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钢琴作品的演变对钢琴技法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主要钢琴大师作品风格的演变会对特定时期的整个钢琴作品风格和内容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钢琴演奏技法。在不同的钢琴发展和创作时期,钢琴音乐大师起着重要的代表和引领作用。因此,本文在针对钢琴作品的演变对钢琴技法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时,结合了钢琴作品在各时期的风格和特征的演变,及其对钢琴技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和钢琴技法变化的具体表现做出了探讨。本文先对不同文化艺术特征时期钢琴作品的特征以及钢琴作品的演变展开探讨,主要对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印象主义时期展开了探讨。而后在此基础上对钢琴技法的具体变化分别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对钢琴技法影响领域的研究理论内容。
关键词:钢琴作品;演变;钢琴技法;影响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钢琴技法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是因为钢琴作品的积累以及不同钢琴家在演奏钢琴作品中融入的个人特征和思想情感。这些都使得钢琴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得以丰富,钢琴作品风格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进行演变,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艺术。而在不同时期,钢琴的演奏技术和特点也各不相同。因为钢琴技法已经深度融入钢琴音乐艺术当中,钢琴作品作为钢琴艺术的承载物,其演变历程也彰显着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在钢琴艺术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钢琴技法也突破了传统钢琴演奏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钢琴技法也成为钢琴音乐a57f20a3971ccfd49159fabdd33a6dd955477af45952ddc754449bcf92112c4b艺术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定位标志,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积累了更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促进着钢琴艺术的长远发展。
一、钢琴作品在各时期的风格和特征的演变
(一)巴洛克时期——明快和大波动性
巴洛克时期,从十六世纪后期开始到十八世纪达到鼎盛,十七世纪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要时期。在巴洛克时期,键盘乐器的形态为古钢琴,现代意义和形制上的钢琴呈现雏形。在古钢琴的演奏表现形式下,巴洛克时期由于还缺乏完整快速传播的工具和纸质传播的乐谱,大多音乐作品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于民间广泛地传播延续。因此,巴洛克时期保留下来的古钢琴作品极少,并且部分作品存在着信息的缺失和遗漏等情况。但是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作品风格却非常有特色[1]。巴洛克时期,西方宗教文化盛行,因此古钢琴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大多也与宫廷、宗教相关;而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来看,则表现为质朴、简单的感情;从节奏和旋律来看,则具有较大的反差,音符跨度大、旋律明快、波动性很大,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
(二)古典主义时期——人文情感特征
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即1750年到1820年这一段时期,可以分为前古典主义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古典主义时期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一个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孕育出了最杰出的三位古典主义钢琴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钢琴大师的钢琴作品风格基本上可以代表古典主义时期的主流钢琴作品风格。总的来看,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仍然继承保留了巴洛克时期清新、明快的感觉,并且这个时期钢琴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古典主义钢琴家更加强调人文情感特征在作品中的融入与彰显,强调钢琴作品中个人感悟的阐述。从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来看,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明显更加严谨,较少地运用复调。莫扎特的奏鸣曲具有较为严谨的创作技法,整体曲调活泼明快,充满生机,其演奏技巧需要下键快、指尖轻、手腕放松,这样才能够保证其钢琴作品风格的顺畅表达。
(三)浪漫主义时期——情感收放自如
浪漫主义时期主要是指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时期,钢琴作品发生了较为本质的变化。钢琴家打破了原有的固定创作思维,钢琴作品中的情感收放更加自如,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了更多自身的感情色彩,在音调和音色上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典型的代表,肖邦的钢琴作品具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浪漫中的“野性”“肆意”“幻想”“杜撰”以及“不可思议”等特征都被较为强烈地表现在了钢琴作品中[2]。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更加侧重于钢琴演奏者自身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曲式结构的束缚。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如作品音调转化较为频繁,节奏更加自由。例如,肖邦的钢琴作品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肖邦习惯于通过频繁的节奏变化、和声色彩的变换等来体现强烈的个人特征,并且通过节奏、节拍的灵活应用使得钢琴作品的情感张力收放更加自如。此外,肖邦还比较注重钢琴踏板的应用,习惯用踏板来调节声音,延长声音,从而有效增加钢琴作品的表现力。
(四)印象主义时期——立体感和层次感
印象主义时期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段时期,钢琴作品的风格进入大变革时期。印象主义时期,钢琴创作者更加追求自身精神世界的享受和内心情感。在钢琴作品的表现手法上没有进行过多修饰,而是强调钢琴作品音乐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在印象主义时期,钢琴作品对按键的力度要求较弱,强调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主张模糊、亦真亦幻的风格和感觉。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创造性更强,作曲家对音乐素材展开全面改革,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中强调的朦胧感更加立体地展现出来。
二、钢琴技巧在钢琴作品演变中的变化
(一)钢琴触键方法的变化
1.慢速触键
随着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钢琴的触键方式也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从钢琴慢速触键技巧和方式来看,在钢琴慢速触键弹奏中,需要指尖不离开琴键,并继续把力量向琴键下方传送,以此来表现一种连绵深远、悠远绵长的演奏效果。而不同的钢琴作品风格所采用的慢速触键的具体弹奏方式和技巧是不同的[3]。以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为例,肖邦习惯于采用慢速触键的方式来弹奏情感较为丰富的作品,如在他的《夜曲》演奏中,需要稍稍伸直手指,增多手指的触键面,使其慢速落到键底,以表达一种婉转悠扬的韵味。此外,还有贴键式慢速触键,这种弹奏技巧的触键速度更慢,力度更弱,控制力要求更高,适合于弹奏一些风格柔和的钢琴作品。比如,在弹奏和弦和八度时,就需要控制弹奏力度和手指与按键的距离,收紧手指关节,贴近钢琴键,缓慢地弹奏出声。
2.快速触键
快速触键的钢琴作品弹奏方式大多适合于节奏明快、气势宏伟、音色高亢明亮且强弱对比明显的风格。在古典主义时期,多采用低指快速触键的技法,如在演奏莫扎特较为华丽、节奏轻快、声音明亮和颗粒性明显的钢琴作品时,可以用低指垂直快速触键的方式来表达出独特的作品情感,展现独特的音效。而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过渡期,则多习惯采用高指垂直快速击键的技法,主要是受该时期里程碑式人物贝多芬的影响。在其钢琴作品中多用高指垂直快速击键的弹奏技法。比如,在《黎明》这首钢琴作品中,为了体现出自然的宏伟,通过音色强烈的强弱对比来体现贝多芬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主要采用高指垂直快速击键的弹奏技法,通过缩小手指触键的面积,增加触键压强和手指力度来突出钢琴音色,增强声音的穿透力。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印象主义时期,为了表现出音乐的奇妙变化和灵活变动,通常采用贴键垂直快速击键的弹奏技法,以表现音乐朦胧、飘逸的情境特色。
(二)钢琴踏板技巧的变化
1.弱音踏板
弱音踏板指钢琴的左踏板,其主要功能是变化音色。在演奏者踩下弱音踏板后,整个钢琴键盘会向左移动,在弹奏时特定位置的琴槌则不再能够完整地敲击琴弦,从而导致钢琴演奏音色发生变化。但是弱音踏板在大多数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普遍应用较少,在印象主义时期相对应用更多,主要是通过改变音色来表达出一种朦胧、柔和的音乐美感。
2.保持音踏板
钢琴中的保持音踏板指其中踏板,主要功能是延长音的时值,在弹奏到需要保持一定时值的音时通过踩踏保持音踏板来有效地延长音的时值,并且同时保证其他音的弹奏不受延长音影响,从而丰富钢琴作品弹奏的音乐层次和结构,使得钢琴乐曲的和声效果更加显著。运用保持音踏板能够有效增强钢琴作品音乐的厚重感和表现力,通过延长音的时值来表达缠绵或是宏伟绵尽的感觉,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4]。在弹奏时需要先放开制音踏板并且迅速踩保持音踏板,不能同时双脚踩踏保持音踏板和制音踏板。
3.制音踏板
制音踏板指钢琴的右踏板,主要是右脚操作,主要功能是延长声音产生混响的效果,通过踩下制音踏板来延长制音器和琴弦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琴弦发生共振,产生混响效果。在古典主义时期,以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钢琴家习惯于使用节奏踏板的弹奏技法,在钢琴作品的弹奏过程中,跟随和声节拍的变化同时踩下和收起右脚,以干净利落的踩踏技巧来表现轻快的声音效果和乐曲特色。另外,还有切分踏板的弹奏技法,通过手脚协调和切分踏板来表达音乐层次。在切分踏板的应用过程中要求钢琴弹奏者手指和右脚的灵活配合,在手指按下琴键的同时,右脚需要完全踩下制音踏板并且完全放开后再踩下一个音,以保证换音干净和音乐的流畅性。最后还有一种半踩踏板的弹奏技法,即踩制音踏板时只踩一部分,换踩的时候也只踩一部分起一部分,保持一些声音的延续,以此来表现一种虚无缥缈的印象主义色彩。而具体的踩踏力度以及深浅还需要视具体的钢琴作品风格而定。
4.颤动踏板
颤动踏板通过在钢琴作品的标记处频繁换踩踏板来润色相应的乐句。在运用踏板时最重要的是控制好频率而非踩踏的力度,因此不需要完全踩放踏板,换踩时控制在四分之一左右较为合适,通过脚尖的轻微力量来灵活地控制踩踏力度和频率。
(三)钢琴演奏过程中力量支点的变化
1.腕关节
在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通过不同部位发力来合理控制钢琴弹奏的力度。通过以手腕为力量支点来展开钢琴作品弹奏,能够带来一种清脆明亮的声音效果。在以手腕为力量支点时需要使手指关节微曲,使得手型保持在半握拳的状态,在这种手形状态下通过手腕发力来快速触键弹奏,一般适合应用于节奏对比强烈、音色尖锐刺耳、情感厚重浓烈的钢琴作品中,如贝多芬的《C大调奏鸣曲》。
2.肘关节
应用肘关节发力进行钢琴作品弹奏时,需要用肘关节的力量来带动整个手臂和手指,常应用于断奏中。以肘关节为发力点弹奏能够有效地增强音量对比和音色的变化,烘托钢琴作品的高潮气氛,以强烈明显的音色变化和音量对比来营造音乐作品中的“戏剧性变化”,有效地突出音乐情感变化和对比冲突,增强钢琴演奏的情感渲染力[5]。
3.第三关节
以手指的第三关节作为主要的发力点来弹奏钢琴作品时,需要手指其他关节以及手腕、手臂保持不动,主要以手指第三关节作为变动点来弹奏钢琴作品,通过小幅度快速击键来弹奏钢琴作品,通常适用于节奏轻快、整个乐曲协调性较高的钢琴作品中,常见于巴洛克主义时期弹奏干净清脆的乐曲。
三、结束语
在不同的文化时期,钢琴作为音乐艺术会随着特定时期整体的文化艺术风格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文化时期内钢琴作品的风格以及内容在大趋势和整体上呈现出一致变化。而钢琴作品的演变又影响着钢琴技法。因为钢琴技法是在钢琴演奏中形成的,钢琴演奏的习惯和形式又决定了钢琴作品的具体风格和内容。因此,钢琴作品风格和内容的变化会从多个方面来影响钢琴技法,包括钢琴触键方法的变化,钢琴踏板踩踏技巧的变化以及钢琴演奏过程中力量支点的变化,不同文化艺术时期,由于受到不同风格和思想的影响,钢琴作品也会随之演变,钢琴作品风格和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在此影响下,钢琴技法会呈现对应的变化。在钢琴作品的演变中,钢琴技法实际上变得越发成熟,钢琴作品演奏的技巧和方法趋于系统化,使得钢琴音乐艺术得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钢琴技法的完善和成熟为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又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更多优秀钢琴作品的形成和积累。
参考文献:
[1]惠红婷.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对钢琴技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8(23):119+121.
[2]邹鸿运.论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对钢琴技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07):71-72.
[3]梁爽.钢琴作品风格对钢琴演奏技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20(08):46-47.
[4]任健.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对钢琴技法的影响研究[J].艺术评鉴,2022(04):32-35.
[5]张浩.钢琴作品风格对钢琴演奏技法的影响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