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梦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字特点、思想价值和情感氛围,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民间故事蕴含着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评判,教师应将其融入儿童生活,让他们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和良好品质,成长为有爱心、讲诚信、敢担当的新一代好青年。
在规划课题“幼儿园民间故事游戏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背景下,笔者所在幼儿园将传统的民间故事与园所课程建设相融合,围绕“以德启美 陪伴儿童成长”的办园理念,将民间故事作为培养幼儿品质的重要载体,从聚焦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聚焦幼儿的兴趣需要、聚焦幼儿的立场出发,构建生动的园本化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民间故事游戏活动遵循课程游戏化提倡的游戏精神,以“创趣”“玩趣”“情趣”为线索,以“德美品质”为主题,以“儿童兴趣”为基点,开展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在开展多种类型的游戏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民间故事的场景设计各种闯关游戏,打破班级间的界限和隔阂,有效促进幼儿与同伴、教师的互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赏析:民间故事《三打白骨精》与幼儿勇敢品质培养
(一)改编故事,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
小班幼儿的语言学习特点表现为使用电报句较多,易于理解重复性语句,对情节曲折的故事更感兴趣。民间故事《三打白骨精》凸显了勇敢的主题,其情节一波三折,彰显孙悟空机智、勇敢的良好品质,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但是,由于原故事的语言表述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在领悟课程生活化、儿童化、现代化等特点的基础上,对民间故事进行了改编,在其中加入重复性语句、白描表述,拉近了具有历史色彩的民间故事和当代儿童之间的距离,为民间故事与园本课程的融合做好准备。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始终重视民间故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可操作性及活动内容的表现形式,为更好地实施生活化、儿童化、现代化的园本化课程夯实了基础。
(二)了解故事,培养幼儿的勇敢品质
笔者在为幼儿讲解了民间故事《三打白骨精》后,开展了“说一说自己的小勇敢”“我来演一演”“选一选最喜欢的人物”“剧本我来设计”等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民间故事《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勇敢品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聆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并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促进其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创造:民间故事《三打白骨精》与幼儿游戏结合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把民间故事中的教育元素转化成幼儿熟悉的生活活动,设计了丰富的区域游戏,投放了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儿童游戏操作及探索的需要。同时,笔者所在幼儿园整合教育资源,邀请家长一同搜集材料,形成了班级资源库。在幼儿自主协商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例会确定以体育游戏为主的民间故事体验手段,并将“沙和尚挑着担”“猪八戒跳圈圈”和“孙悟空吹小球”三种玩法串联成闯关游戏,营造民间故事游戏活动的氛围。
(一)以道具助力民间故事体育游戏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道具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要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依据,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加深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在制作道具的活动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引导幼儿深入讨论《三打白骨精》故事中人物的武器有哪些、場地是否有限制等问题,并要求幼儿将多元的材料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出“闯三关”游戏的具体场景,为后期体育游戏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以问题牵引民间故事游戏进程
提出问题是推动游戏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措施。随着“闯三关”游戏的深入开展,“油桶掉下来了怎么办?”“头饰粘不牢怎么办?”“游戏活动杂乱无章怎么办?”等问题不断提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为了保障游戏顺利开展,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创造、合力协商,围绕道具设计、材料选择、游戏玩法、场地布置,设计了一条清晰的问题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感受到民间故事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还发展了自身的表征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以情节丰富民间故事游戏情境
丰富的情节是创设活动情境的基本元素。在每日的例会时间,幼儿通过商讨提出想要借助区域操作活动、体育游戏等形式,深入学习故事内容。他们想以白骨精幻化的三人为线索,即小姑娘、老婆婆、老公公,设计一打白骨精(沙和尚挑着担)、二打白骨精(猪八戒跳圈圈)、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吹小球)的游戏情节,以此作为闯关方式,将游戏情节与故事内容充分融合,在游戏过程中生成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游戏更加具有吸引力。
(四)以活动丰富幼儿游戏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对于游戏活动,幼儿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对材料的选择、场地的布置、玩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勇敢地挑战第一关和第二关,但到第三关时就频频受挫。于是,笔者采用播放动画、实物演示、亲身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气和小球的关系,帮助他们掌握吹小球的方法,从而使其具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三、优化:民间故事《三打白骨精》与儿童多元融合评价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因此,在结合理论审视实践效果时,应以多元的评价机制为抓手,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评价能力。
(一)完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在回顾民间故事游戏活动的实施过程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幼儿园注重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评价。例如:幼儿之间互相记录“闯三关”的时间,进行互评比较;幼儿同教师共同商议、合作探讨、多维交流,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链;家长和园所之间形成教育合力,采用收集材料、调查、游戏打卡等方式培养幼儿坚毅的品质,促使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的建立。从评价前、中、后三个阶段,笔者清晰地看到了教师专业能力、家长教育观念、课程体系的变化。
(二)制定动态发展评价策略
幼儿的学习特点要求园本课程必须是开放灵动、赋予生命力的。因此,在进行课程动态审议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幼儿园借助晨间交谈、儿童例会等环节,对幼儿的活动照片、表征作品等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关注幼儿在活动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实施不同的动态评价策略。例如,新教师更适合叙事性评价,成熟型教师更适合总结性评价,而骨干教师则更适合及时性评价。事实证明,动态跟踪的评价策略不仅让幼儿呈现松弛、自然的发展状态,对教师的成长也更为有效。
(三)提高教师专业评价能力
笔者所在幼儿园定期开展园本化教研,通过“长幼叙事分享会”“闪闪亮的实践叙事”“基于儿童经验的课程故事”等活动,鼓励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进行多角度的反思,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真实的操作经验。在这样“抱团式”的成长氛围中,教师的专业评价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提出科学合理评价指标
笔者所在幼儿园从评价前的充分准备、评价中的操作要点、评价后的反思分析、调整课程实施四个步骤落实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了园本化课程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关注幼儿成长的进程中聚焦幼儿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从而为下一步活动指明方向。
结语
在教育科研课题“幼儿园民间故事游戏活动课程的深度建构”的研究背景下,笔者所在幼儿园仍以民间故事为载体,在原有的基础上研究提升课程的品质,将民间故事和幼儿游戏活动有机融合,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让幼儿园课程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真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无锡市长安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