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东北区域一体化研究

2023-12-30 00:22王嵩王一帆王朝全
辽宁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空间效应东北振兴区域一体化

王嵩 王一帆 王朝全

〔内容提要〕区域一体化是助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则为赋能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全新动力。本文基于东北三省2011—2019年3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收入水平、人口规模和公共交通这三个机制得以实现,但不同影响机制之间存在差异;(2)异质性分析体现出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空间大的地区对区域一体化的推动更为明显;(3)东北地区的区域一体化不会趋于某一稳定状态,俱乐部β收敛结果也成发散趋势。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数字经济;东北振兴;影响机制;空间效应

注: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数字经济推动东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2324003-06)资助。

一、引言

东北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支柱。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东北传统优势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经济活力不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体制机制僵化、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活力、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东北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激发东北经济的内生动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统计,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在过去10年间年均增长超过1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0万亿美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数字经济也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东北振兴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贯彻落实以上精神,就要大力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多地区共同合作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过程,是一种空间发展格局。东北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辽、吉、黑三省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具有相似性,具备发展区域一体化的有利条件。纵观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数字经济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能够将各类资源、市场信息等有机整合并进行合理配置,在加快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需要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基础设施、要素流动、城市定位、省际贸易格局、制度性因素等。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部分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促进共同富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研究就数字经济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做出了探讨。区域一体化和数字经济都对推动东北振兴有正向作用,在其各自领域,即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对数字经济是否影响区域一体化的实现以及发挥这一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还尚未可知。本文基于东北三省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以数字经济为解释变量,尝试探究其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包括:介绍本文所使用的指标和数据来源,围绕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概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的相应政策意见。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因变量:区域一体化水平

相关研究大多通过区域市场的价格来量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但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区域一体化不单单是经济发展或其他某一方面的一体化,而是全方位的一体化,因此,本文在量化区域一体化时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三个维度选择相应的指标。同时,区域一体化需要各个区域所内含的各项人均指标越接近越好,但并不意味着发展较快的地区需要向平均值看齐,而是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以发展较快的地区为目标进行发展,故本文以区域中单项指标最大值为标准,通过各个区域与其的比值衡量该区域的区域一体化水平。综上,本文构建的区域一体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区域设定为东北三省34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均PM2.5排放量/区域人均PM2.5排放量最大值和人均CO2排放量/区域人均CO2排放量最大值两项指标为负向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各项指标通过熵权法进行权重确定,权重如表1第3列所示,某一区域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与其权重的乘积之和即为该区域的区域一体化水平。

(二)自变量: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衡量包括多项指标,本文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7项构成了如表2所示的指标体系。在各项主要指标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从业人员数反映了不同地区对数字经济的产业投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和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反映了各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状况,三者共同作用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电信业务收入、邮政业务收入的水平表现了不同地区产业数字化的程度,是数字经济的普及应用的体现。百度指数表示人们对数字经济的关注度,普惠金融指数则体现人们对于数字化的融入度、普及度和关注度,二者共同刻画了数字经济的创新氛围,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是否具有潜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熵权法进行赋权,表2第3列即为该项指标的熵值权重。

(三)控制變量

除数字经济外,其他特征因素也可能对区域一体化水平带来影响,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如下的控制变量。

(1)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前提。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作为连接国内外经济循环的媒介和载体,对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选择投资环境作为控制变量,并采用各省份的FDI来表示。

(2)产业结构。各省份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可反映出不同省份之间经济模式的差异,良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可间接反映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选择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并采用不同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来表示。

(3)城市建设。地区连接的紧密度是生产和消费流通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各地区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选择城市建设作为控制变量,并采用各地区的城市道路面积来表示。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专利数则体现了对科技发明创造的重视程度,可以激发多方主体的带头作用,发挥科技领航力量,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因此,选择创新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并采用不同省份的专利数来表示。

(四)中介变量

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收入水平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进而助力区域一体化的提升;通过改变就业机会和人口流动现状,作用于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改善公共交通状况实现各省份间的连接,加强地区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因此,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对于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分别从收入水平、人口规模和公共交通三个方面选择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末户籍人口、全年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作为中介变量的代理变量,进而实现从实证上检验和证明上述影响机制。

(五)数据来源

区域一体化指标体系中,PM2.5数据来自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大气成分分析组,CO2数据根据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计算得到;城市数字经济指标体系中,百度指数通过对各个城市的检索获取,普惠金融指数来自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其余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插值法补全。本文选取的各项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以数字经济为解释变量,以区域一体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采用逐步添加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回归,初步判断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作用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数字经济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一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系数尽管出现了小幅波动,但始终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受相关控制变量的影响较小。

控制变量方面,外国直接投资(C1)和专利数(C4)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这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会导致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在为当地企业和居民带来大量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一体化。专利数的增加意味着创新活动的增加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可以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提升,同时,投资者和人才通常会流向创新活跃、专利保护较好的地区,这也间接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第二产业比重(C2)和城市道路面积(C3)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系数为负,原因在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整合优化,第二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高的地区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就面临着产业转型和调整的挑战,进而减缓一体化进程。城市道路面积的增加扩大了城市范围,可能导致城市内部资源的分散,不易实现地区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从而使不同地区之间的连接性下降,削弱了区域一体化的机会。

(二)影响机制分析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机制,本文采取逐步法对收入水平(M1),人口规模(M2),公共交通(M3)三个中介变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中的第1列和第2列所列示出的收入水平影响机制的结果可知数字经济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收入水平及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其中收入水平对区域一体化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提升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且收入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完全中介。表5中的第3列和第4列报告了人口规模影响机制的回归结果,可得数字经济对人口规模的影响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人口规模及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但其中前者回归系数为负,后者为正。此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中介效应存在且表现为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在这一过程当中存在直接效应。在表5的第5列和第6列中列示了公共交通影响机制的检验结果,结果报告了数字经济对公共交通的影响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公共交通及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这说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数字经济在此过程中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存在直接效应。

(三)空间异质性分析

东北各省份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指出,辽宁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7.9%,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黑龙江省工业生产逐步恢复,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数字经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能力与其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使各类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使市场信息得到有机整合,进而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基于此,本文从省份层面进行区域异质性研究,具体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省份,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吉林省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这表明吉林省数字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之间的良性促进机制优于其他两个省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吉林省的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吉林省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能更有效地提升市场效率,加深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省际贸易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经济活动关联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更为明显地影响东北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空间收敛分析

实现东北地区的区域一体化,需要各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呈现趋同发展,为考察这一趋同发展特征,本文采用空间收敛模型展开测度,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在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区域一体化绝对β收敛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东北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会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一个稳定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东北地区的产业同构、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弱化,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协同性不足,进而影响区域一体化。相对β收敛中,东北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相对β收敛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东北地区区域一体化不会趋于一个稳定状态。相较于绝对β收敛,相对β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更大,说明在考虑了其他控制变量后,东北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发散速度加快。

据不同省份区域一体化绝对俱乐部β收敛的结果可知,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区域一体化的收敛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呈发散趋势。各省份的绝对β收敛机制表现出地区异质性,即黑龙江省区域一体化的发散速度最快,吉林省区域一体化的发散速度最慢,这一结果显示了东北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追求区域一体化的差异。条件俱乐部β收敛的收敛系数显示,各个省份区域一体化的收敛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各省份的区域一体化均不存在条件俱乐部β收敛。从发散速度来看,在考虑控制变量后,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发散速度分别为1.0206、1.5309、1.1079,其中,吉林省区域一体化的发散速度最快,高于东北地区的整体发散速度,表明吉林省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动力较大,辽宁省区域一体化的发散速度最慢,这与辽宁省内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区域一体化影响较大有关,增长空间较小。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东北三省2011—2019年3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区域一体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以及通过收入水平、人口规模、公共交通得以实现的机制,同时采用β收敛的方法对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收敛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从空间角度对这一影响进行了拓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基准回归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从收入水平、人口规模、公共交通三个维度探究了数字经济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規模的中介效应表现为抑制作用。其次,异质性分析的结果体现出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吉林省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一体化的推动更为明显,提升能力更强。最后,在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收敛特征影响方面,β收敛的结果说明,东北地区的区域一体化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不会趋于一个稳定的水平;俱乐部β收敛结果显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区域一体化的均呈发散趋势,吉林的发散速度高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

(二)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有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升。

(1)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投资,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创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友好的发展环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利于数字经济扩大影响范围和释放更多效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进投资、奖励发明创造对这一环境的构建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利的情况,政府应当加大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培养、引进数字化人才,提高数字职业从业者的待遇,加强专利保护与激励机制建设,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强化。

(2)实施“互联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数字经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增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刻不容缓,其关键之举是提高数字化产业的规模与质量,加深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机遇,进而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增添了新助力。政府应当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快5G基站建设,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增加电子信息制造业数量和互联网企业数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优势。

(3)加大各省份数字基础建设协调力度,发展数字经济载体,构建区域统一标准。数字基础建设是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融合的基础,只有扎实坚固的数字经济载体才能为数字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助力,进而使其达到效用最大化。同时,统一的区域发展标准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发挥其在打通地区壁垒、推动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加速一体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增强数字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扩大建设范围,发挥地区带动作用,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隐患问题,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加快制定市场规则、出台监管政策,以释放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力。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效应东北振兴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财政分权、空间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空间及非空间效应下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比较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空间效应研究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