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业单位是国家和社会公益性组织的重要形式,但当前其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
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委托管理、以公益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机构。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内部控制问题,如财务管理不规范、人员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还可能对事业单位造成损失和风险。因此,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1.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旨在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决策等方面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护组织资产、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和透明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内部控制、人员内部控制、决策内部控制等方面。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流程,以确保资金流向和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透明度[1]。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资金管理、审计等方面。人员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流程,以确保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离职等方面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具体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纪律处分等方面。决策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在决策过程中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流程,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具体包括决策流程、决策标准、决策监督等方面。
1.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公益性、多元化、法律规范性、透明性、独立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公益性是指事业单位是以公益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仅为了保护组织资产和防范风险,更重要的是确保公益事业的顺利开展。多元化特点是指事业单位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其内部控制需要考虑到不同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法律规范性是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具有法律规范性。透明性特点是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保证透明度,确保决策和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独立性特点是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具备独立性,即内部控制人员应该独立于被控制对象,确保内部控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持续性特点是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具备持续性,即内部控制应该随着组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保持其有效性。综合性特点是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综合考虑财务、人员、决策等方面的控制要求,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1.3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防范风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避免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对组织内部和外部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包括财务风险、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等。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防范各类风险。
其次,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保护资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确保组织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防止资产损失和浪费。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流程,加强资金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资产安全。事业单位还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施资产盘点和清查,加强资产维护和保养,防止资产损失和浪费。
最后,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效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组织发展。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优化管理流程,简化决策程序,有效消除重复劳动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是专业的业务骨干,他们比较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和业绩的提升,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有的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制度,而制度的制定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有的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建立财务制度,只要按照财务制度执行就可以了;有的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财务收支的管理,只要财务部门控制好就可以了。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其次,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只需要完成本职工作,至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是领导的事情,和自己无关。这种思想导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不够认真、不够严谨,甚至有些人员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3]。最后,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存在问题。一方面,内部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内部监督部门缺乏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和整改。
2.2 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风险评估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其他環节的基础。目前,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缺乏风险意识,二是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三是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导致事业单位不能有效地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防范和控制,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潜在的风险。
2.3 内部控制活动不当
控制活动是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策略,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首先,授权审批控制不严格。部分事业单位授权审批控制比较混乱,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导致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会计系统控制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系统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反映;另一方面,会计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第三,财产保护控制不到位。部分事业单位的财产保护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对单位的资产进行保护和管理;另一方面,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地对单位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最后,预算控制不够严格。部分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预算编制不科学,不能准确地反映单位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预算执行不严格,不能有效地使用单位的资金。
2.4 内部监督不到位
内部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缺乏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和整改。最后,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进行管理和控制。一方面,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更加注重业务能力和业绩的提升,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更加注重本职工作的完成,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3.2 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机制
部分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机制。一方面,领导和工作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3.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一方面,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格,不能有效地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3.4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内部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内部监督部门缺乏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和整改。
4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4.1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
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学习、定期评估、信息沟通和激励机制等多种手段,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4]。首先,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网站、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多种形式,向员工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其次,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让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第三,事业单位可以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优化,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最后,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让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和问题,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另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建立内部控制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执行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激励,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2 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需要从目标、范围、标准、组织体系、评估周期、风险应对和风险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系统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首先,要明确风险评估的目标和范围。一是需要明确风险评估的目标,即识别和评估单位在履行职责和自身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二是需要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关键岗位以及外部风险等。其次,要建立风险评估组织体系。应建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或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负责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各职能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第三,要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单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等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应该能够准确反映单位的风险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最后,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单位应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识别和分析各业务流程、关键岗位以及外部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并将评估结果向管理层报告,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一方面,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制度应该健全,能有效地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应该严格,能有效地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关键岗位,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能够适应单位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应建立投诉和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参与监督和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单位信息安全和保密。
4.4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内部监督部门应该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内部监督部门应该配备专业人才,能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缺陷進行识别和整改。同时,应该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
5 结语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是保障单位运营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风险评估的目标和范围、建立风险评估组织体系、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和强化风险意识等措施,可以全面提升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单位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彬.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大众投资指南,2023(10):44-46.
[2]王康美. 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会学习,2023(11):164-166.
[3]唐红.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问题及对策分析——以S研究所为例[J]. 西部财会,2023(3):46-48.
[4]董亚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财经界,2023(4):105-107.
[作者简介]张莹,女,吉林四平人,吉林省第一地质调查所,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