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格下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技法呈现

2023-12-29 00:00:00郭静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融入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本文论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民族风格下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并探索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意义与思考,以期明确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方向,迎合本土受众对钢琴曲的要求,创作出符合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风格;作曲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钢琴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国内音乐家对西方传统音乐的研究,实现了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众多音乐家利用不同的作曲技法,构建出多元化、民族化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氛围,创作出极具特色和感染力的钢琴作品。通过分析民族风格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技法呈现,将西方作曲技法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方向,有助于彰显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使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更具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和创作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

20世纪初期,西学开始在中国传授,新式学堂开设了全新的乐歌课[1],学堂乐歌的社会影响力较大,钢琴也正式成为乐歌课的伴奏乐器,被公众所认知和接受。萧友梅、赵元任等是最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著名作曲家,摆脱了中国传统横向发展的线性音乐体系的约束,创新性地应用西方作曲技法,从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调式以及旋律等方面入手,凸显中国钢琴艺术的魅力。1915年,由赵元任作曲家创作的《和平进行曲》是我国首部出版的钢琴音乐作品;此后,萧友梅也创作出很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包括《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这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都在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引入和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内容,做到了洋为中用,彰显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风格,掀开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篇章[2]。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在1930年期间,Alexander Tcherepnin作曲家在中国举办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竞赛,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极具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和简洁的创作技法都彰显出民族性[3];在1960年期间进入繁荣发展阶段,钢琴音乐作品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创作技法愈发多样化和熟练化,且作品的民族风格也更加鲜明[4]。储望华、陈培勋、汪立三以及杜鸣心等是该时期非常优秀的钢琴作曲家;而到了六十年代后期,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虽然生存环境比较艰难,然而同样形成了很多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很多钢琴音乐作品均改编自民族器乐曲、京剧样板戏等,其中就包括《夕阳箫鼓》(黎英海)、《百鸟朝凤》(王建中)和《红灯记》等;从1979年发展至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同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密切,为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钢琴作曲家在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创作技法,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探究全新的创作方式,以此来呈现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5],包括《皮黄》(张朝)、《天问》(汪立三)等。此外,我国多元化的民族特色也为中国钢琴音乐家进行作品创作提供了创作空间,构建出了个性化和民族化的创作技法。

二、民族风格下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

中国钢琴作曲家在实际探索过程中,不断融入传统民族元素,创作出民族风格鲜明的钢琴音乐作品,总结出一套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主要在旋律、节奏、复调手法以及和声等多个方面,彰显出民族风格。

(一)旋律的民族化

旋律作为钢琴音乐的关键要素,只有保证乐曲旋律的优美,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以《牧童短笛》为例,该钢琴曲就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创作旋律,使钢琴曲的整个旋律非常流畅化和简练化,同时还参考和借鉴了传统民间器乐曲的“句句双”重复曲调方式,在钢琴曲中重复乐句[6]。部分中国钢琴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秉承虚实结合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器乐曲和民歌作为旋律基础,进行变奏处理,使民族音乐文化同钢琴音乐特征有效融合,如乐曲《兰花花》,汪立三就是结合《兰花花》这一代表性的陕北民歌旋律,进行钢琴曲的改编,将主人公英勇无畏、敢于抗争封建思想、漂亮聪慧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来。还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汪立三作曲家也是通过民歌改编的方式,在钢琴旋律中对民歌唱腔进行呈现。此外,在《百鸟朝凤》这一钢琴曲中,王建中作曲家就根据同名民间鼓吹乐合奏曲,通过深入分析唢呐旋律特点,借助小二度的倚音来进行钢琴曲创作,模仿唢呐乐器的音色,用钢琴来灵活展现鸟鸣声。基于整体角度来看,中国钢琴作曲家在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改编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这在一方面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也借助钢琴艺术,加深了人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认知。

(二)节奏的民族化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音乐的节奏型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因为节奏上的差异,才使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和魅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在节奏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传统民间音乐大多运用到锣鼓等打击乐器,借此来表达感情[7]。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在彰显民族风格时,充分运用了民族音乐特色,以《春舞》钢琴曲为例,孙以强在创作过程中,将新疆音乐的切分节奏融入其中,左手伴奏运用了手鼓舞,将新疆舞曲的独特风格充分表达了出来。《长短的组合》作品的节奏类型较多,其中就包括器乐长短、舞蹈长短等,融合了钢琴音乐、民间音乐典型节奏,使钢琴曲的朝鲜民族风格更加突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个特色就是锣鼓节奏,彰显出民族音乐的特点及独特风格。部分钢琴作曲家在创作时也会融入锣鼓节奏、戏曲节奏,使钢琴音乐作品节奏民族化。其中,《晚会》的作曲家贺绿汀为了更好地对晚会景象进行呈现,通过弱起切分节奏的技法,使钢琴曲表达效果更好。在钢琴曲《花鼓》的创作中,翟维在开始部分运用钢琴对锣鼓点节奏进行了模仿,打造出欢愉、热烈的氛围;以京剧音乐为基础的《皮黄》,有效利用戏曲音乐的皮黄腔,同钢琴乐器进行整合,借助不同节奏对民间乐队的打击乐器进行模仿,从而打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节奏。就《皮黄》乐曲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针对板鼓的鼓点通过同音反复节奏来呈现,有效将演员按照板鼓节奏走动的场景展现了出来。

(三)和声的民族化

各类音乐创作中都会应用到和声,和声序列的差异关系到作品情感的有效呈现。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普遍会运用传统民族调式来创作作品,这就使西洋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和声无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很多作曲家会改动、调整西洋大小调和声体系,确保同民族调式旋律的一致性,凸显出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8]。例如,《花鼓》的作曲家翟维就对大二度、纯四度和纯五度和声进行了运用,对锣鼓的音色进行模仿,营造出强烈的民族色彩,突出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韵味。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应用率较高的创作技法就是空五度和弦,这种技法可以有效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特征表达出来。空五度和弦具体指的是对三音进行省略,仅保留五音、根音,构建出仅涵盖纯五度音程的音响效果,呈现出空旷、悠远的音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作曲家为黎英海,其在创作过程中就对纯五度、纯四度和声进行了有效运用,向观众呈现出具有空灵朦胧、充满诗意的画面。

(四)复调的民族化

同时进行两条及以上旋律即为复调,不同声部既相互独立,也可以形成整体。复调为多声部音乐,对纵向对位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支声式、模仿式以及对比式三类复调。中国钢琴作曲家在创作时,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和西方复调技术融合起来,以《牧童短笛》钢琴曲为例,其复调在节奏、旋律上均形成了对比,其中作品节奏的两个声部间相互弥补,呈上疏下密,或者上密下疏的状态,而作品旋律的两个声部形成了起伏。该钢琴曲对江南丝竹“嵌档”技法进行了应用,使上声部各句末尾音同下声部密切衔接,持续音乐,形成连贯、绵延的音乐,《牧童短笛》整合了传统民间音乐的支声式复调、西方对比式复调,使民族旋律思维同西方复调技法完美地融合,使《牧童短笛》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此外,《水草舞》的作曲家吴祖强和杜鸣心,在创作中对模仿式复调进行了应用,用右手以卡农式的方式模仿左手旋律,将水草在水中摇荡的景色以钢琴音乐呈现了出来。

(五)曲式结构的民族化

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注重有序性、规整性,但是中国民族音乐则侧重写意,即强调要通过音乐来呈现意境。所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相对自由化,呈多段散体结构。中国钢琴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凸显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保留作品风味,在改编曲中会运用多段散体结构,对原乐曲的曲式结构进行沿用。以《兰花花的故事》为例,叶露生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入了主题、六次变奏,首段为主题兰花花,六段变奏依次为山歌、说媒、逼婚、秃坟、反抗以及自由。每次变奏都对曲目中的人物、场景进行了描写,整合七段后形成了连贯、顺畅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此外,王建中在改编民族乐曲《梅花三弄》进行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借助循环再现的技法,采用奏序、主题、主题的变奏及尾奏的结构,多次变奏主题,从而将梅花的多种姿态呈现出来。该钢琴作品的结构沿用了古琴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使作品非常完整。

三、探索民族风格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意义与思考

(一)探索民族风格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意义

新时期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转变了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思维,作品创作内容也有效融入了民族风格的传统音乐文化,创作技法也朝着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加大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探究,能够使作曲家转变传统的创作思维模式,能够通过外部环境来流露和体现人物内心情感,将关注点放在深挖音乐内涵上,能够创作出更加出色且独具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其次,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引入民歌旋律、和声,从而在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展现民族精神[9];最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作曲家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应用多种民族化的创作技法,从精神和心态等层面,借助有效的创作技法向观众展现拥有浓厚意境的钢琴音乐作品,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应用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有效配合钢琴、民族乐曲,可以实现中西方音乐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二)民族风格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的思考

纵观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可以发现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是持续探索、创新的过程,这就需要作曲家在了解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巧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利用,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渐构建出独具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为其他作曲家开展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提供思路,并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今后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这就要求中国钢琴作曲家、理论家协同起来,不断学习、创新和探索,共同致力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的研究工作中,领悟新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完美融合西方钢琴乐器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丰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根本性内容,凸显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中国钢琴音乐历经百年的发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经过音乐家的协同努力,成功推出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的中国钢琴作品,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品位。当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日益成熟化,不同技法各具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作曲家需要承担起重任,对西方钢琴作曲技法进行学习和参考,并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民族民间音乐同西方创作技法的整合,形成与中国钢琴音乐相配套的创作技法,使中国钢琴音乐更具民族音乐创作特征,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尽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远轶,陈琪蓉.基于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解读方式与演奏路径[J].艺术品鉴,2022(24):172-175.

[2]张霞.20世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脉络与流变[J].艺术评鉴,2021(23):4-8.

[3]杨阳.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风格分析——以《滇南山谣三首·山月》为例[J].大众文艺,2021(14):108-109.

[4]李苑,蒋娜.浅论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入[J].明日风尚,2021(02):19-20.

[5]王广宇.改革开放初期三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思维的西方起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0(04):76-88+162.

[6]孔德文.中西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元素移植及语境重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12):52-55.

[7]徐唱.以《夕阳箫鼓》为例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特色[J].黄河之声,2015(09):83.

[8]汪宇,蒋艳.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探析——以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340-341.

[9]谭立琴.论民族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与运用——兼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J].音乐创作,2015(0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