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跳”的教学现状,提出“弹唱跳”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探究其教学策略,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得出更为准确的教学成果及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专业技能。
关键词:学前教育;“弹唱跳”一体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3
“弹”“唱”“跳”分别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三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分别进行的,但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赛项、规程,以及学生未来成为幼儿教师时所需具备的技能中可以看出,这三者本应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为更好地研究“弹唱跳”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策略,笔者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跳”的教学现状展开了探究。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跳”教学现状
(一)“弹唱跳”过于注重专业技巧
“弹唱跳”主要涉及的专业技能是与钢琴、声乐、舞蹈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每一项专业技能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不要求像主修该专业的学生那样深入地学习。然而,大部分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出于自身的专业性,也会以专业学习的标准去准备教学计划、内容,以专业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例如,钢琴课程中,教师大多会以讲授法着重对一首钢琴曲进行讲解与示范,而后让学生反复练习,但实际上这些钢琴曲与未来学生进入幼儿园时所需具备的钢琴儿歌弹唱之间是脱节的,幼儿园使用的音乐类教材大多是简谱,不需要过高的钢琴弹奏技巧,相对更需要的是对钢琴的综合运用能力。声乐、舞蹈课同样,幼儿需要的儿歌演绎应当是歌词清晰、情感表达准确的,而美声的发声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幼儿去学习,舞蹈课上过高专业度的舞蹈练习,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也较高,在幼儿的舞蹈编排中,是未必能运用到的。
(二)“弹唱跳”无法融为一体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弹唱跳”课程都是分离的,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弹唱”和“唱跳”的训练都较缺乏。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课程中,即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弹奏主旋律时也问题较多,大多数学生一味地将精力放在对歌曲音高的机械性摸索上,仅能做到正确弹奏旋律音高,但没有任何在音乐的节奏感和乐句起伏上的表达,而声乐课程与钢琴课程也是脱节的,学生在声乐课中学习的发声方式和唱法很难融入弹唱中,在唱跳时,又难以在脱离伴奏的情况下控制好音准,总之,很少有学生可以将“弹唱跳”全面掌握。
(三)“弹唱跳”与教学脱节
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其目标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作为教师,其职业重点便是“教学”,在“弹唱跳”的课程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是较少会被提及的,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学生对于各项技能技巧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也仅局限于掌握了技能,但不一定了解如何将学到的歌曲、舞蹈动作等相互融合,再以合理的方式教授给幼儿。实际上,“弹唱跳”的专业技能与教学应当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对歌曲的感受和创新、实践等,才能逐渐熟悉教学的流程,作为学校、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
二、“弹唱跳”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一)“弹”与“唱”结合
弹唱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对歌曲的弹唱和演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熟练的弹唱技能必不可少。
而“弹”与“唱”的结合重点,在于钢琴和声乐。在钢琴方面,应当以与儿童歌曲相关的伴奏训练为主,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儿童歌曲,应当让学生多元化且全面地接触不同的音乐类型,以拓展音乐作品的知识面;在声乐课中,则可以将训练的重点转移到与专业相关的儿童歌曲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思考如何将歌曲以生动形象的演绎方式教授给幼儿,强化学生的幼教意识。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弹”与“唱”应当随时能进行相互转换和结合训练,使学生能高效率地学习,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未来在幼儿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提升他们在音乐教学中的弹唱能力。
(二)“唱”与“跳”结合
唱跳的结合同样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通过一些肢体动作的互动等,让幼儿在理解歌曲内容、音乐情绪的前提下,带领幼儿共同进行唱跳。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有必要将声乐课程与舞蹈课程充分结合,实现教学上的整合统一。
唱跳的难度在于没有钢琴作为伴奏,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记忆歌曲的音高、节奏、旋律、歌词等,这极为考验学生的识谱和音准能力,而后还需要根据音乐的风格进行舞蹈动作的编配,教师应当尽可能丰富和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的舞蹈种类、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舞蹈编排时,有更多可以去组合的元素,提高学生幼儿舞蹈编排的能力。在唱跳结合的前提下,学生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舞蹈编排,在歌唱的音准、气息方面也能得到快速提升。
(三)“弹唱跳”结合
“弹唱跳”结合主要是将前文提到的“弹唱”和“唱跳”这两者再融合,围绕一首歌曲或者一种风格的音乐展开“弹唱跳”的教学和训练。
这里的“弹”“唱”“跳”可以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教学的先后顺序是可以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学习的重难点等随时进行调整和转换的。针对旋律性较强的歌曲,教师可以以歌曲主旋律的弹唱为先,在熟悉歌曲曲调、了解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弹唱和唱跳;针对节奏感较强的歌曲,教师则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律动练习、动作编配等,让学生快速掌握有难度的节奏,再融合歌唱和弹奏;遇到较为复杂的歌曲时,也可以先进行音乐欣赏,再分乐段、乐句逐一针对性练习。
在“弹唱跳”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运用自身的各项技能及创造能力对歌曲进行教学设计,以专业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揣摩幼儿的兴趣点,并根据幼儿不同年龄、不同个体之间理解能力、动作表现力的差异,选择他们适合去歌唱、表演的动作,让学生在培养、巩固各项基础能力的前提下,熟悉教学过程,最大化地提升自我。而学校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弹唱跳”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能力等设为主要教学任务,从根本上将“弹唱跳”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化地整合到一起,并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能力来调整和完善当前的教学内容[1]。
三、“弹唱跳”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策略
(一)活泼类歌曲的音乐教学活动
活泼类的歌曲具有轻快活泼的歌舞性音乐形象特征,笔者针对活泼类歌曲《小雨沙沙》以“弹唱跳”一体化的形式进行了教学实践。该歌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乐句是4小节乐句,节奏型相似,后两句乐句转为3小节的乐句,学生在熟悉主旋律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快速适应节奏的转换,针对这一问题,舞蹈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可以起到更明晰的影响作用,学生可以先通过舞蹈动作的律动明确音乐的节奏。例如,为歌词中的“小雨”和“种子”编配左右脚重心移动及半蹲的动作,用手的晃动表现“沙沙沙”的声音,再根据“在说话”的歌词,引导学生两两相对,双手在嘴前做出说话的动作,歌曲后半部分的“哎呀呀”则可以运用拍手或摊手动作,强调节奏的变化。而歌唱也可以成为音乐及歌词内容的充分体现,歌曲前半句需要运用活泼的跳音,如“沙沙沙”和“在说话”在歌曲旋律中应表现出明确的短促和弱声,体现出雨声的轻巧,后半乐句则应重点将乐句唱连贯,表现讲述感。在唱跳熟悉歌曲后,再为歌曲编配左手的即兴伴奏,此时应根据歌曲活泼型风格的特点,使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作为主要伴奏音型,并伴随交替低音的方式,如谱例1所示。
参考歌曲2/4拍的伴奏音型,学生可依照主旋律的音高走向,为歌曲编配合适的伴奏和弦,此外,在活泼类型歌曲结尾的编配上,大多采用八度音程、和弦或高八度的主音,以明确的强跳音结尾,更能突显其音乐风格特点。
(二)抒情类歌曲的音乐教学活动
抒情类的歌曲主要体现的是优美青春的抒情性音乐形象特征,笔者在抒情类歌曲的“弹唱跳”一体化教学中,运用了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首歌曲有着大量连贯的长乐句,主旋律是典型的6/8拍节奏,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流畅、抒情的特点,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些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让他们尽快融入这类由诗歌改编的歌曲氛围中,熟悉调性,以辅助主旋律的模唱和弹奏,并着重表现出歌曲每一句乐句中的弱起节奏及6/8拍节奏的连贯性,这类抒情歌曲在编配左手即兴伴奏时,主要是以柔和的连音奏法弹奏分解和弦,如谱例2所示。
针对这首歌曲,左手的伴奏音型还可以根据主旋律乐句的变化及高潮的推进运用琶音及琶音和弦,在弹奏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多关注音乐的听觉感受,以柔和的伴奏作为支撑,让弹唱过程中“唱”的部分更能表现出抒情效果。这首歌曲的唱跳可以运用一些芭蕾或新疆舞的舞蹈动作,如芭蕾舞中的芭蕾三拍舞步,新疆舞中的旋转等,结合歌词做出相应的律动,体现舒展、轻盈、多姿的特点。在歌唱方面则应尽力使乐句表现得更绵长,突出每小节“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节拍特点[2]。
(三)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活动
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分为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主要指的是在学生已经基本熟悉歌曲的弹奏、歌唱、编舞方式后,将音乐以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分类进行教学。例如,将西方音乐中德国民歌《划小船》、英国儿歌《伦敦桥》等划归为一个类型,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洋大小调式的特点,最常用的伴奏编配方式,以及编舞时共通的部分;对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也可以稍作变化融入音乐教学中,如将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的热门歌曲唱段以视频形式给学生作为视听欣赏,使其在熟知主旋律的基础上,对歌词表达及立意也能有充分的理解;此外,为更好地向儿童传播我国的音乐文化,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必须熟知中国民族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民歌、民器的片段,感受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并深入分析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音阶,引导学生探索五声调式音乐和声的编配,这些民歌还涉及民族舞蹈的内容,学生将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融入不同的歌曲中。综上所述,多元化音乐涉及诸多体裁,而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也更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之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早已进入课堂教学中,它能极大地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是主要的载体,但在熟悉歌曲主旋律时,钢琴的音色与人声其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融入音频与视频的播放。以歌曲《Do Re Mi》为例,学生可以先观看电影《音乐之声》中该歌曲的视频片段,通过演员的歌词、动作熟悉歌曲,以模仿的方式跟唱歌曲,而后再在钢琴上进行主旋律的弹奏,弹奏过程中,教师需要解析歌词,分析其中蕴含的C自然大调音阶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自行编配合适的和声,完成弹唱的训练,最后再根据电影的剧情、动作、歌曲歌词等,丰富其舞蹈动作,完成唱跳。此外,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掌握歌曲“弹唱跳”的部分后,为歌曲的教学设计教案,并进行简单的说课,提出有自身创意和特点的导入内容、教学目标、方式等,让学生对于教师的角色有更清晰的代入感,在教学能力上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3]。
四、结束语
“弹唱跳”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最高的,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相关的各个领域都需要达到精通的程度。而笔者能力有限,也只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鉴于目前幼儿园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都充分体现出“弹唱跳”一体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作为教师也应当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的方式,通过更多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术交流、教学实践研究等持续优化“弹唱跳”一体化这一教学形式,也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思路浅述[J].新课程,2020(30):176.
[2]周媛媛.试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8(03):53.
[3]尹航.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弹唱跳的综合能力[J].北方音乐,2016(0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