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声乐作品赏析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声乐作品创作、声乐作品表演并称为声乐艺术的三大要素。《乌苏里船歌》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经典民歌,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乌苏里江以东,主要以渔猎为生,他们能歌善舞,热情真诚,经常会通过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以《乌苏里船歌》声乐作品为例,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演唱艺术进行赏析,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声乐;《乌苏里船歌》;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2-00-03
近几年,少数民族本土音乐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赫哲族音乐也获得了良好发展。《乌苏里船歌》衬词独特、音域宽广,旋律动听,歌词朗朗上口,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声乐代表作品,备受群众喜爱。从1962年创作到今天,该作品已经有60多年历史,但是它却是歌唱者们最青睐的曲目之一,同时这首作品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亚太音乐教材”中,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歌事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所以,对《乌苏里船歌》进行研究分析,意义重大。
一、《乌苏里船歌》的创作背景
1962年,黑龙江省举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当时的文艺工作者纷纷围绕歌颂祖国、祝福人民等主题创作歌曲。《乌苏里船歌》的词曲创作者胡小石与汪云才去赫哲族进行采风创作。二人与赫哲族人同吃同住,甚至一起出江打鱼,深入赫哲族人的生活,采集了许多赫哲族本土的音乐素材,同时对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基于此,二人对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进行了改编,至此,《乌苏里船歌》初稿完成。当时的郭颂老师是我国小有名气的歌唱家,他在音乐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创新,打破传统[1]。这首《乌苏里船歌》十分符合郭颂老师的期待,于是三人一起对《乌苏里船歌》(初稿)进行了修改、优化,最后完成了《乌苏里船歌》这首优秀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这首歌初次面世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上,由郭颂老师演唱,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
二、《乌苏里船歌》的艺术特色赏析
(一)带再现单三部的曲式结构
《乌苏里船歌》为带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A宫五声调式,节拍由散拍、6/8拍、2/4 拍构成。A段被称为“引子”,是完全终止的乐段,在中国传统民歌号子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作曲手法,起腔高亢、音调悠长,旋律优美动听,营造了虚实结合、情感丰富的美好情境。“引子”不但在作品上中部形成了慢快、静动虚实的鲜明对照,而且在形象上也有特殊的意义。B段是在《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和《想情郎》两首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创作,这两首歌都是赫哲族的传统民歌,有着强烈的赫哲族风格,欢快简明的节奏、热烈高涨的情绪,充分展现了赫哲族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以及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而且B段的演唱速度、节奏、情感表达与A段、再现段构成了强烈对比,极大丰富了歌曲的内容。其中再现段是A段的完全再现,增加了歌曲传递的情感内容,让歌曲回到了主轨道,在听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可见,《乌苏里船歌》每个乐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这正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点。
(二)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虽然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赫哲语,但是赫哲族与汉族相毗邻,不可避免会产生互动交流,所以赫哲族人也具备用汉语交流的能力。他们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却拥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如较为经典的“伊玛堪”调与“嫁令阔”调等。而《乌苏里船歌》的引子、尾声的歌词就对“嫁令阔”中的衬词“阿郎赫尼哪”进行了巧妙运用,赫哲族风味十分鲜明。同时,赫哲族传统音乐元素中的“划动节奏型”在《乌苏里船歌》中也比较常见,该节奏生动展现了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划船捕鱼的场景,对他们的日常活动进行了简要说明,赞颂了赫哲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此外,引子部分的钢琴伴奏还运用了大量上行与下行的旋律连接,为听众描绘了乌苏里江宽阔的江面、秀丽的风景,将赫哲族所处地理环境进行了细腻形象的展现[2]。
三、《乌苏里船歌》的演唱艺术分析
(一)情感把握
从整体情感上来看,《乌苏里船歌》所传达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尤其在前奏直到A段这部分,歌曲的伴奏以及歌曲的歌词,都充满振奋激昂的情感,所以演唱者在对这一段进行演唱之时,情绪一定要表达得准确到位,让听众能感受到赫哲族人民的热情与奔放。B乐段描述的是赫哲族诗画般秀丽的风景,以及赫哲族人民安定美好的生活,进而表达出对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A1段描绘了一幅赫哲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乌苏里江上,摇着船儿,唱着歌儿,进行劳作的画面,含蓄又炙热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综上所述,歌唱者想要更准确更细腻地表达这首歌曲的情感,在进行演唱时,就要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于赫哲族歌曲常常有寄情于景的特点,这就要求伴奏一响起,演唱者要即时把自己的情绪代入作品特定的场景中,同时搭配合理的肢体动作,表达歌曲寄托的情感。比如,演唱者在对A段的第一句“啊啦赫赫尼哪”进行演唱时,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着一艘行驶的渔船,缓缓地飘荡在乌苏里江上,有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赫哲族土生土长的青年,正驾驶着这艘小船对着两岸的山峦放声高歌,然后再将自己代入其中,用手、眼神做出“眺望”“呼喊”等动作,向听众传递人物内心欢快的情绪。
其次,演唱者对力度与速度的控制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意境,如该作品的A段与A1段,旋律是一样的,但是对演唱的力度、速度却有着不同要求。前者要突出赫哲族人民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的面貌,表达他们对劳动的热爱,所以演唱者要提高演唱速度,加大演唱力度。后者描述了赫哲族人民劳动一天后自得其乐、悠闲自在的轻松状态,所以要放慢速度、放缓力度去演唱。这两个乐段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了赫哲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
再次,演唱声音的强弱也尤为关键,可使歌曲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尤其是《乌苏里船歌》的主体演唱部分,应该把握好时而声调清脆明亮,时而声调温柔婉转,在这两者之间适时转换,并懂得运用声音的强弱对比来更加热烈地表达出对乌苏里江的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乌苏里船歌》这首歌曲是源自对赫哲族的一首经典传统民歌“嫁令阔”进行的改编,而民歌“嫁令阔”需要用原生态唱法进行演唱,所以在演唱《乌苏里船歌》时歌手应持自由洒脱的态度演唱,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音色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有很大帮助。
最后,也不要忘记多加注意衬词部分的延音记号,一定不能唱成滑音,否则就会破坏整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传达的意境。比如在那句“啊啦赫赫尼哪”中出现的“哪”音,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小字二组“mi”音上进行的延长,而演唱者切记在演唱完后应持续控制在“mi”这个音高范围,一定不要让音下滑结束在其他音。还有,A段与A1段的倚音、延长记号、八分音符的三连音,这些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对这些装饰音进行准确演唱可丰富旋律色彩,加强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因此,演唱者应随着旋律节拍准确完整地演唱装饰音,呈现出它们的独特魅力。
(二)技巧处理
在所有的声乐技巧中,气息是尤为重要的一种技巧。在《乌苏里船歌》这首歌曲中,A段与A1段都出现了四句衬词,第一个乐句“阿郎赫尼哪”的旋律从一开始就在中高音区,这就需要在演唱时要使用好胸腹式呼吸法,准备好充足的气息。歌唱者在唱“阿”字的同时,就要启动腹部准备开始发力,演唱者要用气息将声音往上传送,一直到头腔,最后发出清脆明亮的歌声。在乐句的结尾,演唱者注意要进行三拍的延长,此时演唱者的身体要注意保持住一个内松外紧的良好状态,保持气息充足,喉部稳定,确保能够完整平稳地唱完这三拍。然后这里会出现一个3/8拍的休止符,演唱者要把握好时机,抓紧时间进行换气,开始为演唱好第二个乐句做准备。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句是混声演唱乐句,需要演唱者腰腹的气息给予支撑,要求气息做到从下往上,直至充满整个口腔,虽然是假音,但要做到稳实不虚。第三乐句稍有变化,节奏旋律更加紧凑,对演唱者的气息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唱者此时要保持稳定,跟着声音走,确保通道的通畅性。第四乐句音高下降,需要将气息向下沉,引发胸腔共鸣,用“叹气”的方式把歌词唱出来。
B段主体演唱部分以小字二组“mi”到“la”的高音开头,演唱者在对这一乐句进行演唱时,要注意把情绪调整到激昂高亢振奋的状态,并且还要控制呼吸沉住气,保持住横膈膜及小腹肌肉之间的压力,让喉咙短暂休息一下,可闭合声带。唱到高音时,小腹肌肉群要突然进行收缩,用绵长平稳的气息托着声音送到胸腔、口腔,最后在头腔发出。第二乐句的演唱相对比较轻松,因为腔体已经有了一次高位置的经验,此时只需歌手保持住腔体不变与气息的压力,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演唱。第三乐句是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演唱者要在头腔共鸣的基础上用较弱的声音演唱,这对歌手的专业水平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演唱者要向两肋去扩张自己的气息,将气息持续地往头腔处去传送。而在演唱第四乐句时,演唱者又要找回兴奋的状态,同时还要控制住身体的重心不断地往下沉,待唱到高音时,要注意使用腹部发力。最后就是对衬词的演唱部分,因为之前从第四乐句一直到衬词,这一部分演唱者都是没有进行换气的,这就要求上一次换气的时候一定要吸足气,这中间,横膈膜要保持力量的支撑,确保可以支撑到下一次换气口再进行换气。演唱者还要注意的是,当唱到第三段的最后那句:“人民的江上万万年”之时,很多歌手的嗓子已经开始感到疲惫,这就要求演唱者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稳定住喉位,然后再发声,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胸腔的共鸣,使声音和横膈膜形成对抗,谨防出现因为腔体的变动而产生破音的情况。
(三)舞台表现
在舞台上演唱《乌苏里船歌》声乐作品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与歌曲情绪加以配合。对此,演唱者可通过观看原唱者郭颂老师的视频,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设计出更符合自身演唱特点的肢体语言,加强歌曲的舞台表现力。郭颂老师在演唱时,一开口那洪亮通透的声音瞬间就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郭老师大大张开嘴巴,喉头保持松弛下放的状态,胸腔和头腔保持共鸣,发出的声音圆润且饱满。在肢体表现上,郭老师左手手持话筒,使用右手表演出呼喊的动作,再向左缓缓挪动身体。而在表演下一句的“阿郎赫尼哪”时,虽然使用了上移四度的假声进行演唱,郭老师依然发出了十分有穿透力的声音,底气十足,十分自然地进行了过渡,没有出现一丝慌乱,并且“哪”字向后延长六拍,体现了郭老师气息的扎实和充足。与此同时,郭老师还将右手轻轻放在耳边,仿佛是山那边传来了自己的回声,在认真聆听,此时郭颂老师像是与乌苏里江、与赫哲族人民融入一起。在演唱第三、四句时,郭颂老师的声音有所加强,且语速也稍有提升,但面部表情没有太大变化,依然面带微笑,一幅游刃有余的样子。唱到最后一句,郭老师的声音开始逐渐变弱,之前郭老师一直保持着右手四指并拢的状态,而此时,他的右手也逐渐从里到外缓缓地张开,与他的大拇指成直角摆放,给人一种稳妥安心的感觉。
在分析完原唱的舞台表现后发现,在演唱这一段时,需要跟随歌词做出“呼喊”“聆听”的手势,身体也不要太过僵硬,需要随着手势慢慢转动。脸上要一直保持愉快且兴奋的神态表情,眼神上要表演出眺望远方高山的状态。当演唱者唱到第三句的时候,双手慢慢放下,逐渐挺胸抬头,面向台下的观众。序唱段描绘的是赫哲族青年日出去劳动的美好画面,歌手需要把赫哲族青年的青春活力、极具生命力的主要特点完美地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肢体动作的时候,要充分展现出来这种活力,比如表演出呼喊及聆听的状态、在转换身体前倾和回正时,要有力短促且自然,由此表达出赫哲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听众深度感受这种活力与精神。接下来是主体部分,通过歌词可以看出描述的是赫哲族所在地的美好风光,这一段对声音强弱有严格要求。同时面部表情也要做到位,演唱者要时常使用眼神与台下听众进行交流,透过演唱者心灵的窗户,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状态传递给台下的听众,打动听众,从而将他们代入演唱者营造的意境中。此外,在演唱主体部分前有一段间奏,歌手应配合间奏做出划船的动作,想象自己此时正与赫哲族人民一起打鱼,不亦乐乎的场面。
四、结束语
通过对《乌苏里船歌》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演唱艺术的分析研究,我们对这首声乐作品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如何演唱好这首作品也有了答案。作为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乌苏里船歌》采用了严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和节奏都继承了赫哲族传统民歌,在对该歌曲进行演唱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其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与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思思.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及舞台表现[J].艺术大观,2022(32):100-102.
[2]王瑞仪.探究《乌苏里船歌》中赫哲族民歌元素及情感表达[J].时代报告(奔流),2021(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