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无言,历史有声

2023-12-29 00:00:00本刊编辑
现代阅读 2023年18期

导语

东北这片沃土,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和光辉的革命历史,也留存着众多珍贵的红色老物件。

1931年9月18日夜,日寇侵中华,血染中国土,历史不能忘!“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赵一曼的遗书、赵尚志的手枪……文物无言,历史有声!这些历经战火的红色老物件,跨越时空,带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一段段红色历史,体悟抗战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

走近 · 红色老物件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时评

红色记忆铭记国殇,吾辈自强

这是一件特殊的文物。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8年,为宣扬“柳条湖事件”的“功绩”,日军在事变地点附近建立了这座碑。

此碑是对爆破地点的确指,是日军侵华的证据,虽没有碑志,也没有铭文,但它周身每一寸都刻录着侵略者的残暴和嚣张。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沈阳人民将这块“炸弹碑”推倒。如今,石碑陈列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东侧。

(来源:人民网《勿忘“九一八”!听文物讲述抗战历史》)

红色记忆笑看旌旗红似花,甘将热血沃中华

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骑着一匹白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如火如荼的战场,她是“白山黑水”的抗日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斗争,后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任政委。1935年11月5日,赵一曼率部队同日伪军作战时,为掩护战友转移受伤被俘,她在狱中与日伪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1936年8月2日,日寇将赵一曼押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思念儿子,在囚车中饱含深情地给儿子写下诀别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

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赵一曼将信紧贴胸前,轻轻地呼唤着:“宁儿,希望你理解你的母亲……”

马车载着哼唱《红旗歌》的赵一曼来到行刑的草坪上,带着手铐脚镣的她甩脱军警的搀扶,昂首挺胸向草坪中央走去,乌黑的枪口瞄向她单薄的身躯。日军军官上前问:“还有什么话要说吗?”赵一曼将信递上,说:“我儿子在关内,把我的信转给他。”日军军官接过字条,望望赵一曼,向举枪的士兵挥挥手—“叭叭”,罪恶的子弹洞穿了赵一曼不满31岁的身躯!

(来源:《中华魂》文章《赵一曼和她的儿子》 作者:倪良端)

红色联动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赵一曼烈士诞辰100周年,大型故事片《我的母亲赵一曼》隆重上映。这部影片藉由一个儿子的视角,通过母子间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把抗日英雄赵一曼自“九一八”事变后领导抗日斗争到壮烈牺牲的悲壮感人事迹展现在银幕上。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杨莲洁)

观看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体悟英雄赵一曼顽强的毅力和誓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写一篇观后感。

红色记忆将军手枪忆忠魂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侵华日4080069d09afe1eb5f7556546ececbfb86ef506354f2ab75bf13227d88c26514军发出的无奈感叹。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与杨靖宇并称“南杨北赵”。“九一八”事变后,他投身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指挥了许多著名战斗,令日寇闻风丧胆。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遭遇内奸黑枪,重伤昏迷,不幸被俘。面对日伪军审讯,他愤而不屈,怒目而斥:“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了祖国,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受伤8小时后,英雄血尽,壮烈殉国,时年34岁。

在残酷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大多战死:杨靖宇身陷重围,战斗到孤身一人,壮烈牺牲;陈翰章受伤被俘,遭剜目、割舌、砍头,仍坚贞不屈……

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赵尚志生前使用过的手枪成为镇馆之宝。这把锈迹斑斑的手枪,是东北抗日联军无数忠魂烈士英勇不屈、抵御外辱的永恒见证。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在黑土地上前仆后继,留下层层鲜血浸泡过的颜色,镌刻下“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誓言,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来源:新华网文章《将军手枪忆忠魂》作者:邹大鹏)

红色联动

老相机的伤痕

我是一部近百岁高龄的相机,虽然年纪大,但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我的主人—沈阳“九君子”之一的刘仲明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在为伪满高官诊病过程中,以我为“武器”,拍摄了一张张日军侵略东北、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证,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对日军侵华行为的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资料。

时光流转,如今,我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路过的人皆停留驻足,说我是红色文物,应该被好好珍藏,可只有我知道,无论所处环境多么优越,都无法治愈我心头那一道深刻的伤痕。

结合你的知识和感悟,谈一谈老相机心里的伤痕是什么,如何才能治愈。

结语

缄默的石碑、感人的遗言、满注忠魂的手枪、伤痕深刻的老相机,这些老物件诉说着往昔不可磨灭的红色故事,承载着不朽的抗战精神,聚拢起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缩影。

青年力量,中华脊梁。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青少年作为民族的希望,更应该铭记这段国殇,积蓄前进动力,勇担时代重任,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