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文人的“困境”与“自救”

2024-01-01 15:31:44陈孝荣陈淮高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王羲之魏晋陶渊明

陈孝荣 陈淮高

执教:陈孝荣,江苏省盱眙中学教师;专家点评:陈淮高,江苏省清河中学教师。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有六篇散文,有的至情至性,令人感佩,有的理趣盎然,发人深省。在学习中,要能够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语言抒发情致的,领会作者表达出的情感态度,鉴赏作品中的美学思想,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及其影响。本单元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基于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结合单元学习提示,确立“东晋文人的‘困境与‘自救”作为本节课标题,以比较阅读为基本策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研习方式细读文本,深挖内涵。

本节课选取了《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为教学内容,这两篇文章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审美价值,前者是文人雅集,后者代表隐逸文化,为后代很多文人士大夫追慕仰望,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感悟在这两种审美中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单元导语中有“体裁不一,风格各异”的提示和“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的要求。两篇文章都有情、景、理的巧妙融合,都有作者对自然外物与自我关系的深层美学思考,但是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与生命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学习的重点是在弄懂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品鉴东晋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理解其深层困境与自救意识,难点是在领略东晋文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基础上,汲取其思想文化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本节课把两篇文章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视域下进行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通过梳理整合、比较异同、拓展思辨等方法,在更加广阔更深层次的比较中探析文章内涵,领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触摸魏晋名士的精神品质,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单元教学安排建议来看,运用比较阅读法实施教学,是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语文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2.学情分析

作为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梳理字词和文言语法现象(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开展的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要带领学生走近魏晋文化名人,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转变,完成对作者人生观、宇宙观的探讨,从而领略魏晋时期的美学精神,这是有挑战意义的。学生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习文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通过篇章间的比较阅读,开拓文化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同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希望能够跳出单篇阅读的窠臼,将视线聚焦于文本间的异同之上:或同中求异,从微观角度研习文本间的独特个性;或异中取同,从宏观角度把握一类文本的共通性。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并以最简单的方式推动合作讨论的进行,如规定讨论时间、开展小组互助、代表发言与随机质疑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广泛开展古今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畅谈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学习目标】

1.品味两篇文章语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抒发情致,表达由物及人、由外及内、由身及心的深层困境与自救意识;

2.领略东晋文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加深对东晋名士及文化的了解,拓展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任务实施】

情境导入:近期热播的中国动画电影大片《长安三万里》呈现了公元8世纪大唐由盛而衰的历史,以李白、高适等伟大诗人的情感世界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人生转折与生命态度,“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说得多好,还可以补充一句:文化的魂就在!今天我们还要再往前追溯300年,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名人荟萃的高光时刻——魏晋,王羲之、陶渊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听说某剧组正在策划拍摄以魏晋美学为主题的文化大片,如果让你参与动画制作,编导一部以王、陶二人情感世界为主线,展現东晋文人美学精神的电影,你会从哪些角度进行切入?

任务一:探究人生际遇中的命运困境

活动1:整合资源,搭建支架

①初步品鉴王羲之书法及其人:

米芾:中国行书第一帖。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课前推荐阅读:《晋书·王羲之传》《兰亭诗集》

②初步评价陶渊明作品及其人: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王维《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课前推荐阅读:《晋书·陶潜传》《归园田居(五首)》

明确:以书法的视角来参悟文学之美,以评论的视角观照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后人的视角回望前人的生命世界,旨在拓宽文本的解读路径。

活动2: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困境分别是什么?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生:王羲之书法前半部分写得随性洒脱,线条流畅,飘若浮云,这是情绪快乐的表现,但是后半部分明显不同,用笔粗重,且多有涂改,字里行间略显局促,表明心情跌宕起伏,有痛悲之意,从而表现于笔端。《王羲之传》中说: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说明作者在书写这篇序的时候情感是真实并复杂的,是处在人生困境之中的。

生:我来补充这里的困境,魏晋时期,时局混乱动荡,文人雅士多追求物质享乐,追求功名利禄,用今天的话讲叫纸醉金迷,用庄子的话说叫“心为形役”,比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本是快乐之事,但是一想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作者就陷入到困境之中了,“岂不痛哉”?忧愁之感顿时产生,这是在为生命短暂、得失难忘而忧虑的表现。

生:我觉得王羲之的痛点除了乐极生痛的人之常情外,还有不可触摸的生命之痛,“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里的“事迁”应该包括仕途颠簸带来的世事无常,另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让人难免有生命渺小并且生死难料的痛苦。

生:我觉得还要补充一下用词特点,王羲之在表达“痛”感时,作者连用了“犹”“况”“终”“岂”四个副词,翻译出来就是“尚且”“况且”“终究”“难道”,连接前后语句,层层递进,能够看出作者悲伤之感不经意间涕泪横流的景状。

师:宗白华评论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富贵权势,可以转瞬即逝;朝代政权更迭频繁,门阀集团互相倾轧残杀。结合时代,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作者这里,自然规律的生命之痛,是能够接受的,不过其中所夹杂的复杂的社会因素,是作者不能释怀的痛恨,虽有表面的“放浪形骸”,沉迷于饮酒、服药、游历、清谈……以此来逃避现实,但内心深处则在呼唤着个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是由乐到痛的无奈之情。所以,这是“痛”所带来的更大的困境。

生:我觉得第二重困境应该是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作者因不能明白古人对待生死的矛盾看法,而产生悲慨之情。

师:同学们从“痛”字入手,倒容易理解,这一情感往往是单维度的,而“悲”则是表现人生困局的最高境界,还有补充的吗?

生:读过老师推荐的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书,魏晋时期,玄学清谈非常流行,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人生标榜,鄙弃功名,好尚玄想,有故作放旷的嫌疑。一方面,王羲之不能不借重于老庄来排遣忧愁,以玄言对山水,享受自然之乐,另一方面,王羲之与一般文人不同,他试图在用儒家的情怀寻找生命的价值,清醒并自觉地指责晋朝文人名士清谈无为、消极避世的风气。因此内心深处总有着无处排遣的悲哀。(掌声)

师:说得很好,“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便时代变迁,世事不同,但是激起心中感慨的原因是一样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静观万物,《兰亭诗》说,“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乐往悲来,良辰难续。越是用新的目光发现了境界的神奇,就越是为它的“信宿同尘滓”而感到悲叹。这种生命的悲慨,作为禀天地之性灵而生的人,谁又能躲避得开呢?真乃千古之悲!我们再来看看东晋时期另一位名士陶渊明的人生困境。

生:陶渊明虽然也出身于官僚家庭,但不属于士族阶级,没有世袭特权,父亲只做过小官又早亡,家境此时已经没落。在序里诗人诉说着自己的处境:其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其二,孩子很多,“瓶无储粟”,缺乏养家糊口的本领,“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诗人与普通百姓一样,理想是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序言中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即做官目的很简单,苟且活下去。(掌声)

生:我觉得,在贫困与谋生之间陶渊明选择了谋生,入仕为官,但官职不大、官位不高,未进入上流社会。然而,最大的困境还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陶渊明刚直纯正的个性与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黑暗腐败矛盾无法化解,势同水火,“大济苍生”理想的失败带给陶渊明心灵煎熬与创痛,令其无法忍受。(掌声)

师:对陶渊明来说,贫困的苦恼,饥饿的恐慌,使其深陷世俗的困境之中,而在断断续续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折腰事人、仰人鼻息更让他深感屈辱和厌倦,“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發现人生的痛苦莫若心灵受形体的役使,“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简直是折磨自己日夜难安的绝境。

活动3:梳理出王、陶二人的生命困境,填写在表格中。

任务二:探究物我静悟中的命运自救

活动1:人生难免遭遇困境,自古以来,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在遭遇困境时有过自己的选择,能否列举一些?

生:屈原选择了忠君爱国,以死明志。

生:司马迁选择了发愤著书,以史明志。

生:李太白选择了仰天大笑出门去,仗剑天涯也逍遥。

生: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了乌江自刎。

活动2:每一种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我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王、陶二人在困境面前选择的命运自救,人物自选。

组1:我们组谈一谈王羲之。从书法艺术上,秦汉时期书写篆书、隶书的一些用笔方法,很少有用笔的提按,缺少变化之美,体现的往往是质朴直率的审美特征,而《兰亭序》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俊秀,这是一篇名垂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说明已经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而这一伟大的创作本身就是命运的超拔与自救。从文章内容上,东晋时期国势日衰,互相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却提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中心思想,这显然是对玄学思想的质疑与批判,高呼“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注重个性与精神的自由,珍视人格与生命的完美,这无疑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自救。(掌声)

组4:我们组也是谈王羲之。之前我们谈到了他的困境,但是不要忘了“信可乐也”,从一、二两节可以看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因良辰美景而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因高朋满座而乐,“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因物我两忘而乐。站在文章结尾的沉重思考之上,回望开篇,这些既酣畅淋漓又恬然自适的快乐,不正是作者在对人生宇宙的执着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一种自救吗?(掌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一篇300来字的散文中,情感丰富,起伏跌宕,“乐——痛——悲”萦绕在心间、不断循环往复,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之说,我们看到王羲之经历了畅游三春的自然之境,摆脱了狭小逼仄的功利之境,思考了痛悲常在的道德之境,呼唤着宇宙永恒的天地之境。这确实是一种自我纾解的生命历程。

组6:我们组讨论了陶渊明。诗中说,“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顺应自然,随缘自化,恬然自足,安然自度。可见,生死无法规避,唯有乐天知命、坦然面对。这是心态上的调整,所以才有后来的毅然辞官,归隐田园。特别有意思的是,他的隐居是沉入社会最底层,并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整日与下层百姓为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的就是真实的农村场景,这些就是属于他的生活。劳动使人得到磨砺和充实,乡风的淳厚和质朴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能够及时摆脱一时的消极和空虚,并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就像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所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认为,这两种调整就是自救。(掌声)

组3:从官场回到家乡,摆脱了污浊世俗的陶渊明又将面对贫困的生活,好在他找到了:回归家园的亲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流连山水的闲情,“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投身农事的真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万物得时的共情,“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我觉得这些都是自救的行为。(掌声)

师:这两个小组讲得很好。陶渊明在诗意的田园生活里终于安放了奔波劳苦的身心,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的苦恼,而且完成精神的归乡,这一时期,诗人大量描绘了田园景象和生活情趣的诗歌,比如《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一个满怀热切、意趣生动、有酒盈樽、酣然自醉的生命姿态,栩栩如生,宛在眼前。在天然质朴的生活中,“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这些诗句消弭了陶渊明重回物质贫困的烦恼,在物我静悟中实现了自救,客观上也扩大了魏晋文人的美学境界。

生:想问老师,这两个人的思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师:结合本节课前面探讨的困境,两个原因,一、哲学思想,王羲之在思考庄子《齐物论》中关于齐万物、等生死时就提出了反思,这个问题儒家孔子同样也提出过,不过他说,“未知生,焉知死。”显然,既然生是未知的,“生无所息”,就要对生的意义的不懈追求,而不能轻言死,这无疑是对王羲之产生了影响,也发出来对生死等量的质疑。而陶渊明一生前期尊儒入世,后期则表现出“玄学得意于形骸之外的人生态度”(王钟陵《中国古诗歌史》),完全沉浸到自然与生活中,去感受四时清风、人间明月。二、出生背景,王羲之出身于晋代名门望族,身世显赫,但由于统治阶级争权夺利,门阀士族阶级普遍腐朽没落,颓废消极,暮气沉沉,得了集体“抑郁症”,但其不同凡俗,积极进取,所以就有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心灵自救。陶渊明就不相同了,虽然也出身于官僚家庭,但不属于士族阶级,没有世袭特权,父亲只做过小官又早亡,家境已经没落。他个人虽然也曾为官,但官职不大,未进入上流社会,归隐田园,沉入社会最底层,并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所以,他的自救就来的更彻底。

活动3:梳理出王、陶二人的命运自救,填写在表格中。

任务三:探究古今参照中的命运思考

活动1:结合文本和下面的话,探讨山水田园中的生命哲学,交流作答。

PPT:

1.《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阮籍《达庄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谁谓殊乎?”

生1:魏晋时期,山水游赏盛行,他们登山临水、唱咏清虚,寄身山水之间。立于兰亭,放眼四方,自然之景尽收眼底,王羲之的心是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畅快淋漓的,此时他纯净的内心已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畅游于自然之景中,陶醉于自然之美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暂时忘却世俗的纷争,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的心境,所以说,“信可乐也”,山水之乐为这些士人获得了生命的自信与愉悦。

生2:但是从内心深处,我觉得王羲之无法排遣的伤痛之感、悲愁之感溢于言表,因为文中表露出一个事实:人生苦短,老之将至。我们都有常识,人在某一个最快乐的阶段,尤其是在欢乐之巅,突然而来的虚空感所带来的人生觉悟会让人印象深刻。

生3:我明白了,初中学《西游记》,说到美猴王“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大概就是对盛宴难续的感慨,自身生命无法把控的一种忧虑,对生命无常终究走向死亡而怀有的一种拂之不去的恐惧。(掌声)

生4:所以,即便是陶渊明这样的名士,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尽情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田园之乐时,也不禁发出“感吾生之行休”的慨叹。但是,我们发现了两者的不同,王羲之是从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慰藉,陶渊明是从田园里获得精神的皈依。王羲之是从对山水的凝望转向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考,陶渊明是将个体渺小的生命置身于田园生活中,通过親手劳动来实现生命的永恒。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努力破解生命虚无主义,在众人皆醉中觉醒,陶渊明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主张从心所欲,拒绝被外物奴役。(掌声)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精彩,老师来做个小结。道家老庄创造了一系列隐逸的闲适形象,自然山水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符号,而且一直延宕到后世,到魏晋时期尤为盛行,人们内心往往是先以老庄哲学思想的映照才有自然山水之美景,即所谓玄学中的玄趣——“老庄为意,山水为色”,因此,照理来说,暮春时节的江南,早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到处莺歌燕舞,遍地姹紫嫣红,可谓绚烂多彩。可是《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及众贤士眼里只有林、竹、溪、云、风而已,只有山水的风骨与玄理,缺少了春天万物复舒、桃红柳绿的盎然景象。在他写的《兰亭诗》中亦有体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上升到了生命理性的角度。在《归去来兮辞》中,大家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待田园生活的态度,这个地方是最适合安放心灵的栖息地,对个体价值的探索,体现出陶渊明真实的生存状态,在那样的社会中,诗人一直在用心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乃万物之本,拥抱天地,投身田园,获得生命的自由,便成为陶渊明心中矢志不渝的追求。

板书:

王羲之的生命哲学:玄言山水、珍爱生命、反对虚无、看重生死、思考价值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热爱田园、随性自然、恪守本心、追求自由、乐天知命

活动2:结合文本和下面的话,探讨时代动荡中的魏晋美学,交流作答。

PPT:

1.《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2.《庄子·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3.宗白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生1: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王朝的更迭此起彼伏,战争频繁。复杂的政治现实使诗人转向山水,从而发现了自然所带来的快乐与闲适,这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内心痛苦的解脱,通于万物,从而达到天乐的境界。

生2:老庄哲学就是给魏晋名士提供了心灵解放的依据,非常好地契合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既然天下动荡混乱,人心险恶,谁都想做皇帝,积极用世有时候甚至就变成了助纣为虐,倒不如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安放自己的身心,那么最好的莫过于山水和田园,所以,魏晋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自然美。

生3:这就是生命主体认识世界与美的方式,也意味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人觉醒的重要时期,从审美视角,可以用自然、生活、美学三个维度的相互关联,首先就应该是人格美,在王羲之表现为纵情山水,同时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虚无缥缈的生死观,表现了他对抗人生虚幻的执着与努力,显示了一个卓尔不群、理性反思的独立人格;在陶渊明表现为隐居田园,《陶渊明传》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显示了一个听从本性召唤、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贵人格。他们都是风流高逸的文人雅士,人格高岸挺拔,自带光芒。(掌声)

生4:他们以人格美发现自然美,然后创作出了绝世佳作,一个是无意中衍生出了绝世书法艺术,一个则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宣告了精神的回归,这就是艺术美。

师:没错,他们用性灵、良知为后世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之美。

生5:我觉得陶渊明的美学世界更接地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种生活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流畅,画面感很强,可以看到最普通的農村生活场景,不以为苦,反而是满满的幸福。(掌声)

师:老师想用两句话来总结本节课两篇文章带来的思考: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功德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桃花源。面对生死,王羲之有着慨叹和悲悯,清醒和自省,情感矛盾中有理性的批判声音,有清晰的价值评判,客观存在的道家玄言务虚的社会风气令其在快乐中沉醉,而内心深处儒家经世致用的立德、立功的价值观从未走远。陶渊明则是在历经十三年仕途沉浮、遭遇多次人事击打后,静心思忖,“深愧平生之志”,从此退居乡野,“忘怀得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生活的田园和精神的桃花源里“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掌声)

板书:

任务四:结合以上三个任务内容,设计电影剧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要求思路清晰

【作业布置】

细读两篇课文,查阅相关文学、美学、哲学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讨论魏晋美学的文化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不少于1000字。

【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探究两篇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轨迹,并且将之放置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审视魏晋美学,对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有挑战意义的。在情境中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在任务中探寻,在品鉴中创造,整节课堂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从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指向关键能力的思维品质。同时,在场观摩的众多老师也产生共鸣,乃至课后评价说,这节课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古代,并对王羲之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美学发出了由衷的敬仰,他们高蹈超拔的精神特质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标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节课能让师生有如此多的收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要求学生能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与构建,要能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节课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文本解读,结合正在热播的国产动画电影,以参与动画制作为情境,试图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浸透其中。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进行新高考课堂教学的规律探寻和实践落实,我提前搭建知识支架,预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累语言经验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句、章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提到王羲之的困境时,学生在品读中觉察到王羲之在表达“痛”感时,作者连用“犹”“况”“终”“岂”四个副词,层层递进中强化了“痛”的程度之深。能看出,这里将字词的理解放置在文本的语境中,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积累,而是走向了语言的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来明白魏晋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风采,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两个人的内心困境和主动纾解,他们一直在倔强不屈地反抗着,既是对这个时代,对士大夫文人群体,也是对自己的内心。这种矛盾是深刻的,比如:充满杀戮的外部世界和玄言山水的内心世界;生命短暂带来的缥缈虚无之感和力求挣脱庸常的冷峻决绝之意,个体生命安放的小我态度和宇宙天地人生大我追求,等等。理解当然是有难度的,但是恰恰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我觉得这是语文课堂努力做到对学生思维锤炼的应有之意。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本节课的第三个学习任务里,我特地安排了学习活动:结合文本和下面的话,探讨时代动荡中的魏晋美学。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思考,分别从自然美、人格美、艺术美、生活美四个角度归纳整理,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经典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引导对文学作品的反复比较、欣赏领会,培养学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来有志于去创造更美的世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两篇文章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虽然历经千余年,对现实社会价值信念的树立、对学生人格塑造仍旧发挥着积极意义。通过学习支架《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展示,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不仅理解了文本蕴藏的深层内涵,还关注到文本作为书法作品的独特外在形式。被后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更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历史文化与当代信仰的契合,启发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这节课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学生能否吃透并转化是个问题,学习支架的搭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学生在理解时不能将其与文本进行有效结合,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还不够,生生质疑与师生质疑还较为浅表,说明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有欠缺。一节课就是一件艺术品,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既需要课前的准备和预设,更需要即兴发挥与动态生成,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其中是一个大课题,我将继续深入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

【专家点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两个学习任务群是相通的,新课标是鼓励老师“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的。比较阅读教学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新高考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打破了以往单篇教学的局限,老师统整教學的视野和格局变得越来越宽广,附着在文本上的文学性和文化属性在深层阅读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看到,文本学习任务单中给出了三个探讨的内容:命运困境、命运自救、命运思考。既是求同,更是寻异,求同增加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寻异提升了学生文本探究的思维能力,陈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比较阅读是需要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开展的,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应该说,陈老师在贴着文本阅读,进入文本思考,触及到了作者的精神内核,对学生课堂上畅谈到的任务指向,精准评析尤为精彩,既是点睛之笔,又可以启迪思维。而这有赖于教师的阅读视野和文化底蕴,并且在宏大的历史文化中给学生搭建起符合学生实际认知特点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逐步走近古人、融入情感、濡染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词释义上,游离在作者的情感之外。这就是说,新高考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迫切地期待语文老师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带着学生一起解读、评析,教会学生去表达、运用。这节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比较阅读要能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本节课提出某剧组正在策划拍摄以魏晋美学为主题的文化大片为情境导入,紧扣时代热点,很有创意,然后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达成教学目标,最后再次回到情境中,要求设计电影剧本,既高效梳理了教学内容,又很有代入感,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穿梭,惬意穿越,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经典文言读本的全新认知,是一个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情感需求的情境创设,充分激发了学习热情并能够将个人生活方式和学习经验有机融合,是符合课标要求的。

比较阅读要有课标意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高兴地看到,这节课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首先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学生转化为口语的表达就是运用,围绕“困境”和“自救”开展的思辨解读能够有效发展思维品质,魏晋美学的产生是中国美学和文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文人进入到艺术自觉和个性觉醒时代,这节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学生在45分钟里能够初步触碰到魏晋美学的精神内核,实属不易。应该说陈孝荣老师的这节课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82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融学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32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王羲之魏晋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王羲之 兰亭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50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王羲之书兰亭序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王羲之 丧乱贴》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1
王羲之品尝牛心
不为五斗米折腰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