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实践

2023-12-29 00:00:00陈泽杰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声乐演唱对于表演者内在气质、艺术素养、音乐技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为了在声乐演唱中展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演唱者需要注重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演唱技巧。从技巧与情感两方面入手,持续探索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从语调、语速、音色等方面控制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方式。基于声乐演唱基本要求,从呼吸、共鸣、咬字等方面不断淬炼演唱技巧,为观众呈现情感饱满、技巧娴熟的声乐演唱作品。

关键词:情感表达;演唱技巧;声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声乐表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考验表演者的音乐综合素养。声乐演唱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演唱技巧,还要根据作品内容以及声乐表演现场氛围,调整情感表达方式,将自己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以充沛饱满的情感传递给听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听众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呈现出更具冲击力的声乐演唱效果。在日常训练中,声乐表演者要从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两方面不断加强实践。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各种声乐演唱发声技巧,针对呼吸、共鸣、发声等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提升演唱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辩证关系,在表达情感过程中保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积累声乐演唱经验,提高自身音乐综合素养。

一、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实践探索

(一)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1.引起听众情感共鸣

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以独特的音色以及丰富的情感,诠释着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深刻内涵,表演过程中演唱者流露的情感能够影响听众的情绪。优秀的情感表达,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引导听众沉醉于声乐作品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声乐作品是音乐家的智慧结晶,通常以乐谱的方式流传[1]。绝大多数听众审美水平以及艺术素养与声乐作品的作者存在一定差距,仅通过阅读乐谱无法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表演者将作曲家谱写的声乐作品以声乐演唱的方式展现给听众。在进行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流露出的情感会对听众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同时听众也会给予声乐表演者强烈的情感反馈,这种双向的情感传递逐渐模糊表演者与听众的界限,令声乐表演者与听众共同沉醉于音乐作品。在这种状态下,听众的情感共鸣达到更高层次,能够获得更为优越的感官体验。

2.突出展现声乐作品风格与内涵

声乐作品种类众多,不同地区以及文化圈内形成的声乐作品,其内容形式以及演唱风格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具有地域特点以及人文精神的声乐作品,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不仅要对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刻把握,还要巧妙运用情感表达技巧,向听众展示声乐作品的风格与内涵。如果演唱者忽视了情感表达,没有在演唱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声乐作品的展现就会存在缺憾,听众只能欣赏声乐作品的调式以及旋律,无法了解声乐作品的精神内核。在演唱声乐作品时,表演者需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第一,表演者要深度把握作曲家创作声乐作品时,对声乐作品赋予的原始性情感。在演绎过程中,通过灵活的情感表达方式,将声乐作品原始情感展现给听众,确保声乐作品的内容以及原始情感不被篡改。第二,在确保第一项原则不被打破的基础上,演唱者需要对声乐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做出一定的创新,基于声乐演唱基本审美原则以及演唱者自身的认知,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进行更为丰富的刻画,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感染力。

(二)声乐作品情感表达方式分析

1.节奏与速度

声乐表演中,演唱速度与情感表达相互影响,演唱者不仅要按照作曲家标示的演唱速度展示声乐作品,还要根据自己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对其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对演唱速度的灵活把握,对声乐作品的情感内容进行细腻刻画[2]。演唱者需要对整部声乐作品的演奏速度进行宏观把控,而调整演唱速度的关键就在于对声乐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声乐作品情感的合理延展。只依靠作品加标注的演唱速度进行表演,无法全面阐述声乐作品的内涵,演唱内容也不够饱满,因此演唱者要融入个人理解,对演唱速度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演唱速度与作品的情感主旨相契合。通常情况下,一部情感积极向上,以“欢乐”为主题的声乐作品,演唱者可以适当加快演唱节奏,通过节奏变化展现出声乐作品乐观、欢快的情感氛围,而主题为“悲伤”的作品则与之相反。但这种规律并不具备绝对性,一些情感下行的声乐作品中,为了表达激烈的情感变化,也会加快演唱节奏。

例如《孟姜女》中,其前半部分以传统戏曲中的“摇板”为主,演唱节奏较为舒缓,而过渡到中后期之后,加入大量三十二分音符以及全十六音符,演奏节奏陡然加快,与前半部分形成了强烈的节奏对比。这种节奏变化与《孟姜女》故事的发展形成巧妙呼应,展现出作品主人公“孟姜女”思念丈夫,急切地想要见到丈夫的情感,将这部声乐作品带入高潮。

2.语音与乐句

从类型上看,声乐演唱是一种通过声音来表现艺术美的形式。演唱者通过独特的嗓音以及对于语音的把控,向听众传递细腻的情感。一部声乐作品由若干个乐句组成,长短乐句的巧妙安排,对于声乐作品的情绪表现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演唱者在表现声乐作品过程中忽视了乐句以及语言的调整,会让声乐作品出现十分突兀的断句,影响声乐作品的连贯性,严重情况下还会扰乱演唱者的演奏节奏,使得情感表达出现混乱。实际演唱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正确区分声乐作品语音的轻重以及语调的细微变化,熟练掌握升降调、降升调、平调、升调、降调这五种语调的情感特点,在练习过程中对每一个唱段进行标记,通过这种方式对声乐作品语句进行划分,确保唱段之间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在细节处进行断句或者变化语调,提升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力[3]。

例如,在《长相知》中,演唱者为了表达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与歌颂,在“我欲与君长相知”一句的处理上,演唱者需要联系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一句“上邪”情绪饱满激昂,通过起誓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爱意,因此在处理“我欲与君长相知”时,语调要更为平缓,通过“激昂—舒缓”的变化一方面展现声乐作品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另一方面表现其对于爱人的含蓄爱意。

(三)情感表达实践积累

1.情感来源于生活

演唱者所具备的情感,不仅来源于其内心世界,也源自演唱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社会、世界的认知。演唱者在从事社会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情感认知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情感积累的演唱者才能熟练驾驭声乐作品,将声乐作品中丰沛的情感以演唱的方式传递给听众,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声乐作品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因此,演唱者在进行情感表达时,需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要立足于实际,将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与真实生活深度绑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抒发演唱者的真情实感,令声乐作品的情感能够顺利传递至听众内心,形成情感的双向反馈。

2.情感表达受演唱技巧影响

除了生活实践外,演唱技巧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欠佳,就无法有效驾驭声乐作品,在展现声乐作品情感时显得十分吃力。演唱者想要正确表达声乐作品情感,需要以扎实的演唱技巧作为基础,以稳定的气息、清晰的咬字游刃有余地展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实际进行声乐演唱时,演唱者需要注意气息、口腔形态以及情感与技巧平衡问题。第一,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气息,以充足的气息作为支撑,还原声乐作品中的各种转音、跳音、滑音,从演唱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气息稳定。充足的气息能够让演唱者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情感表达。第二,口腔状态。良好的口腔状态能够确保气息通畅,在进行声乐演唱时正确调用体内的气息,减轻喉咙以及声带的压力,保障声乐演唱的连贯性。第三,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平衡。优秀的演唱技巧是提升声乐作品情感表达效果的重要基础,但是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需要寻求平衡,过度注重演唱技巧,会让演唱者执着于“炫技”而忽视对于声乐作品内在情ca4c57b748b8b8cb31dd62086bc18b20937c32f9ba2be715e30bbac992091764感的细腻表现,使得整部声乐作品的演绎在情感方面显得过于苍白,无法满足听众的精神需求。因此。演唱者要正确认识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以情感表达作为主要任务,将演唱技巧作为一种辅助完成主要任务的技术手段,借助精湛的演唱技巧表达极具感染力的情感[4]。

二、声乐演唱中演唱技巧实践探索

(一)咬字与腔调训练

声乐演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咬字与腔调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训练方法。例如,传统声乐训练中就有“四呼”“五音”以及“十三辙”等说法。在练习演唱技巧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咬字与腔调训练。

1.字头要完整清晰

声乐演唱技巧中,咬字清晰是对演唱者的基本要求,只有确保“字头”完整清晰,才能够让观众听见完整的唱词,感受唱词独特的韵味以及语言魅力。在演唱中,字头的节奏把控十分重要,不能将字头拖得过长,要干脆利落地“咬”住字头,使得演唱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练习时,要以“五音”练习作为基础,注重喉、舌、唇、齿、牙的位置关系以及配合方式。可以借助戏曲行业中的“喷口”练习,锻炼演唱者口腔气息的爆发力,让咬字变得更加清晰有力,特别是当声乐作品要展现强烈的情感冲突时,可以采用“喷口”技巧,将字头从演唱者口中“喷”出,加强语音的冲击力。此外,在日常训练中还可以进行绕口令练习,锻炼口腔的灵活度,特别是对于发声相似的字词,可以做到精准识别。

2.字腹的延长

基于正确的“咬字”基础所进行的字腹延长表达,是得到圆润声腔的重要前提,声乐演唱与口语沟通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根据乐谱以及节拍对字腹进行适当的延长,表现出声乐作品婉转曲折的曲调,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在日常练习中,演唱者可以基于“四呼”练习字腹延长技巧,依据发音时口腔形状的特点将字腹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根据每一种“呼型”不同的发声特点进行专项练习。在声乐演唱众多技巧中,字腹延长技巧难度较高,演唱者不仅要准确找到“咬字”“吐字”的正确位置,也要对气息位置进行精准控制,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元音的训练,在专项训练过程中甚至可以省略语音中的声母,单独练习字腹延长,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字腹的演唱柔润清亮。

3.收清字尾

在声乐演唱中,字尾的处理也被称为“归韵”,传统声乐演唱中针对“归韵”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被称为“十三辙”,根据韵母是否存在韵尾收尾进行归类,如姑苏辙、发花辙属于无韵尾;灰堆辙、遥条辙属于有韵尾。在练习过程中,演唱者要正确区分有韵尾与无韵尾在声乐演唱中的演唱差异,针对不同的韵尾采用针对性的演唱方式。例如,遇到没有韵头以及韵尾的复韵母,演唱者要精准找到唱段的韵腹,并利用字腹延长技巧展现韵腹独特的音色,最后自然归韵,完成收尾[5]。

(二)发声训练

1.呼吸训练

呼吸是进行声乐表演的基础,同时也是练习发声技巧的重要环节。声乐表演中的呼吸控制,需要漫长的练习与实践积累。目前,常见的呼吸方式分为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腹式呼吸,这三种呼吸方式中,胸腹式呼吸在声乐表演中较为常见,因此演唱者在训练时要着重进行胸腹式呼吸练习。吸气过程中,演唱者要控制自己的气息慢慢沉降,寻找一种气息“下坠”的感觉,在胸腹部产生一种“气压”,并将“气压”固定在小腹附近,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使得演唱者在吸气时形成习惯,将气息稳定在正确的位置。呼气时,要注意气息的稳定,呼气全程保持缓慢匀速,体验横膈膜参与呼吸的感觉。在拥有一定呼吸训练基础之后尝试“慢吸快呼”“快吸慢呼”等难度更高的呼吸方法,提升演唱者呼吸控制水平。

2.喉咙开合训练

喉咙开合训练也是声乐演唱技巧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喉咙开合方式,一方面能够让气息流畅进出,让语音以及旋律的表现能够以充足的气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确保喉咙以及声带处于放松状态,避免声带撕裂以及喉咙充血等问题。第一,要根据演唱者的气息量决定喉咙下拉的具体位置,如果喉咙位置过高,会受到气息的猛烈冲击,影响音色的同时也会对喉咙产生损伤。第二,演唱者口腔中换字、咬字等动作都要保持在口腔中,禁止使用喉咙将声音“挤出来”,保障语音语调婉转圆润。

三、结束语

声乐表演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需要在练习时对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技巧给予高度关注,明确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声乐作品情感表达方式,并持续进行咬字与腔调训练,通过上述方式在提升演奏技巧的同时,增强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力,为听众奉上精彩的声乐演奏。

参考文献:

[1]周闵.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形成策略[J].四川戏剧,2020(12):187-189.

[2]祝洁琼.试析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J].四川戏剧,2018(09):160-162.

[3]周沫.论茶山小调中声乐演唱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J].福建茶叶,2017,39(12):282-283.

[4]张贺香.论声乐演唱的声情并茂[J].艺术百家,2015,31(S1):253-255.

[5]马玲.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其表达手法探究[J].四川戏剧,2015(0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