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人工智能AI时代,教育迎来深刻的变革,学校美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学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科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美育人”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实施中学音乐美育,可以融合信息技术、思政元素等路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本文以中学的音乐美育工作为例,从学科融合、实践活动、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美育;学校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3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在中学阶段如何将美育落实到音乐教学中的路径,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美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审美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音乐美育是音乐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是培养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美育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价值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多渠道、多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探寻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音乐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延伸,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一、加强学科的有机融合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1]以此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一)音乐与信息技术融合
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教师理应顺着时代发展潮流,担负起教育创新的重任,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
使用丰富的音视频课件,让旋律美和画面美和谐统一。在音乐课上引入多媒体课件,在作品和学习者之间建立起通道,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如在教授带有地域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在导入环节播放PPT,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骑马、在蒙古包里喝奶酒、听老艺人用马头琴演奏、在额尔古纳河边漫步……带领学生畅想草原上自由豪放、幸福安逸的如诗般的生活。
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是否去过草原,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简短地讲述自己去草原旅行时的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草原生活的感知。在新授环节第一遍欣赏歌曲时,播放原声音频,让学生静静倾听歌者浑厚饱满的音色缓缓流淌。第二遍欣赏时播放德德玛老师的MV,进行模仿跟唱,增强了音乐课的艺术感染力,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作品,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音乐教学充满人文和艺术气息。
还可以引入新型的电脑音乐技术,让想象力和创造力迸发火花。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八九年级学生的教学建议是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借助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尝试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编创音乐,用乐谱应用软件进行简单的创作。“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微课堂,这些都为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自主学习音乐提供了便利。当今的中学生比教师更精通新兴技术,在课堂上尽力满足学生对新学习方式的需求,就一定能够在课堂上摩擦岀创造的火花。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授《我和你》时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使用作曲软件西贝柳斯编创电脑音乐《我和你》,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施展音乐才能的舞台。如鲁道夫所说:“电脑以及电脑控制的乐器就好比是绘画课堂上的油画棒。”在当今技术的辅助下,电脑音乐创作就好比孩子手中的油画棒,尽情挥洒他们的想象。
(二)音乐与思政元素融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对于作品内涵的情感体验,应该通过对音乐作品本身来理解和感受。在音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培植学生爱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是对音乐美育的有效性探索。
思政元素涵盖六大方面: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其中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弘扬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2]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中国精神,用自己的民族文化来培育教养自己的民族,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引导学生尊重传承中华文化,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国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歌小调还是腔韵十足的曲艺说唱,还有门类繁多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财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选择学习一些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如蒙古族民歌《银杯》、藏族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也可以选择爱国爱家乡的歌曲,如《彩色的中国》《走向复兴》《我的中国心》《我的家乡多美好》等,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在学习中感化心灵,完善人格[3]。
贝多芬曾说,音乐要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美妙的旋律得以强烈撼动听者的心灵。例如,人音版九年级下册歌曲《保卫黄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是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表现了抗战英雄驰骋疆场、要将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的强大气势。既和学生一同领略了历史,又振奋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如今电子音乐盛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课本上的歌曲不太感兴趣也不愿意学唱,他们大多数热衷于流行音乐。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流行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筛选一些饱含爱国之情、友情、亲情的,能引导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歌曲引入音乐课堂。如2022年春晚火爆的歌曲《时代感》中“时代是健康生活每一天,是幸福晒在朋友圈。成长是一种浪漫,奋斗也是一种酷炫”,既能培养学生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三)音乐与文学艺术融合
歌词是一种歌唱性文学,诗意的语言和音乐旋律相伴相生,产生双重审美价值。挖掘歌词的美,不仅提升音乐课堂的价值品位和思想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歌词运用了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形象性。再如,韩红在200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歌谣《天路》,这首歌曲被选进了人音版八年级上册“雪域天音”单元,一首歌成就了许多人对于青藏高原的第一印象,也让这个神秘且具有魅力的雪域高原成为很多文艺青年心中的朝圣之地。天路的词作者运用对比、比兴、双关、排比的手法,诗一样的语言为听者描绘了两幅画卷,一仰一俯、一虚一实,对比西藏人民过去的贫困生活和今天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和对共产党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歌词中选取的事物“牧场”“神鹰”“青稞酒”等,带有浓郁的西藏色彩。通过讲解,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歌词的语言美、内涵美。课堂上师生共唱时,可以激发出对于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5]。
(四)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音乐和舞蹈就如一对灵魂伴侣,在教学中,通过舞蹈动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音乐。比如在欣赏《非洲灵感》时,学生一听见音乐就会跟着旋律舞动身体,学生通过舞步感受非洲鼓乐的特点,不仅学习积极性高,对音乐的节奏和重拍也能很快掌握,同时因为加上舞蹈动作的感受,使学生对非洲音乐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学习内容。
(五)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音乐中有一种“交响音画”,是以绘画为体裁,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乐。在八年级的音乐教学内容中有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与《沃尔塔瓦河》,作曲家将音乐和美术融合,让欣赏者感受到捷克山河的壮丽和风土人情的浓郁,以及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二、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融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完善个性的培养,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单靠学科课程是不行的,新标准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提倡活动育人,让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6]。
(一)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强化实践体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歌唱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体态与声势律动、器乐演奏、歌词创编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美、在歌唱中理解美、在律动中表现美。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选取的1998年世界杯主题歌《生命之杯》,是一首具有极强动感的现代拉丁风格的乐曲。歌曲前奏部分加入声势律动模仿拉丁音乐鼓点,让学生感受音乐传递的快乐。副歌部分将编创歌词、体态与声势律动结合起来,展现歌曲,体验歌曲情绪。间奏部分采用编创口号、声势来模仿歌曲。歌曲尾声部分使用拉丁鼓点律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加入,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7]。
(二)校园活动多样化,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提供广阔的平台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教师、社会兼职艺术人员成立艺术社团——合唱、器乐、舞蹈、戏曲、快板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掌握一两项艺术特长。
在校园内,要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定期开展文艺汇演、校园歌手赛、戏曲进校园活动,借助公众号和抖音平台发布短视频展播等活动,为音乐特长生和音乐爱好者提供展示舞台,让音乐之美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沁洒人的心灵,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8]。
三、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融合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及专业素质,对于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这诠释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力量。
学校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机遇,邀请专家走进校园讲座,送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及专业能力,建设一支专业扎实的、学习型的、研究型的音乐教师队伍。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寻求自己的师长,和他们结成艺术盟友,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学员做课+导师点评”的模式,在历练中成长,承载美育之重任。
自2020年开始,江苏省已经全面开展了“艺术进中考”工作,通过整体推进,切实提升了中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2版新标准也强调把艺术纳入学科类考试,这标志着国家和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因此,在音乐美育的主阵地上,教师应不断创新音乐美育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在良好的美育氛围下,徜徉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
[2]李心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
[3]郑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教材的几点建议[J].才智,2014(23):59+61.
[4]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J].基础教育课程,2022(09):5-8.
[5]潘梦.学校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探究[J].音乐天地,2021(11):4-10.
[6]郭声健.以美育《意见》为行动指南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音乐教育,2021(01):5-9.
[7]代百生.“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J].美育学刊,2012,3(04):7-16.
[8]资利萍.德性之维——普通学校音乐美育实施之批判与观念纠偏[J].人民音乐,2011(1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