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背景下音乐教育的人文性

2023-12-29 00:00:00朱春香 黄亿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音乐课程中的人文性是并列于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基本属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要以美育人,要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师重技轻艺的教育观念、音乐作品良莠不齐等,导致音乐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育;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3

一、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如此一体化的设计,更加突出了综合性和育人性。由此可见,人文性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艺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其所蕴含的人文色彩是必要且明显的。

在我国,义务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及业余音乐学习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上有很大的差别。专业音乐教育以训练个体音乐技能技oYbSHjs3RwqZfDkcdY9c0PI6EL14I6y4LNwbWMDZBew=巧,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为目标;业余音乐学习是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以充盈精神生活、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而义务教育不仅承担着训练技能技巧,传播音乐知识的使命,还肩负着通过音乐进而去传承文化的重担,尤其是通过学习本民族的音乐对我国文化的传承。

笔者认为,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凸显了人文性。人文性的含义是广泛而深刻的,是内隐而不可或缺的,它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人生价值和追求人生真谛。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正确科学的三观的塑造,这是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其本质作用。其次,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品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促进发展学生智能,活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音乐课程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较好的德育作用,在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上起到积极影响,从而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人文精神在新艺术课标中的体现

(一)凝练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来看,艺术课程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它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此次修订中对于文化性的凸出,则更是强调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能力。对文化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看待世界和社会,认识自我与他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的过程。

(二)突出课程综合,拓宽艺术视野,培育人文素养

2022版新艺术课标突出综合性,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一体化设计。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创新的源泉,将艺术与具体的生活情境、与整个大自然、与现代社会科技联系在一起,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培育人文素养。例如,在教授“节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美外,还可以感受和识别诗歌的节奏(语文);萌芽、生长、繁荣、衰败生命的节奏(自然);踢踏舞、华尔兹等舞蹈的节奏(舞蹈);个体生物钟作息的节奏(生活)等,课程的综合可有效让学生跳出固有的框架和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三)音乐教育中更多的关注“人”

2022版义务教育新艺术课标的整个课程结构中,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每位学生可自主选择至少两项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的音乐课程则是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大类课程构成的,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分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获得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自身发展选择修习科目。如此丰富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又充分调动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三、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

(一)教师重技轻艺的教育观念

普遍来看,全国各地音乐师资良莠不齐,对待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念各异,许多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十分重视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技术化的练习或者纯器乐的演奏和炫技成了音乐学习的重中之重。如技术化的钢琴考级、小提琴考试、乐理考级、声乐考试等,音乐课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的音乐技能训练场,片面只追求技术直接导致学生明明本来喜欢音乐,但是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浮于技巧的音乐课都是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的人文内涵。

(二)音乐作品良莠不齐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以锐不可当之势滚滚而来。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本民族的音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影响。现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国乐吸收借鉴外来优秀音乐的同时经典传统的音乐无人问津,快餐式的流行音乐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少浮躁、流于形式的音乐在流行乐坛肆意横行。

外国经典优美的音乐、本民族传统音乐和极具本国各个民族特色的音乐以及网络上粗俗的歌曲一同混合在社会的音乐大染缸里。音乐歌曲的良莠不齐使教师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新艺术课标背景下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策略

(一)文件政策的保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等措施,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022《艺术课程标准》文件中明确指出: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公布了各科目的课时比例: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课程时长要达到九年课时总比例的9%-11%,这个比例甚至超过英语的6%-8%。国家的重视、学校课时量的保证是解决音乐教育中的难题的有力保障。

(二)教育者自身观念的转变

音乐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是解决音乐教育缺乏人文内涵的最关键因素。音乐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实施的安排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教师往往会注重那些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力度、曲式等音响活动,把音乐本体作为讲解的对象,这是自律论者的主要观点。例如,让学生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乐曲的旋律激昂、节奏欢快、锣鼓铿锵有力,和声丰富变化,热情洋溢,无不渲染着热烈欢腾的气氛,也展示着浓郁的民族风和中国特色。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但是却忽略了现实的生活意义。作曲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经验是作曲家作曲的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

了解了贝多芬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等一连串遭遇,你就更能听懂《命运》中贝多芬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随时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你就更能领悟贝多芬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和那颗不屈服的灵魂。自律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会忽视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同样也不能体现出音乐教育对人精神和情操培养的独特价值。唯有明白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产物,音乐作品的背景、歌词的内容、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中的社会内容等都是音乐教学的所需,才能真正以美育人,以美化人[2]。

(三)兼容并包,取长补短

当全球文化的交融渗透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扭转的事实,当西方的歌剧在中国剧院轮番上演,当欧美热歌传遍中国大街小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这多元化的环境中保留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位置。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既要以宽广的心胸,开放包容的姿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又要擦亮火眼金睛,取长补短,选择优美的具有教育性质的音乐带入课堂,尤其是流行音乐的选择更应谨慎。生于21世纪的学生从出生就接触流行音乐,大多数学生也非常喜欢流行音乐。而作为教师既不过分推崇也不能完全抵抗,不能忽略流行歌曲所带来的价值。歌颂歌曲、励志歌曲、抒发爱情、描写友谊、思乡歌曲等都是可以既投其所好,又对学生起到较好的德育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和品德[3]。

总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内容,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才能于“博览群乐”中感受多元文化,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突出音乐体验,强调音乐实践

音乐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它不是传统的师生间单边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与活动主体密切相关的,是一种主体全身心地投入体验的过程,是要个体主动地、能动地、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就不是一味地说教或者是播放音乐后,解释音乐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怎样,或者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即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最真实的体验。例如,在教授3/4拍时,如果是纯理论地讲授该拍子,无非就是讲授“咚哒哒、强弱弱”的强弱规律,该知识点就算讲完了,别无其他。可是这样的讲授太枯燥,学生没有参与感受,倘若加入身体律动,如让学生站成一个圆圈用身体表现这种强弱规律,强拍时跺脚或者拍手,弱拍时打响指或者拍腿等各种动作,既可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又在愉悦有趣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即兴创造的能力。

在音乐的实践中,可以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领悟与表现能力,培养审美情感。例如,在学习京剧传统戏《霸王别姬》时,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如京剧的行当,京剧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京剧四大名旦,京剧的服饰造型等;另外,教师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们介绍《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和创作背景,讲述霸王项羽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最后让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对京剧以及故事的全面学习和了解后,自然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美德。所以,这种体验的、陶冶的教育,有其他体育、智育、德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4]。

(五)立足生活,兴趣就是动力

艺术源于生活,音乐与生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尤其是在教授群众性歌曲、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这些既富有民族特点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的音乐,就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与生活的关联,贴近生活,融于生活。一片树叶,一个小海螺,一根小小的吸管钻上几个洞,同样的玻璃杯里放入不同深度的水,对生活中的锅碗瓢盆进行敲击,……生活丰富多彩,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创造音乐的素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六)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不仅仅是音符、节奏和旋律的有机组合,它更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音乐课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尊重和运用音乐长于抒发感情和激发感情的特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把“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毫无保留地投入音乐中,尽情体验音乐的美。例如,《摇篮曲》的教授中,只是传统单纯地讲解歌曲当中的弱起小节、附点音符、二声部合唱等纯知识内容后,就开始进入音乐欣赏阶段,可能导致学生对歌曲情感把握不到位。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总结归纳歌曲要素进而引出知识点的讲解;紧接着对比欣赏中国东北《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蒙古族《摇篮曲》,让学生学习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文化;最后引出该歌曲是作曲家为庆祝好友夫人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此曲饱含的是长辈对于孩子美好的祝福和真挚的爱。如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来引导学生感受此类音乐“爱”的主题和赞美生命的奇妙。在这个过程中,处处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于悄无声息中激发学生情感,彰显人文关怀[5]。

五、结束语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内容十分丰富,无论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还是从课程内容的修订中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音乐教育的人文性是音乐学科最重要也是最深层次的特性,如何做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完美平衡、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怎样通过音乐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培养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态度等都需要广大音乐教育者不断与时俱进,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莫一军.试论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价值[J].歌海,2008(05):43.

[5]音乐教育的人文性[J].林区教学,2020(1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