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普外科,上海 201908)
急性胆囊炎作为临床较多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但以往采取的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极易产生较多并发症,不利于病情的快速康复。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临床将腹腔镜运用于胆囊切除术中,可有效弥补开腹手术的缺点,并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加上腹腔镜手术具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1]。本文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运用于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中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47±2.36)岁,病程25~38 h,平均病程(31.63±4.21)h,单发结石31例,多发结石1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1.81±2.54)岁,病程23~37 h,平均病程(31.25±4.67)h,单发结石28例,多发结石22例。纳入标准[2]:患者及亲属均知情同意;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在我院接受手术,且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症;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手术史;中途退出试验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开腹手术,予以全麻,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其右上腹的腹直肌进行切口,长度约10 cm左右,打开腹壁,仔细检查腹腔情况,通过大拉钩扩大手术视野,使得胆囊及胆囊管完全暴露,并以顺逆结合的方式切除胆囊,将胆囊管残端进行结扎,选择无菌纱布处理渗液,常规放置引流管,处理腹腔,逐层缝合切口,结束手术。研究组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气管插管,予以全麻,调整头高足底位,严格按照四孔法在患者脐孔下端进行10 mm的小切口,放入气腹针,创建人工气腹压,放置腹腔镜,仔细检查胆囊及胆总管情况,选择电凝钩分开胆囊管,确定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利用钛夹夹起后切开,剥除胆囊,从剑突下的穿刺孔取出,冲洗腹腔,通过电凝止血,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长、失血量、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长、失血量、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2.2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手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ALT、TBIL、AS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2.3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的变化 手术前,两组炎性指标无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IL-8、IL-6、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的变化
2.4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00%(胆瘘、胸腔积液、切口感染各1例)低于对照组的22.00%(胆瘘4例,胸腔积液2例,切口感染5例)(χ2=5.316,P<0.05)。
急性胆囊炎属于肝胆外科常见病,以往,临床多选择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其手术视野较好,曾取得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手术切开的范围较广,且解剖面较复杂,使较多组织长时间显露在外,直接提升感染风险,加上手术切除及分离操作可能对肠管及胆总管造成伤害,甚至使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3-4]。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更好,术中切口较小,且不必进入囊内,可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同时利用腹腔镜进行探查,保证视野清楚,减少失血量,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为病情尽快康复提供保障[5-6]。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长、失血量、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研究组不仅效果更好,住院时间短,减轻炎性反应,保护肝功能,同时并发症少,安全性提升。由此可见,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存在切口小、病灶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快捷、视野清晰、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通过小切口减轻手术期间的应激刺激,并利用机体天然通道脐孔进行各项操作,术后遗留的瘢痕较小,符合现代患者对美观的追求[7-8]。
综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快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同时对肝功能进行保护,减轻炎性反应,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