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舞蹈,受不同民族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现阶段,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促进其创新发展,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接受,也能让民众将其传承,这是我国舞蹈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及保护传承发展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认知;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根据其传承规律,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促进其发展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当务之急,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尤其是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之前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民众的生活节奏还是比较慢的,他们有着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欣赏、创作舞蹈,在此基础上,民族民间舞呈现出柔和、舒缓、节奏感强等特征。在当时,民族民间舞多用于民间传说、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他们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反映人民生活状态的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各地区民众生活习惯、民族文化都有差异,这就致使其艺术形式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现阶段,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大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舞蹈的传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失去了民族性、乡土性、地方性等特点[1]。
(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
我国共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其艺术与文化也都不相同,但就总体而言,各民族的发展过程却是相通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娱乐的表现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剂品。
1.传承性
民族民间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每一代的传承都保留了其艺术的精华和特点,这说明它并非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发展的结果。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我国的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我国的舞蹈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融合、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2.民族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美学和习俗。民族民间舞蹈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民族的民俗与精神。舞蹈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属性,它既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又是一种国家的审美准则。舞蹈是国家信仰的象征,与人民的感情紧密相连,是人民对国家发展的向往。民族民间舞蹈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精神和个性,并将其融入文化的传承中,以舞蹈的形式来继承和发展,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多的民族力量,用更加艺术的方式来传递国家的精神[2]。
二、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认知
现阶段,我国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基于此,我国必须从思想上解决民族舞蹈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民族舞蹈。我国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对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缺乏与大众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过分追求表现形式,不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同时,由于受到网络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追逐,对自己国家的民族舞蹈文化失去了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在改革开放之前,大众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民族舞蹈的发展空间很小,而随着我国的发展,大众的思想逐渐开放,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文化也开始涌入,我们的民族舞蹈逐渐被淡忘。一些新文化的拥护者把西方的舞蹈文化作为一种潮流,把民族的民俗舞蹈视为一种没落的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舞蹈市场日渐式微。现在,我们国家的民间舞蹈传承人已经越来越少了[3]。
(三)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国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对其传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一些文艺机构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宣传和表演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从而造成了民间舞蹈文化传媒的曝光度较低;第二,由于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舞蹈文化不甚了解,因而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不高,致使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难以形成坚实的基础。
(四)过度商业开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开始注重发掘和发展地方民俗舞蹈,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并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过分地对其进行了包装和改造,使得它带有浓郁的商业色彩,失去了它的内在内涵和地域特色,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其生命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途径
舞蹈是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挖掘民间舞蹈的内涵,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又能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与国际交往[4]。
(一)创新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拓展继承途径
要使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勇于创新,从而使艺术形式更加辉煌。我国应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与当代舞蹈动作结合起来,丰富其表现形式,将有利于引起当代大众的关注,并使之更好地传承下去。比如《雀之灵》中的舞蹈,既有创意,也有傣族的基本动作,既能展现傣族舞蹈的内涵和魅力,又能为现代大众所接受。通过对民族舞蹈的深入了解,使其更好地进行舞蹈动作的创新,实现了当代情感的传递和民族舞蹈的内涵的融合。此外,在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创新中,要注重对于音乐的充分利用,使音乐与舞蹈动作相结合,提高舞蹈的魅力。配合着曲调的起伏变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将音乐和舞蹈融合,更有利于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使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创新它的传播方式,以使它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从而实现它的传承。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它融入学校的教学中,从而打通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通道,让民族民间舞蹈与当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例如,可以把朝鲜族舞、壮族舞、傣族舞等舞蹈,结合学生的喜好,按照不同的舞蹈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通过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来满足大众对艺术和文化的需要。另外,在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内涵的同时,也可以设立相应的专业培训班,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公益舞蹈的形式,将民族民间舞蹈推广到更多的地方,使民众逐步认识到民族舞蹈的艺术,从而实现延续民族民间舞蹈的途径[5]。
(二)借助政府力量,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
当前,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已濒临绝迹,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应加大对其保护力度,以保证其继续发展。要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保护,要积极开展各类“申遗”活动,使整个社会重视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要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规范化发展,增强群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其传承的支持。首先,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宣传机关要积极开展民族舞蹈文化的推广,使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更加自觉化。其次,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保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强财政投资,以培育更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人。
(三)做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教学工作,实现其传承及创新
高等学校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在舞蹈教学一线,舞蹈教师是民族舞蹈文化和艺术传承的关键人物。因此,在进行舞蹈教育时,教师必须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思路,把民族舞蹈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舞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并应积极地支持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创作,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使这种艺术形式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只知道民俗舞蹈的文化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了解民俗舞蹈的发展历程,深刻地认识它们的发展起源,把舞蹈的发展规律和目前的发展形态告诉他们,从多个层面、多层次地分析,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吸取民族舞蹈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创作。此外,教师在编写教科书时,应突出传承的特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民俗学等方面多角度地对舞蹈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其发展规律,以此达到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的目的[6]。
(四)推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
民俗舞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促进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其文化价值角度来看,民间舞蹈既可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又可以使濒临绝迹的民族艺术得以延续,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在教育上,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导向,配合国家的政策扶持,以现代的管理体制,促进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使之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如《喜鹊衔梅》,就是由我国舞蹈演员所创造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群众性的舞蹈。从这种舞蹈中窥见现代民间舞蹈创作,可以获得新的启示,反映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传统的角度来审视民俗舞蹈,这是山东海阳地区的一种革新。其最典型的动作就是既能将梅的静止形象与喜鹊的动态相结合,又能凸显“衔梅”的身体和扇面的运动。舞蹈的选材大都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出发,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由点到面,体现出“面”的广阔与深邃,在舞蹈的某些动作中,折射出一种令人意犹未尽的文化内涵。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研究人员要着重研究我国古代舞蹈的艺术意象,在确立其文化精神的目的之后,才能进行创作,使其在动作、表现力上达到艺术和文化融合的最佳效果。
另外,多数地方还在广场舞中加入了民间舞蹈,真正体现了民族舞蹈的群体特征。广场舞越来越受欢迎,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除了中老年人,还有其他各年龄层的人参加,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抒发情绪的主要途径。将民族舞融合到广场舞中,既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又可以推动其民族舞蹈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民族舞蹈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四、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经过了很长的发展时间,浓缩了几代人的心血,逐渐有了现在的发展,有了现在的成绩,我国一定要重视起民族舞蹈的认知和保护传承工作,让我国的民族舞蹈更好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发挥出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快乐,也让大众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和保护传承发展实践[J].民族艺术研究,2014,27(06):35-38.
[2]王梓璇.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之初探——田露舞蹈风格与训练研究生课程体悟[J].尚舞,2022(06):39-41+38.
[3]倪晨昕,欧阳静婷.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剧目发展与变化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的民间舞蹈剧目为例[J].艺术品鉴,2018(27):191-192.
[4]本刊,王洁琼,王胜胜.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前路与归途——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研讨会侧记[J].舞蹈,2022(01):17-22.
[5]乌日娜.新媒体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借鉴与融合——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探讨与传承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11):106.
[6]杜紫艺.探讨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以游牧文化下的蒙古族和藏族以及农耕文化下的羌族和汉族民间舞为研究对象[J].北方音乐,2018,38(11):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