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合一”在舞蹈表演中的内涵和体现方式

2023-12-29 00:00:00刘朗慧泽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人肢体的支配由大脑掌控,当这些肢体产生的动作有了表达,则是加入了内心的思考。这种内心驱动力对于舞蹈中的表达有着直接的推进作用或者是间接的装饰作用。当下无论是舞蹈表演还是舞蹈编创,都在“身心合一”上有着共同的追求。舞蹈表演人员想要真正领悟舞蹈表演精髓及其含义,必须有效促进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造型的有效统一,以此有效实现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笔者本次在针对身心合一观念实施分析基础上,探讨身心合一在舞蹈表演中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以为研究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人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身心合一;舞蹈;表演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3

舞蹈本身是通过让身体语汇传递情感的艺术之一,当前很多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自身肢体语汇和内心情感的结合,进而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独有高度以及深度。如果在舞蹈表演中身体动作未实现和内心情感的结合,也就无法对观众产生良好的感染和震撼效果。在舞蹈表演中,如何实现身心合一,对于舞蹈研究及表演人员来讲是一个关注重点。因此本次重点探讨身心合一在舞蹈表演中的内涵及体现方式。

一、“身心合一”的观念

舞蹈本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跳舞?是不加修饰、毫无表达的肢体动作?是人与人之间另一种奇妙的交流语言?是愉悦自己或是愉悦他人的方式?抑或是在剧场中有着音乐、服装、道具相配合的肢体表演?舞蹈的根本是肢体,而促使肢体进行运动的便是内心,所以内心驱动力是舞蹈发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在每一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纵观现当代舞蹈中,编导结合社会当下的现象进行经验性的思考与再创造,他需要清晰地知道每一个动作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与联想,一个出手、一个抬腿、一次回眸,编导都需要考虑其动作发生的源头,使之合理而又生动,能够与内心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故事的诉说有连接。在作品呈现的那一刻,编导渴望得到观众的思想共鸣,这时的舞蹈像是一种诉说的方式,更像是连接心灵之间的媒介。而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动作上是有着节奏与力度之分的,不同的内心模式会驱动身体发出不同的反应,反馈出的舞蹈质感也会大不相同。在角色塑造上,有英姿飒爽的将士、柔情似水的闺中少女、渴望关爱的独居老人等,这些角色都需要舞者结合经验,通过内心对角色的理解与塑造,去构建一个符合情景的内心世界,从而驱动动作的发生。回归本心,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上,都离不开内心驱动力对其的影响[1]。

“身心合一”是中国哲学的追求,即为精神和肉体上的高度统一,精神可以有效感受身体的存在,也能够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连接建构通道,进而将两者控制在统一整体中。舞蹈表演过程中即为舞者有效实现内心感受和动作的统一结合,进而有效实现肉体和灵魂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讲“身”即为外部肢体动作运动过程、静态造型以及技术技巧等所建构的相关肢体语言;“心”即为内心深处出现的认知、情感以及情绪。在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为辩证统一关系,即为实现技巧和动作和谐统一之间的关系。舞蹈表演中的艺术效果并不是单纯依靠几个技巧和动作实现,如果仅为如此也就转变成杂技艺术;舞蹈也并不能够单纯谈论情感,只有感情没有身体动作,也就会转变为“哑剧”。舞蹈表演中需要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注入情感,以能够赋予舞蹈动作新的生命力。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是能够表现出强烈又细腻的情感。肢体动作即为情感的载体,情感即为动作的灵魂,两者有效统一结合,才能够充分体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身心合一在舞蹈表演中的内涵

e181e8f10dab1554cd66ba5d1cff890dce1375cbaee5bdeeae8a173b4dd1587d

吕艺声教授曾经提出:“舞蹈艺术不借助其他任何东西的帮助,而只依靠人自身包括肉体和精神,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技巧动作和内心情感则是舞蹈表演的两个关键要素,必须要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够从“技艺合一”逐渐升华到“身心合一”。因此身心合一在舞蹈表演中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

(一)身心合一更有助于满足舞蹈艺术形式需求

舞蹈艺术本身是通过身体动作传达真情实感,反映生活现实的一门艺术,并不能够单纯依靠身体动作或者内心情感就可以表现出来。从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出现运用肢体动作充当语言去表达情绪、沟通交流的现象,又或是对语言文字有力的补充。当文字还没有被创造时,人们开始使用肢体进行简单的对话。人们认为,肢体是最自然、最诚挚与最真实的表达方式。而闻一多的《说舞》中也提到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有些时候会觉得词不达意,这种情绪好像只有加入身体语言才会表达得完整明确。比如情绪开心时,会放大音量或者去尖叫,身体也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反应——转圈、跳跃、跺脚等,这些动作的直接驱动力都是人内心的情感,当内心情感达到一个饱和值时,会需要肢体将其能量外射出来。这与很多动作的编创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观看作品时也许会问“这个动作想要表达什么?”等类似问题,这无疑都是在与编创者的内心沟通,编导可以运用这个情绪下产生的日常动作进行舞蹈化的加工、处理与修饰等,将它搬上舞台,可以是写实的——人们能够较为轻易地看懂;也可以是抽象的——不会是具体情景下产生的动作,也许会是这个词的一个抽象化,比如“扭曲”不一定是抱紧自己或是扭拧,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可以是弯曲的、变形的手指,也可以是交叉的脚等。例如《天鹅湖》中,黑天鹅与白天鹅的动作对比,同样是芭蕾,但当角色不同,心境有所变化时,其动作质感也发生变化——白天鹅多为灵巧动作,缓和的转、轻巧流畅的跳跃、细碎的步伐等,都是为塑造白天鹅美好形象所产生的动作;而黑天鹅给人以邪恶、沉重之感,用32个挥鞭转、大跳等能量性动作去呈现的,这些动作所放射出来的能量都来源于舞者的内心,当心中给自己一个定位后,便会通过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去向之靠近,探寻一个所想外化于行的境界。从古至今,无论是在表达还是创造上,内心与其肢体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借助最原始的工具——肢体,将内心所想呈现于此,是人之本能,当这种行为进行加工、修饰、再创造,便会形成舞蹈语言。在表演舞蹈作品时,每个动作都需要紧扣它的主题,尤其表达的意思或者情绪,能与编创者内心相连,就像链条一样,只有一环扣紧一环,才不会断裂,才能够使作品的情节连贯流畅、情绪层层递进,实现身心合一,进而有效满足舞蹈艺术形式需求[3]。

(二)身心合一有助于满足欣赏者对舞蹈艺术的需求

在观众欣赏舞蹈的时候,通常希望可以感受到这一艺术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如果舞蹈表演者只是过于追求外形和技巧难度,忽视内心情感的释放,也就很难和观众实现情感共鸣。如果舞蹈表演者只是单纯给观众灌输情感,忽视肢体动作的重要性,对于观众来讲犹如看舞剧,还不如看话剧更有意思,影响欣赏者对于舞蹈艺术的享受。欧建平老师曾说:“只要舞蹈还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只要人还是血肉之躯组成的,那么,即使是两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聚散关系发生了最简单的变化,我们也能从中解读出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变化。”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中,对于“心境”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心境”是我们内心的想象,是在动作的基础上赋予它含义与意象助于它的表达。而动作的呈现又可分为节奏、力度与张力等。说到节奏,正如古典舞中的一个“回眸”的动作,当你赋予它的语境是离别不舍时,它的节奏也许是慢的、动作的气息是往里收的;而当你赋予它惊喜之意时,它可能是迅速敏捷的,能量是扩散的。对于力度,还是同一个上提的动作,你可以想象你拿起的是一片羽毛,那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不费吹灰之力的;而当你想象自己提起一头大象,你是否会动用到全身的肌肉去使劲,给人千斤重之感。关于张力,同一个展开双臂的动作,当你以害羞的情绪与豪迈热情的情绪去进行时,便能感受到能量大小的不同。因此,当赋予不同想象、心境时,同一个动作所诉说的内容会发生改变,舞者在呈现时质感与表达也会有所区别,观众所接收到的信息自然也会不同。总之,笔者认为舞蹈的根本是肢体,内心情感可以对其起到修饰作用,只有实现两者结合,实现身心合一,才能够将舞蹈表演提升一个层次[4]。

三、如何在舞蹈表演中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舞蹈中的身心合一指的是思想与身体的统一性。思想对身体的掌控与身体对意识的反馈,这种相互的介入不仅能使舞者在呈现舞蹈时对身体的掌控更为清晰准确,使作品更具风格性与独特性,还能使心灵更为纯净地投入舞蹈中,在肢体的运动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这对舞者面部表情的塑造与心里角色形象的建立也有着重要作用,能使其更为自然、真实地舞蹈,这有关舞蹈的初心——舞蹈是表达的另一门语言。那么如何在舞蹈中体现身心合一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5]。

(一)打开身体各个感官,学会用身体表达情感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肢体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观众的视觉效果,其外观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解读。当接触一个动作时,我们首先追求其规范性与准确性。关注其发力点,从发力点出发研究其运动轨迹,在抓住发力点的同时,还需注意其余肌肉群的配合,达到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舞台上的舞者与观众之间具有一种神秘的磁场,舞者通过肢体向观众传达能量,一个动作使用百分之几的力量,其外射出的力量也是不同的,自然也会带动整个磁场的能量。再是对动作节奏的把握,舞蹈动作的呈现如歌曲一样,可以是一直舒缓的,动作柔和流畅;也可以是激昂紧张的,动作敏捷有力,而当同一种节奏重复而长久出现时,观众难免疲倦,就像催眠曲或者是噪音一样。动作的节奏感是像用身体说话一样,语调起伏带有顿挫,故舞者自己也需要赋予动作节奏,这不仅需要我们心中有节奏,还需迅速给身体下指令,调动起其能动性。

动作之所以被创造,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意义。而这些需要舞者用心思考,用身体感悟。在展开舞蹈表演时,我们要了解动作的意义,这能使我们在动作发生的时候,打开身体各个感官、运用每一块肌肉达到动作的要求。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清晰明白身体的发力点,同时节省不必要的肌肉收紧,使身体更加自如,状态更为松弛[6]。

(二)将自身意识注入动作,注重动作和情感的协调

意识与动作应该是一体的,动作发生时,焦点应该放在身体本身。可以是在发力点上,感受肌肉每一步的运动,意识走在身体的前面,思考动作的发生。同一个动作每一遍的表演都应有其目的,在不同的节奏、幅度、质感、情景下,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味地只关注动作外部,只会将其机械化,停留于身体表层,失去舞蹈语言本身的一种意义。这就需要将意识与内心聚焦于身体上,而聚焦又可有局部的把握与整体的协调。当焦点放于局部时,能够进一步强化局部的意识,使动作更为清晰、细腻,专业性更强。而当注意力在整体上时,协调性的需要更为突出,脚、手、头、情绪等的配合都是需要F2XhMNRXgcI2jewkVVg1aZgkpT0iawlrXPwibZxgdHk=在同一时间思考的。这两点无论在芭蕾、古典还是现代舞中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芭蕾中不仅要注意脚下的开绷直立,还需要协调手与头的配合;古典舞中神韵贯穿其中,此外,还有神态以及手部、脚下细节动作的处理等,分清楚这两点,可以使舞蹈动作的呈现看起来更有主次之分,层次丰富有焦点,对舞者表演有着一定的帮助[7]。

(三)强化舞蹈表演真实感,提升动作质感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要想意识有所觉醒,还需要打开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将舞蹈真实化,感受舞蹈中真实发生的东西,如听到声音时,也许身体会想与之产生反应或者是真实地想要凑过去倾听,这也是一种舞蹈的身体语言;但你想要看一个东西时,需要内心真的产生渴望或者是需求,这种心理所带来的真实感才会从眼神中与身体上折射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舞蹈本来的真实感,让学生清晰动作产生的理由,才能进一步提升动作的质感[8]。

四、结束语

舞蹈作为一门身体语言,不应停留于肢体表面,抒情大于叙事是其一大特性。对于抒情而言,内心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人内心所想所思会外化于身体之上,而将这种内心情感的折射加工提炼便是舞蹈的产生。可以说是内心情感驱动了舞蹈的发生,同时又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身心合一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不仅对舞蹈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让舞者清晰自身表演的同时,又丰富了舞蹈的可能性,同时在艺术层面以及心理治疗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之内对舞蹈基本技术能力训练基础上,也需要强化舞蹈表演者的动作和节奏统一,进而真正实现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

参考文献:

[1]杨悦婷.身心合一,形演交融——戏剧演员形体表现力的建构初探[J].文渊(高中版),2021(05):409-410.

[2]王晓丽.舞蹈训练中的“身心合一”研究[J].艺术评鉴,2022(11):76-79,88.

[3]何甲麒.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初探[J].戏剧之家,2016(04):163-164.

[4]王鲁宁.舞蹈教学“身心合一”心流状态的激发方式探析[J].四川戏剧,2019(11):133-135.

[5]盖琦琦.“身心合一”理论视角下舞蹈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大观,2020(01):66-67.

[6]张素萌.试论“身心合一”理念对高校舞蹈形体教学的作用[J].赢未来,2019(32):153-154.

[7]于雪儿.略论舞蹈表演艺术的“身与心”与“内与外”[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03):157-159.

[8]黄小云.舞者在舞蹈表演中如何身心合一[J].中外交流,2021,28(0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