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自古典时期至新古典主义初期经历了多个音乐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也不断地在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法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更多的是需要注意诗歌与伴奏的结合,为音乐营造出相应的意境。
关键词:法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早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艺术歌曲诞生于欧洲德国和奥地利。它的表演形式为独唱,同时以钢琴来伴奏,以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作为歌词。法国的艺术歌曲无论是旋律的艺术性还是钢琴伴奏的艺术性都不容小觑。德奥的艺术歌曲又有Lieder之称,翻译成中文为“利德”,十九世纪艺术歌曲在德国的发展最为鼎盛。在这些歌曲中,钢琴伴奏与歌曲的旋律都非常关键。
一、法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
“Chanson”即为早期的法国艺术歌曲,在中文中将其叫作“尚松”,它是从法国的民歌发展而来的,将法国民族歌曲的传统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十九世纪,柏辽兹——法国作曲家为了与Lieder区别开来,把自己创作的声乐作品命名为Melodie。在这之后,真正意义的法国艺术歌曲问世。这类歌曲大多数都是在沙龙里形成的,代表者有福雷等。
法国文化对法国艺术歌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其熏陶之下,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又十分含蓄,既给人以高雅之感,又让人感到细腻精致。从柏辽兹借助Melodie 一词描述其声乐作品起,人们开始了解并熟悉此类歌曲。虽然这个时期柏辽兹的声乐作品中依然有极其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无论是从诗歌意境的表达、钢琴伴奏还是音乐架构来看,都已大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譬如钢琴伴奏地位有所提升等。[1]
当时,法国民众十分崇尚唯美艺术,对主观体验十分看重,却与底层民众的生活基本不相关。在其看来,十八和十九世纪古典音乐以及浪漫主义难以与新的社会审美相适应。为了有较大的改变,得到更快的发展,作曲家们将东方异国情调融入作品的创作中,以使其具有神秘色彩。在同一时期,自由是诗歌所追求的,在对事物进行描写和叙述的时候更倾向于借助暗示隐喻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人物不再是单一的主角,他们对大自然颇为看重,并且注重情绪在诗歌里的关键性,同时以法语的音乐性、韵律感为要点,从而逐步将一种全新的风格加以形成。Melodie就是由法国作曲家所创作的,深受象征主义诗歌的熏陶,典型代表有迪帕克等。该新诗歌BCzNBmjFzDnBG/49OTnK7Q==流派唤醒了作曲家的灵感,从而迈进了全新法国艺术歌曲时代。相关的作品突显出了法兰西民族的音乐特质,风格新颖,将欧洲艺术歌曲再次推上了高潮。
相较于浪漫主义而言,印象派诗歌在自我情感表达方面相对较少,反而倾向于通过暗喻和含蓄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法国作曲家迪帕克等借助音乐来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展现,把诗歌巧妙地融合在音乐当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色彩变幻、有明有暗,好像把瞬间变成了永恒。[2]
二、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概述
在钢琴还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艺术歌曲的伴奏多为羽管键琴和吉他等。1770年到1800年,因为钢琴能够将“弱”和“强”更好地展现出来,加之可以对部分乐器的声音进行模仿,所以逐渐将羽管键琴取而代之。音乐家们在对艺术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都会在谱例中做出清晰标注,指明是由吉他、竖琴或者钢琴进行伴奏。由此可见,该时期的艺术歌曲数量比较多,已有规模性。声乐伴奏乐器必须具有统一性与规范性。另外,亦可看出乐器和人声的地位已经开始变得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地位远高于过去,演奏也更具独立性。
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歌剧对意大利艺术歌曲影响颇深,譬如卡契尼(见图1)的《阿玛丽莉》就极具典型性,伴奏用了弦乐器,此亦为这一歌曲最初期的形态。进入18世纪中期后,德奥艺术歌曲被法国歌谣曲(chanson)所影响,并且它是基于德奥独唱歌曲而成形和发展的,在早期,此类歌曲的形式复杂度比较低。进入18世纪下半叶后,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之下,艺术歌曲在德国最先得到发展,诞生了多位典型的艺术歌曲作曲家。舒伯特等把德奥艺术歌曲创作与个人情感以及民间音乐等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德奥艺术歌曲(Lieder)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加成熟。[3]
三、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演奏要素
(一)钢琴演奏技巧
在艺术歌曲当中,声乐演唱、钢琴伴奏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张佳林指出,在此类歌曲当中,钢琴伴奏十分重要,它和声乐演唱的地位是相同的,钢琴家在艺术歌曲的表演当中是演奏者,而不是伴奏者。在钢琴伴奏演奏期间,演奏者要对原谱予以充分的尊重。同时,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各有区别,演奏者要表达出自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从而和演唱者一起投入作品当中,对歌曲进行演绎。譬如托塞利17岁时所创作的《悲叹小夜曲》,在1900年创作而成,将自己对懵懂爱情的期盼表达了出来。歌曲婉转动听,被改编为多种器乐曲,在现代不少的影视作品中都有所运用(见谱例1)。
《悲叹小夜曲》整首歌曲都让人感到十分浪漫,在对其进行演奏的时候,右手应贴键弹奏和弦,而且需要连于休止符。兼具柔和性与沉稳性是左手低音弹奏的基本特点,而且要足够用力,以防用力强弱不一或是有跳音产生。与此同时,右手部分的和弦应有所减弱,该部分将演唱推向了高潮(见谱例2)。
《悲叹小夜曲》在最高音处收尾,在高潮中对生命般的爱情进行歌颂。在对其进行演奏的时候,微断奏音方法的运用要注重技巧,双手与键盘稍稍分离,缓缓落键,先弱而后逐步增强。最后一个音从强变为ppp,爱情之歌就此落幕。基于全面分析和研究,在笔者看来,歌曲最高音出现之时,钢琴伴奏中两只手仍旧上行模进,伴奏的音区重合于人声声区。如果艺术歌曲没有低音,那么就不会给人以力量感和厚重感。倘若双手反向进行效果或许会更契合于人声演唱,使听众感到平衡与舒适(见谱例3)。[4]
(二)对声乐演唱的深入研究
钢琴伴奏者若是对声乐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奏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声乐演唱当中,换气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必须予以重视。通常在人声部分进入之前,钢琴伴奏都是逐渐减慢或是逐渐减弱的,将进入的气口和信号予以演唱者。另外,伴奏者还要对声乐演唱部分的节奏及力度波动状况等有所掌握,从而使钢琴伴奏对人声部分进行更完美的衬托。同时,还可以与之互补,譬如人声部分对长音进行演唱的时候,钢琴部分可逐渐增强和增快,作为人声部分自然的过渡,这也是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关键地位的具体展现。因此,演奏者对作品要足够了解。[5]
ARPpAULoUZD4mzY+EFQXhA==如1831年,柏辽兹创作的《布列塔尼年轻的牧人》,第三小节处,人声进入前,钢琴需要用弱奏来伴奏,表示人声部分将开始。与此同时,稍微放慢速度,给出气口,协助人声能够顺利进入(见谱例4)。
(三)琴乐配合
在演奏当中,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人员必须进行完美配合,这就要求二者要对自己以及对方的演唱或者演奏特点足够熟悉。二者在配合的时候要彼此“谦让”。譬如在人声部分有长音的情况下,要适度地突出钢琴伴奏,抑或是对演奏进行加速,以使演唱效果更有动力。反之,钢琴伴奏的声音就应有所减弱,从而对人声进行更好的衬托。
另外,二者之间的巧妙“应答”配合使得艺术歌曲的整体趣味性得以提升,特别是频繁的钢琴伴奏和人声部分交替出现的时候尤为关键,这对二者的配合而言是极大的考验。
四、结束语
法国艺术歌曲以其创作技法的精湛、美妙的旋律以及绚丽的色彩使得人们沉醉于其中。法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是同等的重要,这要求演奏者除了拥有良好的技术以外,还要求他们了解一定的文化和历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歌者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姝.法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2016,36(12):41+43.
[2]王红艳.高专院校转型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1):94-95.
[3]梁莹.法国艺术歌曲的演唱[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3(02):125-128.
[4]潘丽君.法国艺术歌曲的流变及演唱把握[J].中国音乐教育,2010(03):30-33.
[5]邱曙苇.谈法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演唱[J].艺术教育,2009(0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