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2023-12-29 21:03王远启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王远启

(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本质特征作出的新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顶层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极大丰富了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及实现形式,使得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新路日臻成熟。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承载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功能,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蕴含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由法律规定或政治传统形成的政党执掌、参与、影响国家权力的规则、方式、方法、程序等制度体系。政党制度的运行状况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崭新的合作型政党制度模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各政党的政治协商、合作共事、相互监督、和衷共济为重要特质,反映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理念和价值目标在政党制度中得到具体体现。

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基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有益实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土壤,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制度结果。从历史形成来看,近代以来,中国进入政党政治时代,政党政治模式选择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议会多党制、国民党一党专制等制度更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破茧而出,最终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945 年7 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对”,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给出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以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此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日益走向成熟。从文化理念来看,其中的关键因素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既丰富发展了自身,又产生了显著的实践效果,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彰显出当代价值,取得政治制度重要成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民主理论,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身的理论逻辑日益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使得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新路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源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惟邦本、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继承了中国历史上问计于民、协商治国、开明政治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过程中,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协商合作等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内蕴于政党制度,寻求真实、广泛、有效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质,中华文化基因和文明禀赋使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为人类政治文明新范式。从现实基础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与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毛泽东提出“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论断,即“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3]209。毛泽东认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4]29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提供了政治参与渠道和制度平台,其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议题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也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各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兼收并包、利益融合、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政治格局和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增进社会团结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有坚实的现实根基和强大生命力。现代政党制度形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禀赋优异、焕然一新,成为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备承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能力。

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构成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为政党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引领、带动、代表作用提供了制度平台。政党是联系国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职责是代表本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组织社会、代表民众、反映民意、实现利益,干预和影响公共权力,协调国家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构成中,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主心骨,秉持初心,发挥“先锋队”作用,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作为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以其进步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无党派人士作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代表性人士,虽不是政党,但从政治属性来看具有党派属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关系,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关系。毛泽东在1956 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的基本方针[3]3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共识,由此成功找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党制度形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党意识形态、具有进步性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这种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起团结奋斗,不断凝聚政治共识,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持续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使得新型政党制度保持活力、行稳致远,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可靠的政党制度支撑。

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来看,人民当家作主始终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价值追求。就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而言,毛泽东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4]29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勇于突破西方政党制度窠臼,打破了西方政党制度固有的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利益和集团利益局限性,走出一条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多党合作新路,一条把政党政治放在中国国情实际和具体实践中进行适应性发展的多党合作新路,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鲜明特色,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的痼疾,创造了富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丰富了世界政党制度文明的多样性。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为政党谋私利的政党制度,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崭新政党制度。这就使得新型政党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其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代表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形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政党政治运行上的制度体现。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贯穿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要求。以协商民主为鲜明特点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其不仅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健全可靠的政治制度保证,而且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丰富多样的具体实现形式。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结构设计到制度运行,从共商国是政治理念到协商民主制度实践,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已从价值理念转化为民主实践,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有着充分表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切实有效推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实现。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轴,以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两种协商民主重要形式为代表,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体系为延展,广泛覆盖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体现的党际民主,是建立在中国各政党和政治力量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上,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目标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政治参与、民主协商、党际监督提供制度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对党和国家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民主协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建议都能有序输送到决策过程之中,从而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在政党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极大增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功能的政治基础,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可靠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友党关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共同奋斗中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合作、肝胆相照,缔造了一种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的新型政党关系。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切成就,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创造的新型政党制度,更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现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不仅在政治上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发展人民民主的政治纲领,而且在行动上自愿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发展。

在国家政权层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功能作出合理的政党分工合作,使得该制度民主功能更加科学、精准、有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定位,是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吻合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7]。民主党派参政主要体现在:第一,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的政治协商;第二,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占有一定数量,依法履职;第三,在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发挥管理国家事务和进行民主监督的作用;第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政协中党外人士占多数,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民主党派不以取得执政地位为目标,而是作为亲密友党协助中国共产党执政,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种分工合作,使得不同政党之间优势互补,和谐有序,对发展协商民主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了政党制度途径。

在社会基础层面,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基于中国社会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代表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这种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注重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功能的社会覆盖,有利于社会整合、分工协作、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生命线,致力于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各民主党派把反映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立足点,同时负有协助中国共产党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对于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毛泽东指出:“认为民主党派是‘一根头发的功劳’,一根头发拔去不拔去都一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8]。邓小平指出:“我们有些同志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作用认识不够,不懂得各民主党派都是有代表性的,他们所代表的阶层就喜欢听他们的话,相信他们,看他们的宣言比看我们的够味。”[9]18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贯穿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够维护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能够充分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既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专业特长,又有利于发挥他们广泛联系不同社会阶层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协助中国共产党反映和代表社会不同阶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保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一致性基础上实现多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团结合作,绝不是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利益和集团利益的权宜之计,而是对各社会群体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统筹兼顾、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进行有机整合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形成了兼收并包、参与协商、合作共赢的良性机制,作为人民民主在统一战线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能实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以人民民主为基本前提和政治基础,其核心是以政党制度功能承载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到政党政治层面,就是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制度方案,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治理国家提供了有效凝聚共识、推进民主决策、合作协商治理、保持政局稳定的制度路径。

参加政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政治参与最高形式。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看,民主党派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在国家政权和国家重要事务中发挥参政党职能作用,其实质就是以参政党的政治身份,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意代表功能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层次体现。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无党派人士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主要在政治领域,议题广泛,主要是围绕执政党的大政方针实施以及当下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参政议政渠道方式灵活多样,诸如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协商座谈会、“民主党派直通车”渠道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助手、好同事,在政党协商中“道实情、建良言,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努力在会协商、善议政上取得实效”[10]。

政党协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协商民主重要形式。毛泽东论述道:“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11]。政党协商是政党代表其社会基础进行协商。政党协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党协商的内容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问题、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1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将政党协商作为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新型政党制度将政党协商列为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将政党协商作为促进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形式,各民主党派将政党协商作为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党协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10]。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党协商与投票选举一样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起到了增进政治共识、实施民主决策、发展多党合作、巩固政治联盟、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作用。

党际监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民主监督重要形式。政党之间相互监督是作为监督主体的各政党享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我国政党相互监督的基石是人民民主、人民监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相互监督纳入题中应有之义,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是执政党,责任更大,担当更多,更加需要接受党外人士的监督;同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盟友、挚友、诤友,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和义务。毛泽东解释说:“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13]邓小平也认为:“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9]272-27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民主监督的基本方式,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政党层面的沟通协调、高层次民主协商、制度化民主监督,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而且是实现广泛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和关键环节。搞好民主监督,既要在全社会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又包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人民群众敢于负责任、讲实话、真监督。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6]。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其独有的功能优势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一是对人民民主的拓展、深化和提升。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新型政党制度坚守人民的基本立场,坚持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贯彻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制度目的性,具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制度生命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整体架构,使其深度嵌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畅通了人民民主与政党政治之间的联系,不仅丰富了人民民主形式,拓展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渠道,而且深化了人民民主内涵,提升了人民民主质量,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人民民主。二是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就是把传统的、集中的、封闭的、独断的决策模式转变成了一种分散的、开放的、协商的决策模式,从而把决策任务分布到社会的各个层面。”[1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这一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就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做到“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广泛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凝聚智慧,促进执政党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保持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架起国家与社会的联系桥梁,具有联系社会、沟通民心、反映民意、代表人民、服务群众的制度优势,发挥意识形态引领、政治资源整合、社会利益整合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各方面的政治认同。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还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在广泛实践中创造出多样化的人民民主具体形式,使人民民主实践充满生机活力。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风险,促进社会整合,维护政治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