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了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歌剧《长征》的选段,由剧作家邹静之与作曲家印青创作。本文以《三月桃花心中开》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方法来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歌曲的概述、曲式结构、气息的运用、咬字与吐字、情感的表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更深地去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和理解其音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三月桃花心中开;演唱方法;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3
一、《三月桃花心中开》概述
《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歌剧《长征》的选段,由剧作家邹静之与曲作家印青创作。为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齐心打造了歌剧《长征》,通过歌剧的艺术形式来歌颂革命先烈英勇的精神,能够帮助世世代代中国人民学习、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贯穿于歌剧《长征》中,不仅在歌剧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自演出以来便深受观众的喜爱,广为传唱。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简单,歌词方面也采用了江西地方的方言来进行演唱,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使整首歌曲听起来丰富而动听。
《三月桃花心中开》在《长征》中出现过三次,每一次出现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同的情感。第一次在第一幕上出现,是以女生合唱来进行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三幕,是女生独唱,第三次出现在第六幕,是以混声合唱的形式进行的。以这三次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表演,在不同的情景下,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音乐风格都是不同的,也体现出歌曲的独特性[1]。
二、《三月桃花心中开》音乐特征
(一)曲式结构
《三月桃花心中开》由“引子、第一部分、间奏、第二部分、尾声”组成,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重复的单二部曲式。歌曲调式为民族g羽五声调式,歌曲采用4/4与2/4配合,使音乐风格更加契合,全曲的速度为中速。《三月桃花心中开》包括两段,没有复杂的节奏型,主要以连续的等时值的二八音符为主,也有后大附点,用来强调歌曲的逻辑重音,有时附点的交替出现,展现出江西地方独特的风格特色,通过这种方式推进歌曲的发展。
第1小节到第4小节的引子部分,作为乐曲的开始部分,有着酝酿情绪、提示听众歌曲内容的作用,并使演唱者投入情感。第一部分分为A、B两个乐段,从第5小节开始到第21小节结束。A乐段为平行乐段,第5小节开始运用级进的手法,从“正月阳雀”主音开始,使人感受到歌曲的平稳进行。而后面第6小节采用了五度以内的跳进手法,第11到12小节的旋律与伴奏织体为相反走向,第13小节变为2/4拍,伴奏织体也变得密集,起到了推动歌曲的作用。整首歌曲的每一句都是以长音符来结束的,长音符的运用让人感到稳定。B段乐段为方整的平行乐段,从14小节开始进入高潮,到第21小节结束。第14小节开始,回到了4/4拍,音域开始变宽,伴奏织体也变得比较密集,出现十六分音符节奏和上下行的琶音,使整个乐曲十分流动,有效地推动歌曲情绪的发展和传递着人物的情感。
连接部分从第22小节开始到第25小节结束,这一部分延续了前面的伴奏部分,为了第二部分的出现做铺垫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几乎是一致的,是第一部分的重复[2]。
第二部分从第26小节开始到第42小节,也分为A'与B'两个乐段,A'、B’与AB乐段是完全重复的,属于同一旋律不同歌词,只是伴奏织体上从第26节开始有变化,此时出现左右手上下行交替,形成了呼应感。B’段从第35小节开始,到第42小节结束。
从第43小节开始到第53小节的尾声部分,用以引申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重复了第二部分的B'段,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发展,使歌曲有所升华,伴奏织体的推动让歌曲变得气势宏伟,同时也体现了红军队伍的英勇顽强的长征精神。最后一个音落在了g音上,歌曲的开始也是以g音起,形成了收尾呼应,并且以主音作为强收,表现出红军经历重重困难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整首歌曲在结构以及节奏、调式调性上都体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3]。
(二)演唱方法
1.气息的运用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气息是演唱者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气息不足会导致声音发虚,以及有些音高唱不上去,演唱歌曲时会比较吃力。气息运用得好,能使歌唱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所以气息是唱好歌的关键之一。歌剧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抒情且优美,歌曲中频繁地出现了旋律音程之间的跳跃,在演唱时一定要用足够的气息来作为支撑,把歌曲中句与句、字与字之间更好地连接起来,所以想要把这首歌曲演绎好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开头部分“正月阳雀”,在演唱时做好深呼吸的准备,运用气息的平稳流动把声音更好地呈现出来,使声音美而不散,虽然这句的旋律比较平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把握好气息的平稳流动,下一句“飞上崖吔”,“飞”与“上”旋律音程虽然上下跳动大,但是不能因为音域高而改变声音的位置,在演唱这句时要以气息来带动声音,充分地去运用自己的腰部力量,把每个字更好地连接起来,以防音与音之间断开,造成句子之间的不连贯,只有强大的气息去支撑,才不会使音与音之间断开。“哥哥扛枪,上战场哎”音程跨度大,对于这种音程跨度较大的句子,要时刻保持气息的运用均衡,在保持高位置的情况下,每个音都要叹下来唱,叹在气上去歌唱,避免提喉,这样才不会使声音发挤,音色更好听。“妹妹的心意,不难猜”这句在做好呼吸之后不要把气息全部一口气地送出去,要让气息平稳流动地把声音送出去。接下来在演唱“一针一线”这部分时,因为这里是换气口出,所以笔者在演唱时先做好充足的呼吸准备,确保有足够气息去支撑整个句子的演唱,歌唱也要保持兴奋的状态,气息自然地下沉,做到一字一呼吸,才能保持歌曲的连贯性,使句子之间很好地连接起来,“一”字叹下来唱,随气息的平稳流动把声音送出去。“随你行,千辛万苦脚下踩”演唱时也要保持上吸下叹,注意气息的平稳进行,稳定喉头,避免声音发挤、发虚。“前路再远莫忘记啊,一点初心……”这里的音域也较高,保持叹下来唱,“为”字在这里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的感觉,最后“换人间”这几个字音域都比较高,气息一定要沉下来,形成对抗的力量,在演唱“换”时不要把气息一下子用完,一定要把气息分配均衡,以免后面导致气息不足,“间”字的时值也保持得很长,腔体打开,运用强大的气息来支撑,越到高音气息越要往下叹,每个字做到叹下来唱,使声音的音色明亮、动听,并且“间”字很容易出现声音发挤,所以要用气息的推动去把字送出去。气息是歌唱的灵魂和动力源泉,只有很好地使用气息才能使声乐作品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声乐练习中也要更加注重气息的训练,来提高声乐演唱能力[4]。
2.咬字与吐字
一首声乐歌曲中的咬字与吐字是非常重要的,咬字与吐字运用得好能把歌曲的韵味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清晰地发音咬字,会使观众感受不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以在歌唱中非常注重“字正腔圆”,因为只有正确地咬字与吐字,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歌曲原汁原味的情感和艺术效果,歌唱艺术是语言与音乐两者结合起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艺术形式。
《三月桃花心中开》是一首旋律跨度不大且比较抒情的歌曲,更加重视歌曲的韵味。歌曲的开始“正月阳雀,飞上崖吔”中的“正”要咬住字头,“阳”“上”都是开口音,在演唱的时候要挂住高位置,腔体打开,注意先咬住字头“y”“sh”,并且快速归韵到“ang”,可以加一点“a”来唱,音色明亮而不僵硬,体现出民族韵味。“三月桃花心中开”中的“花”“开”也是开口音,咬住字头后也要快速归韵到“a”“ai”上,避免音色的脱节而变得僵硬。“哥哥扛枪上战场”的“战”是开口音,演唱时要注意声音集中而不散,“一针一线随你行”的“一”字是闭口音,“yi”要注意不能咬成“yu”,每个字要很清晰,在气息的推动下把声音送出去,“线”演唱时先咬住字头“xi”然后再快速过渡到“an”上,因为“线”字演唱时声音比较容易提喉且造成声音发挤,所以位置可以稍微靠后,使音色统一。“千辛万苦脚下踩”的“千”咬住字头声音往前送之后也要快速归韵到“an”上,“前路再远”的“qian”咬住字头,转换自然短促到“an”。“纵然千山万水”“换人间”的“换”演唱时字头“h”不要拖得太长,要快速归韵到字尾“an”上,牙关要打开,字要咬清楚,演唱时字头要像诉说的语气,把每个字清楚地送出去,咬字与吐字是歌唱中重要的元素,在声乐演唱中要更注重咬字与吐字。这首歌还运用了独特的江西方言来演唱,使歌曲具有独特的地方性韵味,如“崖”“鞋”运用了江西的方言“ai”“hai”来演唱,体现出歌曲的韵味和风格。总之,在歌唱语言的过程中只有咬字吐字清楚,才能使听众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内容,从而产生共鸣[5]。
3.情感表达
在声乐歌曲中,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才能感动和吸引听众。《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歌剧选段《长征》中万霞的经典唱段。这部歌剧是我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创作的,歌曲的开始“正月阳雀,飞上崖吔”,人物的情绪的喜悦、开心的,也展现出了一幅美的景象,在演唱时表现出美好而期待的画面,声音要抒情且弱些,并且声音要很干净地送出去,“三月桃花啊,心中开”表现出一种期待和无限的憧憬。“哥哥扛枪,上战场哎”声音要坚定有力,不带一点犹豫,力度比前面一句要强,表现出哥哥上战场必胜信念,“妹妹在屋里做双鞋”演唱时声音稍微减弱,表现出对哥哥的不舍与羞涩之情,以及在心理上的鼓励。演唱“一针一线随你行,千辛万苦脚下踩”的时候,红军战士们上战场去打仗,随着情感的变化演唱时情绪要更加激动和坚定,情绪要饱满,也表达出对哥哥的思念与期盼,这里的“脚下踩”出现了两次,第二次的脚下踩演唱的力度应比第一次的要强,起到了情绪推动的作用。歌曲最后“一点初心为谁来”的“为”字情绪变慢,来表现出内心害羞的情感[6]。
第二段是同一旋律不同歌词,演唱时表达的情绪也稍做了改变。“四月花开,百样红”在演唱时想象着四月花开美好的画面,情绪上得到了升华,后面“郎去革命心要坚,梦想不达心不甘,心不甘”这一句表现出红军长征坚定的革命决心,演唱时声音也要坚定、干脆利落。“心不甘”出现了两次,两次情绪的变化也不一样,第二遍的“心不甘”演唱时声音要比第一遍坚定,体现出一种强调的感觉。“纵然千山和万水,一路繁花换人间”这一句在演唱的时候情感要表现得坚定而有力,体现出不管前方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所有的努力都会迎来胜利的一天。后面反复“郎去革命……”这一句达到了整首歌曲的高潮,演唱时情感要更加饱满、激动,充分体现出红军的形象特征,最后一句“一路繁花换人间,换人间”是全曲的结束句,速度上发生了变化,速度开始变慢,但是情绪是加强的,这里两个“换人间”的情绪也是起到了加强的作用,演唱时情绪要加强,情绪的变化,表现出红军革命无畏的精神,无论前方多艰险,也要坚持下去,等待胜利的到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注意歌曲情感的变化并把握歌曲的内涵,以更好地把歌曲演唱出来。不同的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去表达出歌曲的情感,从而使听众可以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来感受音乐、欣赏音乐[7]。
三、结束语
《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歌剧《长征》万霞的唱段,是一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经典唱段,也是一部具有极强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红军长征革命的历史故事,歌曲中加入了独特的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既继承了传统音乐,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的音乐形式风格,体现了新时代的爱国意识并传承其艺术价值。这首歌曲实现了中国歌剧在艺术上的创新,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8]。通过查阅并且分析资料,笔者对歌剧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进行研究,对曲式结构、气息、咬字与吐字、情感的表达方面进行分析,使歌者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特点。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歌者更好地把握歌曲,在演唱歌曲时更好地投入作品中,用心去体会其歌曲的艺术特色,才能把作品中独特的民族韵味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杨阳.《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分析及演唱特点[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08):22-23.
[2]范梦妮.歌剧《长征》的艺术分析及其演唱处理——以《三月桃花心中开》为例[J].黄河之声,2017(08):69.
[3]马鑫明,吴霜.歌曲《三月桃花心中开》的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2020(12):7-9.
[4]郗长越.论歌曲《三月桃花心中开》的创作特征和演唱特点[D].聊城大学,2018.
[5]姚迎倩.歌剧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演唱技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6]刘玲杉.浅析歌剧《长征》中“万霞”的音乐形象[D].上海音乐学院,2019.
[7]范梦妮.民族情长征魂——中国原创歌剧《长征》艺术特色简析[J].黄河之声,2017(05):78.
[8]印青.我是怎样创作歌剧《长征》的[N].中国艺术报,2017-07-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