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戏剧也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影响,就要促使戏剧表演中的感情得到充分体现。戏剧表演中,感情的表现并非独立存在,需要基于特定环境、展现内心思想的氛围等,情感表达与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基于此,需要针对性地分析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不断强化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是戏剧演员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感情表现技巧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突出表现技巧,从而为保障戏剧表演的艺术效果提供充足保障。
关键词:戏剧表演;感情表现;技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3
戏剧,即以生动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婉转多姿的音乐、美轮美奂的舞蹈等丰富形式,淋漓尽致地呈现情景故事的舞台艺术。戏剧在我国的表演形式各式各样,戏剧表演中戏剧演员是主体,演员的表演技能对最终的演出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对诸多戏剧作品认真观看实践后,笔者认为戏剧演员要精准把握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才能不断提升表演艺术水平。
一、戏剧表演中感情表现技巧的重要性
(一)体现戏剧艺术价值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戏剧作品也不得不在商业化时代做出不断改变,当下比较热门的戏剧作品,既要体现人道主义情怀又要彰显时代奋斗精神,所谓的叫好又叫座就是戏剧作品内容要与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戏剧表演的意义与自身艺术价值可以从感情表现技巧上进行充分体现。例如,演员要运用感情表现技巧细致入微地演绎戏剧作品,以此让观众在观看中体味其中的差异性,并用全面赏析的眼光评判戏剧作品。因此,在戏剧作品中对演员所展现的感情认真分析,才能够不断完善戏剧作品的框架并有效优化艺术形式[1]。
(二)利于激发观众情绪
情绪表现力在戏剧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戏剧作品自身艺术表现而言,演员如何通过所扮演的角色呈现令人叫好的表演效果,这是创作者所关注的。演员在实际演绎中,会依据剧情需要不断变化或转化自身的情绪,当然会重点关注作品自身的艺术可靠性。观众如何在观看时对戏剧作品从内心洋溢出喜爱之情,必然是演员在表演时所呈现的独特感觉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观众产生共鸣。基于此,在表达戏剧作品的故事情节时,演员需要合理化运用情感表演技巧,在不断丰富情节内容的同时加强戏剧矛盾冲突。并且,演员还要在表演中不断历练并对表演技巧进行总结,使得自己的演技迈向更高层次,不断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戏剧作品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表达,精准把握观众感受并推动戏剧表演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三)强化表演效果
模拟化的情感表演技巧可对戏剧作品的表演效果进行强化,凸显矛盾冲突并让剧情核心以此为主。演员是表现戏剧作品内容的主体,演员只有充分表达情感才能更好地展现艺术效果。合适的训练方法可有效融合基本表演理论,能够帮助演员更深入透彻、更迅速地体味不同的情感,从而拿捏准确情绪为创造角色服务[2]。
二、戏剧表演中感情表现技巧原则
艺术表达情感要有自己的规律,戏剧表演在表现情感时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全身心投入原则
情感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通过模拟展现的,手势或演绎化的表情不能全面表达,戏剧演员在表演时要遵循全身投入的原则。比如,在实际表演中,戏剧演员要全身心投入地感受,体验角色在不同事情中内心的情绪波澜、主观思维的心理变化,从而融入个人理解呈现自然合宜、张弛有度的表达。演员要把握好“度”,经过细致揣摩酝酿快速投入人物的规定情境中,立足人物身份设身处地想人物之所想、深刻体悟人物的悲苦与喜悦,结合人物的性格驾轻就熟地展现其历程变化。也可理解为,在表演时,戏剧演员需要集中精力调动其最深刻的生命感觉与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我们也可称之为情感记忆和情绪记忆,是一种融入心理体悟的激情记忆。戏剧演员在演艺生涯中,会不断历练表演技巧、凝练表演情感,在创作角色中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体验过的情感与激情记忆,以此唤起与人物相对应的情绪和情感,为观众呈现出娴熟顺畅的表演。
在具体表演创作中,情绪记忆既是一种重要技术也是戏剧演员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更是体现其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演员合理运用情绪记忆,可帮助其在特定情境中唤起记忆中存储的相类似的情感与激情,让演员能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使用情绪记忆的活生生资料进行补充,这样的体验更具感染力且富有魅力,演员最终的创作也更加丰富完整。在日常生活中,演员为了在角色创作时更得心应手,也为了使情绪记忆宝库更加丰富,会有意识地不断积累储存,在记忆深处深深体会以往所体验过的不同情感、激情及各种琐碎细节。如何判定一个戏剧演员的表演是成功的,即在表演中灵活融入自身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记忆,且让观众感同身受地表演。假如在表演中只是程式化又比较做作的表现,脱离自身感受的一味模仿,定不能让人记忆犹新也打动不了人[3]。
(二)动作情感原则
通常认为,动作和情感都是戏剧的要素。动作为戏剧的中心,而情感可以体现出角色思想。然而,动作是具体创作中的重点,情感是串联主要内容的隐线,动作可以唤起感情表达思想。动作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可被称为形神兼备,某著名表演艺术家曾结合表演经验进行总结时说:“形为先,神韵为主可寓于形”,神韵要超过表演且与形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形神兼备,假如只有形而无神韵则脱离神采。对于戏剧演员而言,只有真正跨越所谓的“形似”才能做到“神韵超乎其表”,即超脱了外部演绎层而进入灵魂的细腻刻画。因此,戏剧演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能想当然认为只要背好剧本中的台词并设计几个比较出彩的外部动作就万事大吉,演员必须下足功夫对角色进行全面体验感受。
人的天性中本来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感情,但在戏剧创作中的感情并不能单纯靠意志产生。动作与情感存在本质区别,即本人意志可以决定动作但却不能决定情感。动作有显著的目的性,心里想怎么做就会从行动上给予配合,自身意志可以转移并掌握动作。而情感却与意志相反,比如自己本来不想笑却因为某种因素大笑,遇到伤心的事强力压制自己不哭却最终控制不住而大哭,这些结果都与自身的主观意愿相违背。我们可以说,情感是倏忽不定的,既抓不住也不能瞬间放下,但是动作如同情感的诱饵,可以捕获到情感。只有保持进行中的动作,才能准确掌握情感,在表演时,戏剧演员若想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就不能将感情进行直接表演而是通过立即动作去展现,通过积累情感去认真感知,通过控制情感做到严肃和活泼[4]。
(三)形体生活原则
在实际表演中,戏剧演员不容易随意凭借想象强硬抒发内心情感,要遵循剧本中提供的规定情景执行相关的形体动作。因此,演员不仅要集中精力脚踏实地完成最简单的形体任务,又要通过内心感悟进行深度思索,在充分理解后融以适当想象感受丰富情境、捋清内容脉络,遵循这样的方法,演员才能从最简单的外形物质着手,于内心心理精神方面逐渐接近并带动充沛情感。形体动作的持续,可迫使演员心理内容不断幻想并对相应动作去证实补充,演员可通过动作逻辑顺序认识激发情感的逻辑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从人的形体生活的真实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真实。
三、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对策
(一)注重体悟创作情感
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是艺术创作生命力的源泉,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凡是比较有感染力、非常优秀且拥有经久不衰传播力的戏剧作品,都与创作者情感的映射息息相关。基于此,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戏剧演员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情感进行细致揣摩,从而给予精准把握。同时,戏剧演员要清楚自己需要用什么样的表演技巧渗透观众内心,因为这些表演都是创作者情感的二次创作,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创作者的情感脉络进行透彻分析,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人物内心并对人物性格用心塑造。不同于普通艺术创作,戏剧作品创作的情感表达,既是对创作者剧本剧情的表达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传递。比如,演员不能忽视导演的创作思路,导演在拍摄时必定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运用合适的现场调度方式、丰富的画面叙事方式、合理的运镜方式等对戏剧作品的情感进行渲染[5]。
在具体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对所演绎的内容与导演进行认真沟通交流,对导演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构想深刻了解后,灵活融合人物、情景以及剧情的关系,凸显戏剧冲突并自然流露情感。某知名导演曾指出,只有将戏剧表现形式与情感内涵进行紧密融合,才能够演绎出精彩篇章。导演可看作是戏剧创作中情感代言与情感表现的中心人物,在拍摄中要努力完成基于情感表达的人物理解。演员在思考作品表达方式时,要将导演的情绪与情感作为重要出发点,从而解读人类情感发展和情绪流动,并引发观众在观看时对影视作品艺术价值产生共鸣。
(二)重视二度创作
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戏剧表演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先要对自己所表演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与深刻理解,才能将其融入自己的丰富情感中,从而达到以情传声、以声传情的效果,并引发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获得美的享受。
戏剧表演中的情感要通过很多步骤完成,具体如下:①重视二度创作。戏剧演员要对作品二度创作给予重视,在对剧情深入了解、对角色心理把握到位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并自然带入角色,诠释角色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等。比如,在排练过程中,戏剧演员需要认真梳理整个剧情内容,用心体悟角色的思想波动。选择与角色心理和情感相符的表演,明白自己的演绎目的。②提高思维能力。戏剧演员要依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技巧方法尽情体现角色的喜怒哀乐,比如精准到位的丰富表情、符合心理变化的语言等完成角色塑造,即在表演中知道如何演,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当然,戏剧演员要演好角色并不容易,他们在业余时间要不断提升自己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在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不断拓宽生活面,准确理解剧情与角色,用自己的精湛表演做到有的放矢。在训练时,要注重演员的表演创造力与天性释放,打破以往既定程式的局限性,在不断训练中引导演员充分结合外部与内部的表演技巧和情感体验,促使其在表演中能够挥洒自如并达到情感的自我流露,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角色的塑造。例如,日常训练中演员要注重身段以及动作等组合,这样不仅可以让演员找到更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拉近时代感。演员还要重视对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努力打破传统僵化的知识体系,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体悟表演的意义[6]。
(三)实现个人情感代入
通常来说,戏剧演员在表演中会通过虚构方式呈现情节流动与人物表现,然而需要通过真实流露表达内在。因此,所谓的“诚实”就成为创作者与表演者情感体现的原动力。当然,这里的“诚实”意指真实体现接受感情与表现内涵,而不是对创作内容的真实展现。在艺术创作中,真实的人物情感需要通过虚拟情节完美细腻地展现。观众在评判戏剧作品的优劣时,往往将人物表情是否真实作为主要标准。比如,民众会评价某演员在演戏时只会努力做出相应表情代表喜怒哀乐,既不自然又拉垮整个剧情。由此可见,在展现人物外在特征时通过人物特点来表演是失败的,真正优秀的演员不仅会认真揣摩人物性格,还会将其映射于人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对人物真实踪迹用心感受。为了提高表演效果也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戏剧演员要在内心对所塑造的人物给予认同,相信角色真实存在,并自然融入真实生活揣摩其一举一动及处事方式,以此展现真实人物情感。我国很多知名喜剧演员在总结表演方式时,会反复强调表演者要具备动情能力,也就是说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形成与人物自身情感的整合,在虚拟人物身上表现真实情感,将真实的人物思想与形式观念精准传达出去。在具体学习中,戏剧演员要认真体悟生活,将生活场景作为大舞台,努力汲取养分并为其所用,在表演创作中带入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同时,戏剧演员还要注重真实情感的流露,灵活把控夸张的情感表达,认真研读内心的真实感受,表演状态要收放自如,直到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表演状态。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演员的基本训练并将其作为演员塑造角色的有利途径,在不同的情感演绎中演员要充分体味不同的情感,让身体本能的冲动完全被激发出来并彻底摆脱惯常的束缚,最终达到内外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戏剧演员要灵活应用情感表现技巧提升表演生动性,并使戏剧内涵通过表演不断得到深化。因此,戏剧演员在表演中要对创作者的情感进行认真体悟,灵活带入个人情感并借助情绪记忆努力唤醒,激发观众的共鸣并展现作品的灵魂,从而推动戏剧行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景文.浅析影视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J].戏剧之家,2019(09):125-128.
[2]刘杨.视觉动作——戏剧表演中演员情感动作与台词的巧妙融合[J].艺术品鉴,2019(08):161-162.
[3]刘文颖.戏剧表演中演员情感动作与台词的有机融合[J].艺术大观,2019(03):222-228.
[4]龚弦.探讨戏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融合[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0):118-119.
[5]宋燚.戏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融合策略研究[J].参花:上半月,2020(02):91-92.
[6]熊磊,林晶.基于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分析[J].文渊(中学版),2021(0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