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者无极,行者无疆

2023-12-29 00:00:00本刊策划
现代阅读 2023年18期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

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念,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渡步出一望无垠的疆土。

导语

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作家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诗情苍老的罗马、文化荟萃的佛罗伦萨、让人捉摸不透的柏林……在这场“文化思旅”之中,余秋雨用脚步串联南欧、中欧、西欧、北欧,将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以平视的角度观察西方文明,一品欧洲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和欧洲人的甘苦冷暖。

这趟旅程给他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感受,以及他对欧洲文明的评价、对中西方文明差异的分析和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思索。

我们对世界总该保有好奇,在行走中,你会走出对于自我的囚禁。

《行者无疆》片段精读

精读点拨

①作者用4个“溢出”来呈现出罗马“满”的状态。不论是雕塑、建筑还是砖石与植物,在这里都随处可见,溢满了游客的眼眶,点明了罗马昔日的繁盛,以及那触手可及的历史痕迹。

②“遗留”“姿态”“设计”“和谐”“对视”几个简短的词看似朴素平实,实则高度概括了罗马古城那沧桑厚重的历史、大气磅礴的建筑、诗情苍老的韵味,将罗马古城傲然雄伟的整体韵势汇聚于凝练传神的文字中,优美而不显雕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片段一 :在废墟中出发

01 北纬42°,东经12°:罗马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

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

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①但是,其他城市也有旧窗,也有古砖,也有雕纹,也有老藤,为什么却乖乖地自认与伟大无缘?

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3Y9zKoT7YiUSYW053rdjfw==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②

因此,罗马的伟大是一种永恒的典范。欧洲其他城市的历代设计者,连梦中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罗马。

……

在中国新疆,我见过被古人突然遗弃的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走在那些颓屋残墙间往往惊恐莫名。一般人对极端性审美图像的接纳是有限度的,我知道那种荒废日久的空城很美,却总是不敢留在黄昏之后,不是怕盗贼,而是怕气氛。试想,如果整整一座西域空城没有一点动静,月光朦胧,朔风凄厉,脑畔又浮出喜多郎的乐句,断断续续,巫幻森森,而你又只有一个人,这该如何消受?

今天在眼前的,是一座更加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空城,对我来说也有极大的消受难度。没有人就没有了年代,它突然变得很不具体。那些本来为了召集人群、俯视人群、笑傲人群、号令人群的建筑物怎么也没有想到哪一天会失去人群,于是便傲然于空虚、雄伟于枉然。但是,没有对象的咆哮可能更其响亮,没有年代的街道盛得下全部故事,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来源:北京联合出版社《行者无疆》文章《罗马假日》,有改动)

《行者无疆》文化解读

废墟文化

废墟是课本,是过程,是归宿,是起点,是进化的长链,是皈依大地的建筑的黄叶。多年前,作家余秋雨就写下《废墟》,提倡废墟的价值不需要假饰,废墟也不需要重建,要义在于保存,并提出“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的观点,让废墟“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废墟文化因此引起关注。

废墟无语,却铭刻着历史的沧桑;废墟无言,却记载着文化的变迁。文段中讲述了两处废墟所呈现的历史风貌和传递的文化价值,其留存方式的不同给了作者不同的感受。

思旅延伸

行走手记:废墟遗址的保护

欧洲在遗址保护中,将建筑融于现代生活,保存并形成古代建筑群,让废墟有了“人味”,让现代人走进遗址与历史对话,感受城市的变迁。请你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在遗址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并试着提出合理建议。

《行者无疆》片段精读

思旅延伸

古堡里的3场对话

①这是我与两百年前被关押学生关于囚禁感受展开的情感对话。我由学生的留言,思考探讨了施加者与承受者由于价值体系不对等产生认知差异的现象。

②这是我与海德堡大学关于对“学生监狱”的态度展开的文化对话。我由校方的做法得到了答案,即:

③这是被关押的男学生与今时的女游客关于监规展开的性别对话。我由女游客的笑声领悟,当年男孩子的拒绝说明了在乎,这些小心思于今日已实现自强平等的女性而言,只会一笑置之。

片段二 :在古堡中对话

02 北纬49°,东经8°:海德堡

我请一位社会学系的四年级学生把海德堡大学“学生监狱”墙上胡乱涂写的德文翻译一下,他细细辨认了一会就笑着读了出来:

“嘿,我因顽皮而进了监狱!”

“这里的生活很棒,我非常喜欢,因此每次离开都感到心痛,真遗憾这次的关押期是两天而不是十倍。”

可见这位学生是这里的常客,早已把处罚当作了享受。这倒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逻辑:世间很多强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于施加者自己的想象,不一定对得上承受者的价值系统。有时,承受者还正求之不得呢。①

墙上还赫然写着被关押学生自己订出来的监规:

一、本监狱不得用棍子打人;

二、本监狱不得有警察进入;

三、若有狗和女人进入本监狱,要系链子。

这第三条监规污辱了女性,很不应该。但也证明,这所“监狱”是很纯粹的“男子监狱”。

我觉得这所“学生监狱”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意思:

第一,当时德国很多大学很有意思,居然私设公堂,自办监狱。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所以引起很多游人的好奇;第二,当时的学生很有意思,居然已经调皮捣蛋到要迫使校方采取非法手段了。但他们调皮捣蛋的极致,不是反抗,不是上诉,而是把“监狱”变成了乐园。青春的力量实在无可压抑,即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第三,这个地方按原样保存至今的想法有意思,或者说把没意思变成了有意思。对此,没有一个教授声泪俱下地提出抗议,批判此举有损于大学声誉。②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大气,而大气的首要标志是对历史的幽默;第四,远道而来的各国游客有意思。他们来海德堡非得到这里看看不可,看了那么一个破旧、局促的小空间却毫不抱怨,只一味乐呵呵地挤在那里留连半天。尤其那些上了年纪的女士,戴着老花眼镜读完墙上那些污辱女性的字句一点儿也不生气,居然笑得弯腰揉肚。

她们的笑声使我突然领悟,顽皮的男孩子聚在一起怎么都可以,就怕被女孩子嘲笑。因此,他们拒绝女孩子进“监狱”,就是拒绝女孩子的笑声,而拒绝,正证明心里在乎。③ 对于这个逻辑,今天这些上了年纪的女人全都懂得,因此笑得居高临下,颠倒了辈分。

当年那些被关押的男孩子当然无法想象,几十年后,很多女性不系链子进来了,即使是那些最挑剔的老年妇女,也眯起昏花的眼睛,用笑声原谅了他们。(来源:北京联合出版社《行者无疆》文章《学生监狱》,有改动)

下一站·行走指南:北欧童话

“在丹麦过日子,要学会如何度过长夜”

北欧的冬夜是漫长的,短暂的白天减少了粗浅型劳动的有效时间,拉长的黑夜帮助丹麦人陷入无尽的沉思。在这样黑夜之中,一个人口仅五百万的小国,在世界科学界的诸多领域缔造了卓著成果。黑夜似乎是世界对于丹麦的一种馈赠,在这烛光里,有哲人克尔凯郭尔的沉思,有文学家安徒生编织的美丽童话……(来源:北京联合出版社《行者无疆》文章《北欧童话》,有改动)

思考

在漫漫长夜之中,作者想到陪伴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丹麦哲人与文学家,由此生出黑夜与孤寂助人沉思的感叹。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对北欧国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你又能想到哪些与丹麦相关的文化景观与人文历史。

结语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那么每个人都是走在路上的行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远方,迈动双腿,一路向前,也许抵达的过程困难重重,但行者无疆,真正的行者只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