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歌唱祖国》的叙事研究

2023-12-29 00:00:00刘喆昊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歌唱祖国》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所创作的,在无锡人民大剧院首演的一部爱国主义题材舞剧。该作品以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歌唱祖国》作为题材,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作为表现手段,讲述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者的亲身经历,所见证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辉煌凝聚力量。全剧把一个个时代场景与主人公的命运融汇在一起,体现了导演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追求,努力塑造中国舞剧的新时代形象和审美。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该作品以突出的人物形象为线索展开舞剧叙事,并通过中国当代舞剧的叙事策略对该舞剧进行细致的梳理;第二部分侧重对舞美视觉的描写,着重阐述了蒙太奇手法在该舞剧中的灵活运用以及所塑造出的电影感的视觉效果;第三部分将舞剧与《永不消失的电波》的创作特色进行类比分析,从而揭示出《歌唱祖国》这部舞剧的创新点;第四部分从隐喻叙事对情节构成的影响出发,对舞剧的时空结构进行了最后的总结与阐释。

关键词:人物塑造;隐喻叙事;蒙太奇;舞剧叙事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一、以舞叙事,塑造人物形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艺术的不断进步,当代舞成为思想进步、艺术进取的标杆,在创作中应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可以创作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并且要努力创作出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从而促进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

俗话说“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是可以通过肢体来代替语言,从而表现情节与塑造人物的。而《歌唱祖国》这部舞剧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整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贯穿上尤为精彩。该作品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舞剧。作品以歌曲《歌唱祖国》的创作过程作为编创视角,创作视角以创作者的小家情怀凸显大家情怀,以那首家喻户晓的《歌唱祖国》为线索铺展开创作者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一生,可以说该作品做到了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歌唱祖国》的歌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便不由得肃然起敬,然而这部歌曲创作的契机竟是主人公在一趟列车上萌发的。当男主人公在火车上萌发了要为伟大祖国创作歌曲的想法后,镜头一转便是他被二十多位身着节日盛装又整齐划一的少先队员簇拥在其中,他用贯穿全剧的“指挥家”的动作与他们完美融合,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指挥节奏,这种青春洋溢的活力正象征着我们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像孩童一般带着稚嫩与激情,从而迸发出男主人公的创作灵感。

该剧打破舞剧线性叙事结构,从人物创作心理和生活状态入手,将平凡的小人物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结构层面的复调交织。在男主人公的创作过程中,编导不仅使用肢体语汇表达了男主人公一生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也用故事性的语言诉说男主人公与妻子二人相互扶持走过一生的生活经历。在舞剧中编导使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了男主人公与妻子的相识、相恋、相知、相伴的感情过程。通过“哑剧化”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二人最初相见时的羞涩,那个年代的恋爱不像现在般自由和大胆,因此两个人都扭扭捏捏,欢喜却又局促,达到了日常生活舞蹈化的效果。轻喜剧的表现效果还体现在夫妻二人的新婚当晚,在大家热情的哄闹声中,频频向夫妻二人敬酒,大有将他们灌醉之势,他们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出高兴而又紧张,害羞而又激动的心情。当镜头聚焦在男主人公家中一幕时,怀有身孕的妻子将日常的肢体语言如洗衣服、晾衣服、拖地等这种家务琐碎的小事融入舞蹈中,兴奋之余还与拖把来了一段“双人舞”,用创造性“接地气”的生活动作展现了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加强了舞剧轻喜剧的特色。在男主人公妻子的生产时刻,舞台上并没有侧重展现母亲生产的痛苦,而是把镜头聚焦到产房外几位年轻的父亲身上,他们在舞台上来回踱步,时不时又互相交谈,展现了既紧张而又焦急,期待而又害怕的心情,到最后孩子出生,又展现出释然的欣喜,通过这种侧面内心情感的描绘进一步展现出男主人公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感情。

当《歌唱祖国》的曲谱第一次被退2ddc28165a3a06de7729b5b47f93a287稿后,男主人公曾颓废迷茫,在舞台时空的转换下,男主人公一次次地回家,其妻子的身影也一次次地闪现在舞台上,用日常的舞蹈动作语汇为男主人公送上毛巾、挂好外套,这种看似琐碎的动作实则是妻子在背后默默地鼓励和支持,才有了男主人公不眠不休地创作改稿,一次次跑到学校、工厂、田间地头去传唱自己的作品,最终他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也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份对艺术的坚守和付出,男主人公最大限度地燃烧自己,用一曲经典传唱到每个人的心窝里,祖国一步步地繁荣富强同时也见证了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情感的成长历程。与往常其他红色舞剧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同,舞剧《歌唱祖国》塑造的是一个平凡的英雄,这份爱国的挚诚在这一次没有流血,没有牺牲,而是将自己的一腔热血用歌声直抒胸臆,将自己的爱国热情用艺术创作出来报效祖国。总体来说,一部好的作品在编创上,应该从现代人生活中的动作姿态里提炼、加工,并高度概括出各种舞蹈语汇,以加强舞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时以舞蹈叙事的方式来讲清并讲好故事。

二、以蒙太奇手法增强舞剧叙事

一部好的舞剧需要通过具有质感的肢体语言来呈现,并且在编创作品的过程中以视觉空间的交响性来叙述作品,可以增强其叙事效果。视觉空间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强化视觉空间的厚度与质感,在多重运动轨迹的交织与流动中,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创造舞台氛围。”也就是说,在编创作品的过程中运用多种音乐交响,编创出与其相应的人物形象,将这些形象与特定的情绪氛围相吻合,可以更好地增强舞剧的表达效果,抒发人物内在情感。《歌唱祖国》作为暨党一百周年的献礼,这部舞剧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作曲家男主人公的一生作为视角,用小人物的小家情怀凸显大家情怀,以他创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歌唱祖国》为线索铺展开他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舞剧艺术区别于其他戏剧艺术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具有高度自由的时空转换。在这部舞剧中其结构和舞段变化很丰富,编导大量运用了群舞和双人舞穿插叙事的手法,以男主人公的个人生活为时间线索展开,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舞蹈语汇和故事情节的扩充。通过时空转换以男主人公唱“独角戏”的视角与现实中的群舞相互穿越,在舞台上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空间来回闪现,达到了虚实结合的境界,是“通过‘象’与‘象外’的和谐统一,超越有限的舞台而把握无限的意境。”[1]《歌唱祖国》中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似的拍摄手法,蒙太奇在法语中名为“Montage”,原为建筑学的术语,之后在电影中逐渐发展为剪辑之意,也就是说通过揭示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通过感性的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作品《歌唱祖国》中的一段舞蹈,编导将奔驰的火车搬到舞台上来,在编导的镜头下火车窗外的灯光忽明忽暗,车厢内人头攒动,编导用限制性的编创手法,将群舞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火车的座位上,演员们手脚并用,座椅纵横变化,镜头的拉近推远,一方面是生动地展现出火车上车厢的晃动,另一方面也让观众有了更真实的沉浸式体验。

这些“蒙太奇”镜头感的运用“既是手法,也是思维,又是时间、空间的奇妙结合”,[2]与此同时演员们把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各式建筑和物件细致入微地复原在舞台上,大到房屋、路灯、马路、钢琴,小到床单、服装、陀螺、溜溜球和黑白照片,背景还中穿插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苏联抒情式的音乐《喀秋莎》,种种细节都真实地塑造出了那个年代的氛围感,并用干净利落、极简主义的光影舞美,呈现出了电影一般的细腻质感。可以说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中使用频繁的创作手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思维方式,而在舞蹈中以运用蒙太奇的创作手法表现剧情,可以使得舞蹈剧情的情节、人物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联系得更加紧密,更好地促进舞蹈剧情的发展,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歌唱祖国》与《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特色对比

《歌唱祖国》与《永不消逝的电波》都是爱国主义现实题材的舞剧,同时《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是以夫妻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抗战时期的一对夫妻在谍影重重的战争年代,与敌特斗智斗勇的英雄故事。在舞剧中运用了“照片连缀”[3]的叙事手法和电影镜头的技术来展现舞台时空的转变,通过多重空间的重叠,实现了时间上的距离跨度,用“回忆”式的电影感呈现出地下工作者艰难危险的处境,如剧中大追捕即将来临,编导创造性地将舞台分割为四个时空,以纵向的时间对比展现出夫妻二人由“假夫妻”到“真患难”的感情历程。再观《歌唱祖国》这部舞剧,与《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同,它定位在了和平年代,没有了革命严峻的压抑,取之而来的是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不仅使用肢体语汇表达了男主人公一生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也用故事性的语言诉说男主人公与妻子二人相互扶持走过一生的生活经历,虽然是一部爱国题材的作品,但在其中创新地加入了轻喜剧的风格,使整部舞剧的风格极具生活化与趣味化,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描写戏剧冲突,铺展夫妻二人的生活日常和男主人公作曲的不易,使观众可以很好地感受到男主人公那份质朴的热情并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使其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歌唱祖国》这部舞剧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还吸收了轻歌剧的元素,以舞传情使表演很有贴近生活之感,让观众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跟随男主人公的脚步进入不同的时代场景,感受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歌唱祖国》这部舞剧贴近生活,幽默而又诙谐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江南吴地的文化为底色,展现出男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不仅心系小家,更是胸怀大家。

四、以隐喻叙事增强情节构成

一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其动作设计要从揭示人物内心出发,对其人格与人性进行关注,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生经验。以形象思维去刻画人物、塑造人物性格,成为被当代人所理解的并能引起社会共鸣的现当代艺术方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编导在编创作品时常常通过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而隐喻叙事可以分为“结构隐喻”与“方位隐喻”,其中“结构隐喻”是指一个概念是如何以另一个概念来进行隐喻建构的;而“方位隐喻”则是指组织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的完整系统,而这种隐喻往往与空间相关,通过空间方位来发挥其作用。在舞剧《歌唱祖国》中的一段,男主人公的妻子怀孕时用手不断抚摸着她微微隆起的小腹,一方面暗示两人孕育了爱情的结晶,另一方面也是暗喻男主人公《歌唱祖国》这部作品也像他的“孩子”一样在孕育着,达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

还有一段舞蹈,则是当男主人公在火车上萌发了要为伟大祖国创作歌曲的想法后,镜头一转便是男主人公手中拿着手稿兴奋地前往天安门广场,当时有二十多位身着节日盛装手持一捧鲜花的少先队员,这时少先队员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面冲前方手持鲜花,行少先队员礼,而另一部分则背对观众在后台左右移动,以象征着未来祖国的花朵与他们所带有朝气的精气神。之后整齐划一的少先队员簇拥在其中,他用贯穿全剧的“指挥家”的动作与他们完美融合,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指挥节奏,少先队员与男主人公便形成了一种相互交映的关系,这种青春洋溢的活力正象征着我们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像孩童一般带着稚嫩与激情,同时也是激发男主人公创作灵感的力量源泉。群舞与双人舞的反复出现不但在舞剧中承担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还兼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在男主人公的创作过程中,编导不仅使用肢体语汇表达了男主人公一生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也用故事性的语言诉说男主人公与妻子二人相互扶持走过一生的生活经历。《歌唱祖国》相较于其他红色题材舞剧的不同是将这部舞剧定位在了和平年代,以现实主义题材描写为创作特征,运用插叙及反转的表现手法介入多处生活场景来增加情节性,使舞剧整体的风格接近日常生活又自然朴实,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展开戏剧冲突。运用隐喻叙事的编创手法分析作品《歌唱祖国》,我们可以了解到隐喻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它使人们能通过一种经验来理解另一种经验,通过赋予有经验的自然维度结构化了经验完形来创造连贯性。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歌唱祖国》在叙事策略上通过轻喜剧的方式渲染了整部作品的氛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小人物的小家情怀凸显大家情怀,彰显了一个平凡的人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还吸收了轻歌剧的元素,以舞传情使表演很有贴近生活之感,让观众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跟随男主人公的脚步进入不同的时代场景,感受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蒙太奇的视觉效果对整部作品进行了创作,而在情节构成中则以隐喻叙事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整部作品带有幽默而又诙谐的创作方式,以江南吴地的文化为底色,展现出男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不仅心系小家,更是胸怀大家。

参考文献:

[1]许薇.舞蹈创作基础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2]金泰,崔玉屏,等.电影史[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3]于平.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革命现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J].艺术评论,2019(04):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