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的一切艺术创作都无法脱离当下的现实语境。探寻艺术创作的踪迹,一件绘画作品自身并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而重要的是绘画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而其他艺术形式语言反过来又与绘画语言发生关系,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中共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试图揭示文本表象世界下精神意义的丰富性和共生性,本文主要借用互文性理论中文学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去探讨中国画语言与诗歌文本的内在统一性,试图找寻出二者的共性,本文致力于探讨诗歌文本与绘画语言的相互指涉与相互发生的关系,为中国画创作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中国画;语言文本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2-00-03
诗歌与绘画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基本内涵从古老的模仿论学说所重视的对自然模仿以及传统主义的诗画一律再向现代艺术的自我意识统一的转变过程,都体现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自现代艺术发展以来,无论是诗歌文学作品,还是绘画创作作品,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精神内核都是相似的,由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外在统一逐渐开始进入内在精神哲学领域的统一。各类艺术之间是一种精神性表达,而这种精神状态背后暗含着一种规律性和内在统一性的内核。
一、互文性理论下的中国画语言与诗歌文本的统一性
互文性理论是20世纪末西方文艺理论界的重要概念。互文性理论由柏拉图、索绪尔的萌芽,到克里斯蒂娃正式提出,后续德里达等人的发展与补充。而此处所探讨的中国画语言与诗歌文本的统一性着眼于不同语言系统的内部关系,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统一性[1]。
(一)互文性概念下的诗画关系的统一
1966年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中首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之间可以相互作为参照物,每个文本都可以是其他文本的补充与整合,也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不只是文字文本,绘画语言也是如此,艺术创作不再像古代作品那般是客观世界镜子般的反映,而是无数艺术形式内部间的产物。任何艺术都是历史的产物,每一件绘画作品都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镜子,每一个图像也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语言文本与绘画图像之间相互参照、彼此牵连,以此构成诗歌与绘画的互相成就[2]。
当代的艺术创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语境的,中国画创作需要与历史文本以及社会的现实语境的交流中产生。艺术创作内部互文性的产生有很多种情况,绘画与诗歌的互文性,绘画本身历史间的互文关系。当然,这种绘画与诗歌踪迹的追踪似乎又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如果中国画创作不停地从外部的文本世界中寻找存在的互涉性,那么就会造成绘画自身语言缺乏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诗画合一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它必须深入更为广阔的绘画自身表现语言的世界中,也就是内在的精神领域[3]。
(二)中国画与诗歌之间超越语言文本的意义
诗歌依靠文字文本进行表达,文字是以线性的方式排列,文字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联系起来。绘画依靠平面的方式进行创作,它强调图像的凝聚与组合。
诗歌与绘画的精神内核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第一,二者之间以创作原动力为起点实现创作作品的冲动,并以主体的内在精神为指导创造作品。第二,主观化和精神性均不是某一类艺术形式所特有的目标,实现客观作品与作者主观思想的合一是所有艺术形式共同追求的目标,作者主体的思想意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精神指导。第三,客观物质作品与精神创作的原发动力恰恰是人本身,因此,诗歌和绘画均以人为本实现二者的共通性。艺术自由的实现是在各类艺术形式整体的目标性下得以全面实现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具有超越文本的意义,这来自自身结构不断地解构从而造成意义的扩散。在诗歌与绘画的动态链接中,并不追求一种绝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而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产生的松散且自由的关系。同时,从观者的角度分析,在美术馆中绘画作品的旁边总是伴随有文字说明,文字与绘画本身不断互相指涉,观者游走在文字文本与绘画图像之间去感受艺术,通过不断从一个文本进入另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作品文本和绘画图像[4]。
二、中国画语言与诗歌文本的内在统一性
诗画合一的内涵很多元,传统的中国画与诗歌结合是关于主题题材以及技法层面,通过诗歌抒情言志,中国画与此在内在精神与心理情绪方面达到了统一,诗情画意由此而生。
(一)传统中国画语言与诗歌文本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画与诗的关系密切,认为诗画关系本质上是合一的,诗歌与绘画在创造思维与建构方式上是同质的。中国诗画同一的传统可以溯源到《诗经》和《楚辞》。从唐代题画诗开始盛行,将诗的功能与画的功能相互融合,诗画开始在意境的表达上达成统一。诗歌与绘画在实践层面的紧密联系在宋代尤为突出,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至此,“诗画合一”的观念正式形成。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徽宗时期的画院对“诗画合一”的观念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宋徽宗认为画家要追求绘画意境,强调绘画的诗意性和空灵感,同时他也推崇在画面题诗,将诗画功能相互融合,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审美情趣。
画上题诗是诗画合一最直接的表现,这也是传统诗画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点,二者能够明确且直接地在外在形式上互助共赢。画中的诗句多为自创,而将诗歌自题到作品上这又涉及中国画与书法的关联,所以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一体观念在中国画中体现得最典型。文人画中的诗歌和绘画除了外部结合,其艺术内部也相互交融,诗歌的节奏、韵律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意趣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5]朱光潜主张一个共同的特质去统摄一切艺术,强调艺术创作中作者的主体位置。他指出“情趣与意象恰相契合,就是艺术,就是表现,也就是美。”而文人画与诗歌在精神层面相近,所描绘的都是意境而不是外在表象,所表现的是情趣而不是具体事物。
诗画之间彼此相互融合与渗透,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特征,此后诗情画意也成为无数中国文人的追求,以诗句来品评绘画逐渐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评论的普遍方法,同时也形成了以书法的形式题写诗句于画面之上的形式,以此来引发观者感受。诗歌和绘画作为两门独立的艺术通过不同的媒介去传达情趣与意境,最终在互相表现与融合之间趋于完善。
(二)现代中国画语言与诗歌文本的关系
以现代主义的眼光去分析,现代主义文艺在内容表达、艺术技巧与形式方面有非常强烈的内在统一性,与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相比,现代诗画关系在更具抽象意义的艺术方面实现了互相结合。
1.主题题材的内在统一性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诗画互文不止在“意”上探索,而是更加具有本质意义,在内在情感和精神性层面超越了二者的界限而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在现代性下,“情绪”是实现诗歌与绘画达到内在统一性的最重要方面,现代人的情绪是现代诗画创作中主题表达的相通点,无论是诗歌作者还是画家,在现代性的发展下,传统社会发生断裂和解体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普遍感到对生命的焦虑感,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恐惧和无助悲观的情绪。这在海子等人的诗歌以及林风眠、庞薰琹等人的绘画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诗歌与绘画可以在主题题材与精神意识上相互关联,通过情绪的相似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作者主体的精神情绪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同时现代性因素也蕴含在作品中。现代人通过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现代性带来的冲击,由此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现代情绪,既包含了对现代的肯定,又包含了对现代的反思和怀疑。而现代情绪上的互通相比于传统单纯从形式美感上谈论诗、画意境之相似,这种诗画关系的理解上升到更抽象的精神与义理层面。因此,中国美学中诗画关系的理论并不着重于诗画的界限,而是始终强调诗画同一。
在互文性视域下去分析这种主题题材性的诗画合一需要理解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只是文字语言,同时也涵盖了艺术语言。法国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也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索绪尔曾提出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能指”是指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而“所指”是指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艺术创作中,那么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与个人情绪就是“能指”,诗歌与绘画作品便是“所指”,作者想要诉说和表达的情感作为“能指”贯穿在创作中,而诗歌语言象征化和绘画语言具体化后的“所指”也就呈现出艺术作品。“能指”和“所指”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而现代情绪精神与自我意识的“能指”和某一艺术形式的“所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现代艺术在内容表达上都具有精神层面的独特相似性。
2.形式的内在统一性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诗画互文不止在情绪上探索,也在抽象的形式语言本身上有更本质意义的探索,前者探讨在内在情感和精神性层面超越了二者的界限而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后者探讨诗画二者打破自身语言的差异性而获得统一。钱钟书在《七缀集》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中谈论诗画关系的有关问题。他将“诗画关系”的问题带入一个新的领域,既不同于古典西方诗学中以模仿客体为切入点,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创作方式从意境的角度去谈论“诗中有画”。钱钟书提出的是一个更具现代意味的领域:作为形式的语言对感觉的表达。这是现代诗人追求的世界。人的心灵与身体在环境中所获得的感知、体验,时常是与实存世界的时空秩序相扭曲的,这是现代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共识。
中国画语言按照手法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写实性中国画语言追求真实和具象,从内容对象和手法方式上趋于对客观的外部世界的真实模仿和写照,而写意性中国画则是运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去表现物象的形神,着眼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精神去作画,主要针对主观精神和内在情绪。画家可以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将纷繁的世界进行意象的拆分,再按照主观意愿去重新组合安排,而现代诗歌的特征也在于形式的自由,会将完全与客观不相符合的事物或者是完全不合乎逻辑的事情组合在一起。从文字到图像的视觉转换,将主体纳入语言的流动空间,艺术语言呈现的不只是静态的符号,更是一种不同艺术语言交织的诗性语言,一种自由的语言生成过程。这是一种处在流动变化中的艺术过程,诗歌与中国画的每一次交流和意义阐释都属于互文性关系的相遇。
如此一来,具有现代特征的绘画图像语言与诗歌文本语言二者的结合更加抽象与错综复杂,在形式语言上实现诸多的统一性,通过夸张变形、象征表现等艺术手法,更加深刻、更加纯粹抽象地揭示了二者的本质。
三、互文性在现代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虽然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实现了诗画关系的融合,促进了诗歌与绘画的统一,但在现代语境下,诗歌与绘画需要形成一种更加具有现代性的绘画语言来达到诗画合一。诗歌的画面感与绘画的诗意精神形成了一种基于互文性的转化关系,这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才会有呼吸,这样的中国画才能形成东方诗意美感。从这个层面来看,诗画关系的融合能够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从而丰富对中国传统诗歌与绘画的重新阐释。
在艺术欣赏方面,观者在参观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时,每张作品旁边总是辅以相应的阐释说明,而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可以使得观者留下强烈而鲜明的印象,引发人的联想和共鸣。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表意,使得绘画语言与文字文本相互阐释并且相互支持,二者丰富彼此的内涵,并使得作者与观者相遇其间。
关于艺术家创作方面,互文性可以在艺术形式上构成诗歌与中国画共鸣的新形态,激发一种更具现代意义的诗画关系,探索二者新的结合,产生一种现代诗画互文的特殊魅力。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完全的创造性,也不在于模仿性,而在于有能力成为互文关系的编撰者,作者通过摸索不同艺术语言的互文线索重新创造,形成个人作品。诗歌为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好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发挥理解能力,进而能够更加贴切地表达主观情绪和精神,从而让中国画作品更具有文学意义。同时,中国画作品也使得诗歌的文本意义有了再生产功能,诗歌与中国画的交流体现在这种形式语言的意义上,现实世界被文本化、表征化,这种流动的、生成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诗画关系不断穿越现实边界,创造出一个打通艺术语言壁垒的新形势[6]。
因此,将互文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到艺术创作的门类中,由点及面,深度扩展视角,使得中国画作品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形成更具多元的交汇,以及产生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四、结束语
在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可以以诗性表达和诗意的概念为轴心,把诗性和绘画创作贯通起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寻找两者根据的共通性,重新激发诗歌与绘画的统一性魅力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诗歌与绘画相结合所呈现的力量具有的广域性是很强的,所以当代的艺术创作需要着眼于散发诗性的魅力,中国画创作也应葆有对诗情画意的追求。在中国画中隐藏诗意,在诗词的字里行间隐晦传达画面,诗歌的画面感与中国画的诗意性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种“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独有的浪漫与情怀。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俄]米·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米歇尔·里法泰尔.诗歌符号学[M].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8.
[5]朱光潜.诗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