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市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对策研究

2023-12-29 11:20胡旺阳徐利葛东
辽宁经济 2023年10期

胡旺阳 徐利 葛东

〔内容提要〕加快沈阳市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对于提升沈阳市在全国软件行业的地位,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打造“数字沈阳”“东北数字第一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沈阳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南京、济南、成都等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经验的基础上,从组织建设、顶层设计、发展定位、产业载体、人才支撑、产业生态等几个维度,提出沈阳市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软件名城;软件产业;软件人才;产业载体;数字沈阳

注:本文系沈阳市2023年决策咨询重点研究课题“关于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对策建议”(项目编号:2023-7)的阶段性成果。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以城市为载体、集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是城市经济的代表性产业。自2008年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启动以来,南京、济南、成都等14个城市先后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实践证明,软件名城的创建对于当地引导软件产业集聚、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沈阳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重要意義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对于提升沈阳市在全国软件行业的地位,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软件资源要素集聚,促进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

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有利于形成示范和品牌效应,吸引高端人才和风险投资,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南京市2010年被授予第一个中国软件名城,5年期间,软件业务收入从1013亿元增长3094亿元,增长了3倍;济南市2011年获批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其后5年间软件业务收入从851亿元增长到2153亿元,增长了2.6倍。成都市2011年获批全国第三个中国软件名城,其后5年间软件业务收入从851亿元增长到2261亿元,增长了2.4倍。沈阳市与这些城市在工业基础、科教资源、人力成本、区域中心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质,这些城市通过软件名城的建设,形成了很强的品牌效应,利用区域中心的优势,加快了资源要素的集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有利于提升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数字沈阳”建设

中国软件名城的建设,可以从国家到省、市层面,形成积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良好产业发展氛围,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及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通过名城的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形成大中型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环节。建设“数字沈阳”,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是沈阳市“十四五”期间的战略目标,而软件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过软件名城建设来改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是建设“数字沈阳”的重要环节。

3.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途径。首先,软件名城建设有利于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传统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核心在于软件赋能。其次,软件名城建设有利于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定义了八大新兴产业,软件对所有这些产业起到一个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再次,软件名城建设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软件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式。当前,沈阳市正在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战略部署,无论是改造升级“老字号”、还是培育壮大“新字号”,软件赋能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名城建设对于推动沈阳市产业结构调整、调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内生增长型转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现状与问题

2014年,沈阳市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列入《沈阳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正式启动沈阳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2022年以来,沈阳市再度推动软件名城申报工作,依据《中国软件名城管理办法》,启动中国软件名城自评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评估报告。总体上,沈阳市软件产业在东北区域形成明显的聚集优势,在产业规模成长、工业软件壮大、企业培育成效提升、创新能力提升、软件应用覆盖范围扩大等方面获得了积极评价。但是,对标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以及面对西安、重庆、宁波等城市的激烈竞争,沈阳市创建中国软件名称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软件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头部企业匮乏

目前沈阳市软件产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而其他中国软件名城城市软件收入大都在2000亿元以上,沈阳市软件产业在整体规模上缺乏竞争优势。另外,沈阳市软件头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沈阳市2022年纳入统计的软件企业数量已达936家,但亿元以上规模的软件企业数量占比仅22%,5亿元以上规模的软件企业则更为匮乏,软件行业龙头企业仅有1个。

2.产业规划引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偏弱

沈阳软件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全国很多省市都出台过软件产业专项规划,而沈阳市至今未发布软件产业专项规划,对软件产业缺乏专项配套资金支持;沈阳缺乏对行业的分析、评估与指导,目前,一些城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软件行业监测分析工作,及时掌握软件行业运行情况,开展产业态势研究,值得沈阳市学习借鉴。

3.产业聚集质量不高,产业载体定位需提升

沈阳国际软件园营业收入占沈阳软件产业收入的41.5%,成为沈阳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相对于其他“软件名城”的载体建设,规模不大,缺少行业龙头,产业聚集效果不理想。例如,同样以软件开发服务发展起来的西安软件园,招引了华为、中兴、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仅华为研究所规模就达上万人。沈阳需要有更大的产业载体概念,来匹配软件名城的建设和发展。

4.产业发展生态不健全,行业影响力有待加强

在产业链上游,大部分企业关键软件仍严重依赖国外,国产软件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较少;在产业链下游,电子信息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十分薄弱,因而本地上下游产业对软件产业拉动十分有限。此外,针对软件的大规模、高级别的峰会、论坛、展会、赛事较少,品牌宣传效应不够有力。

三、“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的经验借鉴

南京、济南、成都是最先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的三个城市,从发展路径上来看,三个城市都是凭借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来吸引软件产业聚集,与沈阳的基础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城市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1.南京市

南京市在推进机制、顶层设计、载体建设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建立强力的领导推进机制。在决策层面,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中国软件名城”创建领导小组,科技、经信、发改、教育、财政、人社、工商等相关部门第一负责人为组员,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在执行层面,成立“软件谷”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雨花台区委、区政府管理,承担软件谷所涉区域的行政、经济管理和干部管理职能,统筹协调软件谷涉及区域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政策服务,扎实推进名城建设工作。二是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南京市围绕高标准软件名城建设,持续规划软件产业发展,2011年出台《关于以打造“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以三大工程(软件人才工程、软件产品工程、软件基地工程)为核心全面规划软件名城建设,2016年出台《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实施方案》,强调国际化发展,向世界级软件名城迈进。近年来,相继出台《南京市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率先在全国开启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三是强化产业载体建设。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基地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建设城市级软件产业载体。形成了以“一谷两园”为重点,其他园区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将“一谷两园”优先纳入全市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配套高标准、高质量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

2.济南市

济南市在工业软件驱动、大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一是工业应用拉动软件产业成长。充分发挥济南市工业基础和工业软件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工业软件应用为亮点推动名城建设。整合浪潮ERP、华天三维CAD等工业软件的优势资源,建成并推出“云领高端、中国智造”工业软件体验中心和工业软件云平台方案;积极协助企业工业软件的应用创新和市场开拓,开展“济南软件在行动”活动,举办各类对接会、交流会,促进本地软件企业与传统工业和物流业嫁接,在推进国产软件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二是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加大政策和资源向大型软件企业倾斜和集聚力度,持續对市软件十强、全国百强和规划布局内重点企业实施奖励;集中资源培育一批行业“领头羊”,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为企业兼并和重组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将软件和信息技术业务剥离出来,组建新的软件企业,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深入实施“七名(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名院、名展)”工程,促进软件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提升。在“名城”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软件名城行业数据监测分析。在“名园”方面,对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人才培养、配套服务等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园区打造企业“拎包入住”的生态系统,同时对新开办和新引进的入园企业给予租金补贴。在“名人”方面,加大高端人才吸引力度,对软件高层次人才实施个税减免。

3.成都市

成都市在发展人才、吸引产业聚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一是推进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实施“蓉贝”软件人才“百千万”引育计划,建立“蓉贝”软件人才库;出台《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评选办法》,推动新型软件学院、软件新工科基地和软件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出《建设“程序员之家”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10个“程序员之家”,促进25万软件从业人员聚集。二是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契机,凭借雄厚软件科教资源,努力打造人才优势,大力推动软件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成都转移,依托国际国内重大展会平台积极开展会展招商,吸引全球软件百强、中国软件百强、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等来成都发展,带动了成都软件产业快速壮大。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拉动软件产业提升。提出以软件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实施智慧城市场景示范工程,切实推进政务、教育、医疗、电力、交通、金融、城管、公安和园区9大领域应用示范,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成都造”软件产品和服务,发布《成都市软件产业需求清单》,促进提升电子政务、教育、人社、住建、医疗等重点领域政府采购本地化软件服务的占比。

四、关于沈阳市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对策建议

全市要充分认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对沈阳市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清沈阳市在产业规模、创新机制、人才结构、生态环境、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增强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动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切实推进沈阳市软件产业实现高水平发展。

1.强化组织机制,高位统筹整体协调

一是成立软件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第一负责人亲自挂帅,市科技、工信、发改、教育、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第一负责人为组员,统筹规划、全面协调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二是成立软件名城管理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常设机构,承担软件城主体区域的行政、经济管理和干部管理职能,统筹协调软件城所涉及区域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政策服务,扎实推进名城建设工作。三是成立软件名城专家小组,认真研究软件名称建设指标体系以及软件产业发展规律,做好动态分析评估工作,为高质量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提供专家咨询。

2.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布局系统推进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建设中国软件名称为契机,推进沈阳软件产业发展规划编写工作,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从发展空间、产业定位、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布局,同时完善相关配套的专项支持政策,由过去零散不成体系的支持,转变为系统的、长期的产业政策。二是策划行动方案,围绕中国软件名城考核指标,分阶段设立目标、策划行动方案,从创新能力、产业实力、融合应用、生态提升等方面谋划重点任务,部署每项任务推进路径和具体举措。三是加强考核评估,通过组织行业协会和智库开展软件名城行业数据监测分析,为政府推进工作提出改进思路和建议。

3.明确发展定位,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一是确立具有沈阳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方向,发挥沈阳传统优势,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赋能、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创意等领域,构建沈阳软件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是打造软件产业东北区域中心,以沈阳在东北的软件产业基础和软件人才聚集的优势,吸引大型软件公司在沈阳建立东北区域总部,同时大力推动东北区域合作,努力构建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数字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软件技术供给基地。三是打造东北软件人才聚集中心,大力推动与东北地区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的合作,加强产业发展环境与人才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沈阳成为东北软件就业的最佳选择地。

4.拓展产业载体,树立软件城市形象

一是打造“浑南软件城”概念,借鉴南京“软件谷”、西安“丝路软件城”的建设经验,以沈阳国际软件园为核心拓展规划未来软件产业发展空间,将“东软软件园”“机器人未来城”“东软健康医疗国际产业园”等相关园区纳入“浑南软件城”管理范围,形成“一城多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推進”的新格局。二是建设“浑南软件城”公共服务平台,为“浑南软件城”各园区提供政策体系、产业链合作、企业孵化、投资融资、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打破各园区物理空间界限,形成更大规模的软件产业集群。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在“浑南软件城”管委会统一规划下,推动市区共建机制,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汇聚。

5.强化人才支撑,促进人才提质增量

一是建立软件人才发展专项计划,学习成都《“蓉贝”软件人才百千万引育计划》、西安打造“中国程序员之都”等实施经验,在“兴沈英才计划”的基础上,明晰软件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沈阳软件人才吸引新优势。二是打造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鼓励通过学科共建、开设特色班、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开展面向软件企业的人才定制培训,提高人才实用性;支持省内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类院校融合数字技术,培养数字创意和数字内容产业所需人才。三是加强高端软件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中高层管理者、资深专业技术人员等高端人才,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沈就业创业。

6.完善产业生态,扩大城市影响力

一是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发展。学习西安、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经验,以沈阳人力成本和软件工程实施经验丰富的优势条件,针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产业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吸引行业龙头在沈设立研发中心。二是积极投入信创产业生态建设,围绕基础软硬件,开展行业软件、服务软件等兼容性适配验证,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基于全国硬件的行业应用方案;全力推进鲲鹏产业化基地和辽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建设,吸引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集聚发展。三是推进软件名企、名品、名展等活动,组织开展沈阳市软件产业“名企、名品”评选工作,协助企业将产品品牌推向全国,结合沈阳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举办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等展会。

(作者单位:1.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沈阳东软数字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