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音提琴的音色效果及在乐队演奏中的价值和应用

2023-12-29 00:00:00张斌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低音提琴又名倍大提琴,属于弓弦乐器之一,在整个提琴家族中,它的体积最大、发音最低。低音提琴音域宽广,在不同音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作为乐队音响的支柱和基本节奏的基础,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解析了音色的概念及内涵,其次分析了低音提琴的音色特点,再次论述了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重要价值,最后就具体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深入认识低音提琴并掌握其音色特点,学会灵活应用。

关键词:低音提琴;音色效果;乐队演奏;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音乐是一种视听艺术,其中声音是最关键的部分,音乐作品通过借助于独特的声音语言来刻画形象、抒情达意。因此,音乐美的多数意义是声音美,无论哪种音乐形式都需要以特定的声音语言来反映,而音色直接决定了音乐的质量。匈牙利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曾说:“音色是音乐家的调色板,他的双手一定要能完全掌控这些音色,随时听从我们内心对美的呼唤”。音色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演奏者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即便是同一首乐曲,使用同样的乐器,但不同人可以演奏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低音提琴的体型较大,声音低沉且浑厚,常被用于乐队的低音伴奏中。然而这并不代表低音提琴只能做配角,相反它的音色富有变化性和感染力,兼具大小提琴等弦乐器的共同特点,所以同样具备独奏的功能,只不过很少单独使用。笔者就此对低音提琴的音色特点及在乐队演奏中的价值和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备相关参考。

一、音色的概念及内涵

音色(Timbre)是一种声音表现,也被称为音质,即声音的纯度、张力、表现力等质量,音色和音高、节奏合称为音乐艺术的三大要素。音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融入了视觉艺术的相关要素,既具有感官上的较高辨识度和体验感,又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不同享受。关于音色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不同国家音乐界有着不同的解释。英国乐理上认为,音色是由不同强度的泛音产生的音质改变,形成的一种特殊声音质感,主要表现为音乐的明亮与阴暗。美国音乐界将音色定义为一种听觉效果,可以判断和区分两个相同音高和响度的稳态音。在我国,音乐家普遍认为音色指的是不同声音在波形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声音的波形与不同物体的振动有关,而不同的发声体因其材料、结构方面的差异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音色表现。比如钢琴、小提琴等弦乐器与人的嗓音就有着很大区别,鉴于此,我们可以把音色简单理解为声音的特征。

二、低音提琴的音色特点

低音提琴型大而音沉,其他管弦乐器相比在声音表现上有着不同韵味,其主要的音色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域较为宽广

低音提琴顾名思义是以低音为主的演奏乐器,它包括低中高三个音区,各音区的音色在“低”这个基础上,也有其他具体区分。低音区的音色沉重、浑厚,往往会给人一种沉寂感,多用于烘托哀伤、凝重的音乐气氛。中音区的音色在音调上有所提高,其声音听起来多了一种圆润和饱满的感觉,感情色彩上也多了一种轻快和喜悦。低音提琴的高音区不同于其他管弦乐器,其高音并不尖锐,更多的是明快、细致和婉转,在整个乐队伴奏中不会显得突兀,有很好的协调性。现代音乐演奏中使用较多的一般为四度定弦低音提琴,包括由低到高的E、A、D、G四个音区等级[1]。在演奏中,可以根据音乐表现需要灵活调整琴弦音高,比如若要得到更加明亮和富有感染性的音色可以将低音提琴的琴弦调为大二度,如此一来可以得到更好的音乐艺术表现效果,对引发听众情感共鸣也有很好作用。

(二)音色富有变化性

低音提琴的音色虽然整体上以低音为主,但并不死板和沉闷。其音色和艺术表现效果除了在不同音区有不同特点外,从其内涵层面来看,其音色还有很丰富的变化性。如低音既可以表现悲伤、哀愁的情感,也可以塑造出沉稳、朴实的音乐形象。中音有一种柔美、充实的独特乐感,可以让音乐变得更加动听,也可以表达出演奏者的喜悦和积极的艺术情感。高音方面在表现出细腻婉转的同时,也可以烘托出恢宏大气、豪迈慷慨的氛围,既可以塑造清新、明丽的音乐形象,也可以塑造粗犷、内敛的音乐形象,可以更好地展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丰富内心。

(三)琴弦声音色彩独特

低音提琴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的最低音声部,其雄厚、丰富的低音是多声部音乐的最佳表达方式。其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并且能奏出极美妙的泛音,拨弦奏法可发出隆隆声,用于描述雷声或波涛声往往恰到好处;慢奏时效果最佳,不宜快奏;高音部分音质纤弱动人。低音提琴的E弦音色深沉,演奏上带有嘶哑感;A弦的音色较为灰暗;D弦比较柔美,音质也较为浓厚;G弦音色则明亮且细腻,有更强的艺术张力。

三、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重要价值

(一)低音提琴是乐队演奏的基础保障

在整个管弦乐队中,低音提琴作为一个最低声部,相比记谱而言其音区整整低了一个8度,在管弦乐队演奏中低音提琴的低声部占据主导地位,有助于扩展音域,提高表现力,可以让观众很直观地感受到低音的艺术效果。同时低音提琴的音色深沉、柔和且具有弹性,这些都是其他弦乐器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且低音提琴的音色还具有调节和中和乐队中不同乐器音高、音质的作用,可以实现乐曲演奏艺术效果的整体和谐。所以它在整个乐队演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乐队演奏中,低音提琴更是可以起到支撑整个管弦乐队的重要作用。

(二)低音提琴可提高作品的旋律对比

声音的变化性是音乐作品内涵和演奏者情感的直观体现,声音的层次性和变化性越高其音乐艺术的表现力越丰富。在管弦乐队演奏中低音提琴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通过层次分明富有跳跃性的低音衬托,可以让整部乐曲的音色效果更清晰、明亮,可以更好地突出音乐作品的主题。尤其是在大提琴无法表现出更低的低音效果时,低音提琴的独特价值体现得更加明显。若在整部作品演奏中除了主旋律外,没有其他对应的衬托,那么演奏出来的效果就会显得枯燥和沉闷,也难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影响到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借助低音提琴的音色特点可以将整个乐队中丰富的声色和优美的和声更好地凸显出来,能够让听众明显感受到高低音、过渡音等声音上的变化性,使得整个演奏更加丰富和立体,便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低音提琴可以增强乐队演奏艺术效果

低音提琴的低音是乐队演奏中的表情艺术。与小提琴不同,它比较擅长泛音,可以发出轻快的高音,相比其他管弦类乐器其表现力也更强。在现代管弦乐演奏中,以泛音表现出来的音乐表情有一种深沉而神秘的色彩,也成为很多乐队指挥家、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惯用表现手法。在乐队演奏中,低音提琴所产生的弱音也具有重要的艺术性。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命运》第三乐章中,低音提琴在第二乐章磅礴气势延续的基础上,改变了强音演奏方式,结合乐曲的情感色彩并同其他弦乐的弱音演奏相互配合,能够演绎出一种激荡人心的壮丽场景,让听众沉浸在一种梦幻的音乐体验中。情感方面从第二章的激情、雄壮逐步转向舒缓、平静。当乐章又回到了高潮部分,低音提琴由低音变为中音,管弦乐队又一次进入高亢阶段,使整个乐曲演奏的感染力、渗透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四、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具体应用

尽管低音提琴的音色具有多样性,但它仍只是一种音乐情感表达手段,不能独立于音乐作品本身而存在,若抛开具体的音乐作品来研究音色变化那就没有了实际意义。所以需要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和乐队演奏才能真正感受到低音提琴的音色魅力。

(一)在凸显音乐作品低音效果中的应用

尽管许多乐器都能表现出低音的效果,然而效果上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大提琴也具有低音演奏的能力,但是当遇到过低且含蓄的乐句或乐段时,大提琴就无法再有效地表达出来了。在整个乐队的演出中,只有低音提琴能以一个独立的声部来演绎,这对于其他器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表现一些低音较多的乐段时,就必须使用低音提琴,一方面它能更丰富、更生动地表达出作曲者或演奏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在管弦乐作品中,通过低音提琴的低音演绎,可以更丰富、更清晰地展现整个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低音提琴演奏中,拨弦和揉弦是惯有奏法,与其他管弦乐器相比,这种奏法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更加立体。低音域结构的优点是音程较长、弦域较宽,弦音在拨弦后可保持很长时间,这样声音在形体上就显得更为饱满,可以把作品的主旋律衬托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其最大特色。以刘铁山的《瑶族舞曲》为例,该乐曲反映了粤北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情景,演奏中以长鼓伴奏为基础,同时配合木管乐、大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等,演奏共分三遍,虽然每遍中的主题基本一致,但由于各遍中织体、配乐手法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整个演奏不仅不会显得呆板、单调反而趋于统一、和谐。虽然整个作品的主题为热闹、欢喜,场面也比较宏大,但高潮和热闹之下的含蓄、平和也非常可贵。比如,在第一遍演奏中,采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木管乐器以长音演奏和声部分,而低音部分的演奏则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相配合,其声音自然流畅、优美抒情,将瑶族青年男女初次见面时的含情脉脉、含蓄内敛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在适应不同演奏姿势中的应用

低音提琴的音色效果会受到演奏者的较大影响,由于不同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和习惯都不一样,尤其是其在乐队演奏中为达到更好的音质效果,往往会灵活采用多种弹奏姿势。弹奏方法的选择也与乐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需求有关,演奏者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演奏技法,这样就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听体验,可以实现在原有演奏模式上的进一步创新。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过程中,通常采用两种姿势,一种是立式的持琴演奏,另一种是坐式的持琴演奏[2]。前者演奏中,演奏者必须保持身体直立,两脚之间的距离要稍微大于两肩宽。琴身应紧靠演奏者的左腹股沟,琴头斜依身体,右手持弓,左手自然放在琴的左上侧板部位。坐式持琴的时候,要求所坐的椅子应高于普通椅子,坐姿上,演奏者左脚置于椅子踏脚处,低音提琴的右上侧的背板和侧板则需要置放在左腿胯沟处,而右腿自然伸放,演奏时仍以右手拿弓,左手掌琴。此外,在弹奏过程中,左手按弦的方式和右手持弓的技巧也会对低音提琴的音色造成一定影响,要想在演奏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练习。在乐队演奏中若要表现出更完美的音色,使弹奏的音色更加吸引人,不仅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也需要掌握演奏技巧,可以通过空弦演奏练习的方法来不断熟悉右手持弓姿势并达到放松身心、增强体验感。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空弦时,左手要以自然姿态轻抚琴头,同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右手持弓上。实际演奏时需要注意弓根、弓中、弓尖的不同位置,要根据不同音乐、不同乐队配合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于音乐表现,且缓解演奏者的疲劳。

(三)在营造不同艺术氛围中的应用

管弦乐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它总能营造出一种逼真的氛围感,让人可以通过声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音调较低的低音提琴而言,在乐队演奏中它非常善于烘托各种低沉、哀伤、柔情、婉约的音乐画面,演奏者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赋予演奏技法,以具有变化性的音乐语言将观众从一个场景引向另一个场景,实现情感升华[3]。比如Gary Karr为低音提琴重奏而改编的《卡门幻想曲》在其他管弦乐的配合下,营造出茫茫草原上象群奔跑的雄浑壮阔景象。又如瓦尔第创作的《双大提琴协奏曲》低音提琴演奏版本,充分发挥低音提琴的低音优势,其浑厚沉郁之声犹如来自深谷的低吼,在大、小提琴的配合下,其跳动的节奏、丰富的色彩让人迷失在沐浴阳光般的旋律中,身心俱悦。

还有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在双小提琴和长笛版上改编的《g小调奏鸣曲》除了对音符进行调整外,还将节奏强弱和演奏速度进行了调节,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从行板变为庄板,又在快板基础上增减,低音提琴始终贯穿整个演奏过程,并且实现平稳过渡和紧密衔接,整部作品演奏给人一种时而沉稳、低沉,时而大气、豪壮的乐感。

五、结束语

对于管弦乐而言,低音提琴的出现为推动其纵深性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即便称不上独一无二,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它的出现对整个乐队音乐的变革和创新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效果。借助低音提琴的独特性,在乐队演奏中,可以极大地扩大乐队的音域,对提升整个演奏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瑶.低音提琴的演奏及其效果提升的路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125-127.

[2]杨静茹.低音提琴乐器的特性及其演奏困[J].音乐地,2015(09):42-44.

[3]王伟.浅谈低音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的基本作用和艺术效果[J].明日风尚,2020(1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