(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世界散文诗鉴赏大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莞尔非玉选编《外国散文诗100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谢鸥主编少男少女随笔《十八岁的花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湘等编选《自然美景随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张昌华、汪修荣主编《世界名人美文经典》(北方文艺出版社),1995年张秋红主编的《外国散文传世之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李景琛编《世界名人散文经典》(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周渔主编的世界经典美文《温情的触摸》(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7年梅子涵主编《脑袋剃成大马路》(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张清华、李敏主编《外国精美散文诗读本》(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孙俊峰、凯琳主编《四季诗情 大师笔下的大自然》(新星出版社),等等。由此可见卞立强译文《四季的美》流传的广度,深受我国编者、读者的喜爱,也为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奠定了基础。

就笔者所调查,《四季之美》首次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始于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该教材的阅读部分第四单元第16课是《〈枕草子〉两章》:第一段为《四季的美》,选自《日本散文选》,卞立强译;第三十五段《花木》,选自《日本散文百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陈德文译。《日本散文百家》收录了陈德文翻译的日本自古以来的散文名篇,第一篇即为《枕草子》第一段,被命名为《春天黎明最美好》,与卞立强译文相比错误较少,然而人教版《语文》(第七册)却未使用陈德文的译文。教材中的译文《四季的美》对原卞立强译文作了稍微的改动,去掉了许多错误使用的儿化音“儿”字。《〈枕草子〉两章》前面标有星号,属于自读课文非教读课文。第三十五段《花木》内容较难、景物描写也不易被模仿,且2001年《语文》教材未要求全国通用,《花木》也被后来教材舍弃。2002年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7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单独选编了卞立强译的《四季的美》,在非必讲内容的《积累·运用四》的阅读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四季之美》因语言优美流畅、适于中小学生阅读模仿而被作为语文知识训练以及作文写景训练的素材,如2009年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主编《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六年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方卫平主编《二十一世纪新语文:小学3年级拓展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2007年张云主编的《北京海淀名师精评精析2007年度中考满分作文》中浙江金华考生的满分作文《这就是幸福》描写了幸福在四季中穿行,“拥有春天是幸福的,……感受夏天是幸福的,……相约秋天是幸福的,……欣赏冬天是幸福的,……”[2]几乎照抄了《四季之美》中的句子。2013年博尔主编的《中学生最新优秀作文》中王建梅《我爱我的家乡》中在描写家乡的四季美时,也基本照抄了《四季之美》的内容。[3]由此可见,《四季之美》在中小学中有着持续广泛的影响力,且中小学生也对《四季之美》进行了模仿以及创造性的化用。

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译文《四时的情趣》曾入选2005年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长春出版社)第九单元的“时光之美”。《四时的情趣》选入教材时也对原译文作了改动。周作人译文虽没像卞立强译文那样使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但却相对准确地传达了原意。长春版语文教材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侧重于激发学生内心中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受能力等,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值得参考借鉴的。袁丽敏等认为,不同译本的对比阅读、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发现译文的异同,掌握译文背后的写作奥秘,提高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探索。[4]然而不同译本对比阅读的前提是对译文准确性的辨识与甄别。那么卞立强译文《四季之美》的问题与特点如何?

二、《四季之美》译文的问题所在

《枕草子》描写细腻,文笔简劲、洗练。台湾翻译家林文月力求接近清少纳言的文体,认为开头第一句若直译为“春为曙”则无法赏读,于是稍微增益之,译为“春,曙为最”。[5]这也说明《枕草子》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文体又不能过于直译,为了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必须增添些许内容。虽然《四季之美》的原文内容并不复杂,字数较少,但译好却实非易事。为了便于指出卞立强译文的誤译及分析译文的特点,以下将《四季之美》的日语原文与卞立强的译文列出:

春はあけぼの。やうやう白くなりゆく山ぎは、すこしあかりて、紫だちたる 雲のほそくたなびきたる。

夏は夜。月のころはさらなり。闇夜もなほ、蛍の多く飛びちがひたる。また、 ただ一つ二つなど、ほのかにうち光りて行くもをかし。雨など降るもをかし。

秋は夕暮れ。夕日のさして山の端いと近うなりたるに、烏の寝どころへ行く とて、三つ四つ、二つ三つなど、飛びいそぐさへあはれなり。まいて雁などの つらねたるが、いと小さく見ゆるはいとをかし。日入りはてて、風の音、虫の 音など、はたいふべきにあらず。

冬はつとめて。雪の降りたるはいふべきにもあらず、霜のいと白きも、また さらでもいと寒きに、火など急ぎおこして、炭もて渡るもいとつきづきし。 昼になりて、ぬるくゆるびもていけば、火桶の火も白き灰がちになりてわろし。[6]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儿(删去:儿)翩翩飞舞。即使是濛濛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儿(删去: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联(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加入: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加入: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和(删去:和)的火盆穿过廊下时,那(加入:闲逸的)心情儿(删去:儿)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儿(删去:儿),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儿(删去:儿)。[7]

括号中的部分是编入语文教材时作的改动。首先,卞立强译文存在对原文的多处误译。第一段卞译“天空”的原文是“山際(やまぎわ)”,指山脊,周作人、林文月将其译为“山顶”,显然卞译“天空”是错误的。第二段中卞译的“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濛濛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也是错误的。清少纳言认为,夏天的夜晚除了有月亮的夜晚,群萤交飞或一两只萤火虫发着微弱的光飞行或下雨之时都很有趣。然而卞立强将下着濛濛细雨作为了一两只萤火虫飞行的条件是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此外,“濛濛细雨”是加译,将“下雨”的这一模糊话的审美狭窄化、具体化了。第三段的“点点归鸦”未将“三つ四つ、二つ三つなど”三四只、两三只的数量词译出,“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联飞”未将原文中的“いと小さく見ゆる”译出,作者视野的由近及远未表现出来,即成群结队的大雁从眼前高空飞过而逐渐远去。第四段的“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廊下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的原文含义是,急忙生起炭火表现出没有预料到会下这么大的雪,天气会这么冷,生火之后赶紧分送至各个房间。卞立强译为“那心情儿”,《语文》教材加入了定语“闲逸的”显然是未理解原文的含义,与上下文文脉不符。

其次,卞立强译文《四季之美》最大的特点是加译了许多对语言的修饰成分。第一段译文加入的“鱼肚色的”定语是归化的译法,虽然符合逐渐转白的描写,但日语中却没有这种用法。“红紫红紫的”将色彩翻译得过于浓厚,与原文云淡风轻的描写特点不符。第二段中“明亮的”加入将有月亮的夜晚这一审美固定化了,因为有月亮的夜晚既包括明亮的夜晚也包含朦胧的夜晚。此外,“翩翩”一词的加译法曲解了萤火虫交错飞行的情形。第三段中“点点归鸦”的翻译是错误的,不仅未将数量词译出,而且给人一种乌鸦高飞感觉,与原文不符。当然卞译的加译有些是在原文意思基础之上添加的,并无不妥,如第三段中“急急匆匆”“成群结队的”,第四段中“熊熊的”“暖和的”。总之,卞立强译文修饰性词语的使用有些是原文就有的,有些是作者根据上下文添加的,也有些是凭主观想象加入的。这些修饰性词语的使用使原文中模糊的描写得以清晰显现,叠词的运用符合汉语景物描写的特点,具有音韵美,[8]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学习。然而这只是译文的特点,与原文的文风及日本式的审美却是不符的。关于此点,笔者在下文会进一步论述。

最后,卞立强将第二段、第三段的“をかし”分别译为“这情景着实迷人”“更是叫人感动”“叫人心旷神怡”。“をかし”在《枕草子》中出现多达四百多次,是清少纳言美学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核心概念。“をかし”以风流、风雅、具有教养和智慧的感性为底蕴,同时又有几分诙谐的审美情趣。[9]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就要求译者要理解“をかし”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展示给读者。如果仅仅将“をかし”译为“有趣”“有意思”虽会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但译文显得过于单调。故卞立强的这几种译法不能说是误译,但从审美方面来讲,“迷人”“感动”“心旷神怡”却是将“をかし”的含义狭小化了。关于“をかし”的翻译于雷2005年翻译出版的《枕草子图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值得参考与借鉴。

三、《四季之美》的美意识及教学建议

清少纳言所处的平安时代中后期是日本受唐朝影响的“汉风”文化的衰退期,也是本土文化“和风”文化的兴盛期。自897年,菅原道真上奏朝廷停止派遣遣唐使以来,日本“和”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假名的广泛使用、和歌集的编撰、物语日记文学等的大量涌现,“和”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源氏物语》与《枕草子》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实,《四季之美》并不代表清少纳言所处平安时代的普遍审美意识,而是对当时受我国文学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意识的挑战与颠覆,开启了后世独特的日本式的审美标准。[10]这才是《四季之美》成为日本古典文学名篇的主要原因之一。清少纳言以其敏锐独特的视角发现日本的四季之美,将其以简洁、洗练的假名文字表述出来,引领了“和风”文化的潮流,影响深远。

春天的美一般在于万物复苏、满眼青翠、百花盛开。我国古典诗歌偏爱描写“春水”“春江”“春花”等,如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等。成书于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代表了平安时代贵族的审美趣味,其中对春天的吟咏主要侧重于梅、樱、莺、霞等,如“好风报春到,借得风势花香飘,引来黄莺闹”(纪友则),“暗夜暗部山,花香自幽然,闻香知梅花绽”(纪贯之)[11]等。而清少纳言却另辟蹊径,认为春天的美在于黎明时分,在于天色逐渐转白,淡淡的细长的云彩挂在天空。因此,卞立强译的“红紫红紫的彩云”将春天描写为姹紫嫣红的感觉,是将我们固有的对春天的审美意识先入为主地带入译文中,显然与清少纳言风轻云淡的审美特点不符。对于夏天的描述,我国诗歌主要侧重于雨、蝉、荷花等,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等,以夏天夜晚纳凉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少,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等。《古今和歌集》对夏天的引用主要侧重于杜鹃、梅雨、夏夜等,如“初闻杜宇啭,蓦然怀人起幽怨,春情乱难遣”(素性法师),“梅雨催愁绪,夜空鸣杜宇,茫然不知何处去”(纪友则),“夏夜何其短,才觉日暮又晓天,明月匆匆藏云间”(清原深养父)等。而清少纳言未否定夏天的月夜之美,但提出了新的审美意象,即萤火虫飞舞的夜晚与下雨的夜晚,完全未触及受汉诗、和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杜鹃。对秋天的描写,无论汉诗还是和歌吟咏的景物一般是枫叶、菊花、月亮等,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等,《古今和歌集》中的“秋夜纵多露,寻常露水同。天空雁泪落,却染野间红”(壬生忠岑)、“秋菊盛开日,折花插满头。身先花后落,知在几时休”(纪贯之)等。清少纳言却认为秋天黄昏时分最美,匆匆返巢的乌鸦、由近及远飞去的大雁成为新的审美意象,后世的所谓“三夕之歌”即是受《枕草子》影响。“三夕之歌”是指《新古今和歌集》(1205年)收录的分别由藤原定家、寂莲、西行创作的三首吟咏秋天黄昏的和歌,成为日本秋天美意识的定式。冬天的描写一般侧重于雪、霜、梅、松柏等景物,如我国诗歌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雪梅》)、“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古今和歌集》中的“折花时节雪纷飞,枝上白雪堆,焉能分清雪与梅”(纪友则)、“年末万木衰,风雪严相摧,唯有松柏常青翠”(无名氏)等。清少纳言重点描述了下雪时烤火的情景,屋外的白雪与屋内红彤彤的炭火形成的颜色与冷暖的对比十分有趣味。总之,《四季之美》开创的美意识到了《新古今和歌集》编撰的时代基本完全固定下来,成为不同于我国的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

五年级(上)《语文》中的《四季之美》位于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之趣”,单元要求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12]的要求。的确《四季之美》的作者描写了夏夜萤火虫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巢、大雁连飞等情景,突显了景物的动态之美。然而《四季之美》中的动态描写并不局限于这一点,如前文所述,春天早上的白色与紫色、夏天黑夜与萤火虫的亮光、秋天日落西山与黑夜降临、冬天白雪与红炭火,这些色彩的变化也是冬天描写的部分。此外,如前所述《四季之美》的价值还在于是清少纳言个人的对四季的感受,摆脱了平安时代普遍审美意识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尝试讲述自我感受的季节变化以及个人的美感意识,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文学素养。正如该教材的编委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何致文老师所说,“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读、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初步的文学品鉴能力”[13]。无独有偶,日本也将四季之美编入小学五年级的国语教材《国语五:银河》之中,把四季之美拆开分散至一年中对应的季节学习,让学生在春夏秋冬中感悟体会四季之美,教学目标“你喜欢春天的哪一点?参考《枕草子》中描述的春天风景,试着将自己感受的春天的样子写出来”[14],显然是鼓励学生写下自我感受的四季之美。此外,卞立强译文《四季之美》其实改变了《枕草子》原文的文体,仅仅通过译文很难体会《四季之美》的文体特色,在教学中应该将林文月译本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枕草子》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意识与特点。同时在延伸教学中或许将周作人、林文月等译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不同翻译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文学品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虽然卞立强《四季之美》的译文语言优美、广为流传,但译文存在诸多问题,并不是很适合编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卞立强《四季之美》译文的问题导致了我们对日本四季的审美意识及日本文化认识的不足与偏差,不太利于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也是我国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需要照顾到语文课的特点、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因而对选用译文的改动是不可避免的。但译文的误译或删减如果不加甄别的话会导致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与误读,不利于中小学生对外国优秀文化的深入学习。笔者认为选编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时要格外小心,要依据可靠的好的译文,确认其在外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必要时参考译文母国语文教材对此部分学习的要求。在这些基础之上修改译文并制定符合我国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或许才能够达到语文课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文问题已经引起学界重视,[15]期望更多外国文学研究者能够参与其中使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语文教材的7个关键变化[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9(Z2):22-27.

[2]张云主编.北京海淀名师精评精析2007年度中考满分作文[C].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220.

[3]博尔主编.中学生最新优秀作文[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132.

[4]袁丽敏,王廷波,王语.《四时的情趣》单元教学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6):129-131.

[5]清少納言.枕草子[M].林文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

[6]松尾聰,永井和子校注.枕草子[M].东京:小学馆,1997:5.

[7]陈德文编选.日本散文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1.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91.

[9]刘小俊.日语中的「をかし」与汉语中的“有意思”[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5.

[10]沢田正子.枕草子の美意識[M].東京:笠間書院,1985:67.

[11]小沢正夫,松田成穂校注訳.古今和歌集[M].东京:小学馆,1994.

[1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5.

[13]何致文,林孝杰.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2019(9):18-23.

[14]国語五:銀河[M].东京:光村図書,2020:64.

[15]张秋红.译本甄别与原典考校——从翻译问题看语文教材选编外国作品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15:7.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
有效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行文衔接的方法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29:12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49:56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06:46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3:37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4期)2016-09-22 18:34:41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3: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