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巧专栏作家
晚清名臣曾国藩,贵为一品封疆大吏,世袭侯爵,声威赫赫,对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为其家族争得了荣誉。但是,他老家亲族作为官宦之家乡绅却常有失范行为。
曾国藩兄弟五人,按其家族父辈所生儿子的序列来排,分别为四弟曾国潢,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季弟曾国葆。六弟、九弟和季弟先后投笔从戎,跟着哥哥曾国藩转战四方,其后,六弟、季弟战死,九弟曾国荃同他一样因战功,获得高官显位。独有四弟曾国潢一直在老家打理家族事务。无论是早期在京城做官,还是后来带兵打仗、位居封疆大吏,曾国藩都抽时间写信探问老家情况,指导家族兄弟的处世之道。虽然曾国藩如此苦心孤诣,但是曾家兄弟在老家依然有很多受人诟病的行为。
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十六日,回老家休假的曾国荃写信汇报分家的大概情况,曾国藩称赞:“沅弟(曾国荃)才具开展,信贤子弟也!”后来屡屡提到:“配合停匀,公私咸得欢心,沅弟之所经营也!”“知老宅事,经两弟(曾国潢、曾国荃)调停一番,略得妥叶,为之一慰”。还兴致勃勃地写对联分送两位“贤弟”。送给四弟的对联是:“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送给九弟的对联是:“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可见,曾国藩当时对两位老弟在老家的表现很满意。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廿八日,曾国藩无意中从胡林翼写给幕僚的信中得知曾国荃在老家做了一些“恶事”。如曾国荃在老家改葬祖坟,强买同乡洪家的地块,洪家不服气,给在外带兵打仗的曾国藩写了申诉信,却被曾家人扣留了。此事在湘乡闹得满城风雨,同县“乡绅多见此信稿者”,议论纷纷,认为曾家理屈,并劝曾家人转告曾国藩“设法改坟,消患无形”,但这些都被曾家人瞒着曾国藩。其次,乡人议论曾国荃在老家建造的新屋,“规模壮丽,有似会馆”,并且在盖房过程中,肆意砍伐别人家祖坟边的大树做木料。另外,在乡的曾家“子弟荡佚,习于吹弹歌唱之风”奢靡享乐的传言很多。曾国藩看过信后,“甚为忧惧”,立即写信探问。整个下午他都心神俱疲,无法办理公务,晚饭后上床也一直睡不着,“细思余德薄能鲜,忝窃高位,又窃虚名,已干造物之忌,而家中老少习于‘骄、奢、佚三字,实深悚惧”。九弟和四弟在老家给身在前线带兵打仗的他增加了不少烦恼。
多年之后,曾国藩跟幕僚赵烈文提到两位老弟:九弟要买乡人坟山旁的大树,乡人不愿卖,经办人强买强伐,实际上都是不适合盖房子的松树,花了大价钱,还招致乡人怨恨,包括高价买田都“大遗口舌”。又评论四弟,“好事喜功,不顾清议则同”,乡人很不满。所以,当乡下动荡时,曾国藩的妻子来信说在老家住不下去,“家人屡书乞来任所,以为祸在眉睫”。
在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廿四日的日记中,曾国藩写道:“念澄弟(曾国潢)昔年于骨肉根本之地,尽心尽力……闻弟近年好帮官司,好罚人出钱,好送人关班房,岂有损于阴德耶……辗转思念,实深焦灼。”此时,曾国藩正任两江总督。
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廿八日,曾国藩接到曾国潢来信报喜,侄儿曾纪湘童生县考第一名,素来注重子弟学业的曾国藩为之欣喜,随后“又以吾家子侄取县首者四人,恐惹乡人讥评,亦不能无隐虑”。曾氏家族在老家的子弟包括曾国藩儿子曾纪鸿在内已有四人获得湘乡考試第一名,在清代那种考试体制下,难说与曾家影响力毫无关联,必会招致同乡疑忌,所以曾国藩“不能无隐虑”。
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国潢又来信提到老家新盖了七间书房,用钱3000多串,曾国藩很气愤,日记中写道:“实太荒唐,深可叹恨!”但也毫无办法。其实,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得知老家修建富厚堂共花费7000串制钱时,曾国藩也发出过“不知何以浩费如此”的惊叹,他在日记中写道:“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被推崇为学养深厚、为官带兵有方的一代名臣曾国藩,常被老家亲族的失范行为弄得既忧且惧,可见,古代官宦之家在乡行径的规范之难,历史上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官员亲族失范行为,成为一个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