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行路之理

2023-12-29 00:00:00本刊编辑
现代阅读 2023年18期

人生如长路,每个人都行在其中。学习、处事、逐梦……都是人生路上的重要课题,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探寻其中蕴含的哲理智慧,荀子的《劝学》就是其中之一。《劝学》本意在勉励人们勤奋学习,其中更是传达出了许多行好人生之路的道理。

《劝学》(节选)

[战国]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③

实时小练

《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重点归纳

重点字词

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古今异义

爪牙 古义: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多属褒义,指得力帮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黄泉 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寄托 古义:寄居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品析:行路之理

积累的学问—

①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人生的路程何止千万里,要想到达彼岸,不能总想走捷径,一蹴而就;脚踏实地,放眼当下,一步一步地积累,才能迈向最终的目标。《礼记·中庸》中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也是这个道理。

坚持的力量—

②骏马一跃,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无法刻断;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这段话用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作对比,强调行事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司马迁狱中忍辱著《史记》、谈迁历经千辛重写《国榷》、曹雪芹三易其稿方有《红楼梦》,他们的成功,都与坚持密不可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坚持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让人看见黎明的曙光。

专一的榜样—

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6条腿、2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存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所谓“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只有目标明确,一心一意地做事,才能付出自己全部的力量,最终有所收获;若见异思迁、心神不定,只会一事无成。

行好人生之路的道理,就藏在其中。目标专一,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生活,抑或追逐理想,这都是三大制胜法宝。用好这3件法宝,怎会走不好人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道路险阻而又漫长,但是一路前行终会到达目的地,如果可以坚持不懈,那么美好的未来就值得期待。这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对于各人各事,都同样适用。

拓展提升

《精骑集·序》(节选)

[宋]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思考:上文中,秦观自述的读书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①实时小练: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②拓展提升:可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借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证明不勤奋学习、不注重积累导致的严重后果,适合用来论证“学习不可以停止”及“积累对于成就学问的重要性”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