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超越
——兼论民族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

2023-12-29 21:03韦兰明陈洪流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韦兰明,陈洪流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南宁 530021;2.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无论是深化新时代教育领域改革,还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都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民族教育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对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时代之变,教育和民族工作也随之求变,即随时应变。那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教育如何应变,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时代课题。

一、民族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困境

民族教育属教育的一部分,有其历史渊源[1]。中国的历代王朝都存在民族教育,如蕃学、苗疆义学、蒙藏教育、边疆教育等[2]。民国时期提出“蒙藏教育”“边疆教育”,并设立了相应的“蒙藏教育司”“边疆教育司”专司其事,使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少数民族教育”概念。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学界关于民族教育研究曾有一次大讨论,对民族教育本质和概念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民族教育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4]。我国对民族教育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在多民族国家内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简称民族教育。在中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5]。《教育大辞典·民族卷》认为:“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 个民族实施的教育。”[6]因此,在我国,民族教育专指少数民族教育,即对55 个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这个概念一直指导着我国民族教育工作。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成员接受国民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以及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专题教育。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以实现各族群众包容互动、平等团结、社会进步与共同繁荣为目标的社会活动[7]。而狭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增强其民族团结意识、丰富其民族团结知识和形成合理的民族团结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8]。也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培养各民族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亲近友好、亲密合作的情感,从而形成多民族和谐的关系[9]。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属性,更具政治属性。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是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以下简称“五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下简称“五个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活动。

一直以来,民族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被当作两个不同概念,作为两种教育进行研究,在实践层面也作为两种教育来推动。其中,民族教育作为因少数民族的特殊性而实施的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专项教育。甚至有学者建议国家“建立一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支撑和教育渠道”[10]。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有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实践领域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这种认知较多。这导致了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误区,就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少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1]。其实,民族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非两个概念,只是因为在个别领域将民族教育概念窄化成对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才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概念。少数民族教育应该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或是局部与全部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重点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一种补短板,即补历史欠账。因此,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中之重,补齐短板即体现各民族团结进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不能脱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是补短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强整体。补齐短板是为了增强整体,补短板任务完成以后的传统民族教育应该向提升整体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教育发展的本然回归

(一)历史回顾:民族教育发展及成就

我国对民族教育的定义是以教育对象来认识的,即民族教育是对55 个少数民族的成员实施的教育,也就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这种定义很明显窄化了民族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当然,这样的认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到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少数民族发展差距非常明显。为了帮助和支持各少数民族发展,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从1953 年开始到1982 年基本完成,历时30 多年。认定一个民族涉及民族理论及相关理论问题。为此,我国民族学者主要研究少数民族问题。一般情况下,提到民族工作就会想到少数民族事务,民族主要指少数民族,如民族地区、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等,即指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经济、文化、旅游、体育、艺术。受上述认知的影响,民族教育也多指少数民族教育。在此,我们且将少数民族教育称之为传统民族教育。

传统民族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接受教育和民族地区的教育相关政策措施。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等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都有明确规定,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民族教育政策,如少数民族学生升学考试有加分政策或可降分录取,民族地区学校建设有专项资金扶持等。二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首先是举办民族学校,国家支持建设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举办民族班,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即民族预科教育;中小学校寄宿制民族班;西藏、新疆内地民族班;实施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专项招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硕士生、博士生。再次是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或民族双语教育。国家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从实际出发可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是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三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专项或定向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为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传统民族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功不可没。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花大力气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经过七十多年的政策扶持和强有力推进,各少数民族教育实现了伟大飞跃。1980 年,在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达970 万人,比1951 年的99万人,增长了8.8 倍[12]。2020 年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3 187.97 万人,比1980 年增长了2.28 倍。2020 年少数民族在校生在各教育学段占的比重如下:学前教育占11%,普通小学占12.41%,初中占11.62%,普通高中占11.01%,普通本专科占10.01%,研究生占5.57%。除研究生外,其他学段都分别高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2.11、3.52、2.73、2.12、1.12 个百分点[13]。从这组数据看,我国少数民族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读书比较充分,少数民族教育趋于均衡发展,差距在缩小,有的教育指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当然,我们也必须坚信,只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才有民族教育的发展,没有国家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民族教育的现代化。

(二)时代变革:民族教育应随时应变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各族人民正在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传统民族教育需要重构与定位,这是时代之变。在民族间差距趋于平衡、差异性减少而共性不断增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固化差异性,更不能固守“特殊论”的认知,否则将可能会滋长狭隘的民族意识,不利于民族团结,更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应当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创新重构,推动民族教育向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是狭义的民族教育向广义的民族教育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指对除汉族外的55 个少数民族的教育,这是典型的狭义民族教育概念。基于这个概念的认知,我国的民族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平等。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理所当然,民族教育也需要深化改革和创新,重构民族教育以适应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新形势、新格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各民族长远利益的需要。习近平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14]为此,我国民族教育应该构建一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础的广义民族教育体系。

二是民族教育从独立性向融合性转变。党和国家一向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发展进步,持续研究出台强有力的民族政策措施,不断推动民族教育发展壮大,如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建设民族院校、举办各类民族班、资助民族学生接受教育、支持民族双语教育等,形成较为完整、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族教育体系过于独立,将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过于突出独立性将导致过多地强调特殊性,势必影响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因此,民族教育应该深度融入国民教育,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当前,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除少部分仍需通过少数民族语言过渡到国家通用语言的民族双语教育(亦称“过渡型”民族双语教育)以外,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民族双语教育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而开展的,即把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保护(亦称为“保留型”民族双语教育)。“过渡型”民族双语教育,是一种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过渡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教育,实质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的教育,本质就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保留型”民族双语教育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教育,实质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进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传承教育,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积极意义。无论是“过渡型”或是“保留型”的民族双语教育,都应该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种形式或形态,均应作为一部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正如万明钢等学者提出的,把民族教育这个体系和普通的国民教育体系融合起来,不要再去强化建立独立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15]。

三是从闭合的民族教育走向开放的民族教育。闭合的民族教育指的是向国内看的教育视野,开放的民族教育指的是向国际看的教育视野。任何教育都有其地位和作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育的历史方位决定着同一时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族教育在各少数民族发展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应该是浓墨重彩的篇章。不可否认,传统民族教育的主要着力点是在境内55 个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上努力实现各少数民族平等接受教育,提高各少数民族成员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因此,传统民族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政策措施和实践场域或对象等,都聚焦在民族地区、境内少数民族教育特殊需要上。随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力行,尤其是在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政治站位问题上,必须立足于新时代赋予民族教育的时代使命,站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构建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新体系。为此,民族教育不仅只是少数民族教育,还是中华民族教育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时代引领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2021 年4 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四部门制定出台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2021 年版《指导纲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1 年版《指导纲要》对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全新要求。从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了主线,从而解决了之前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宽泛且难以把握的问题。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6]。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民族工作的一个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新发展。“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结构特征,而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性质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到今天的历史总结和科学论断,体现我国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今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习近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际,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受到广大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广泛认同。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树立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凝聚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唯有确立工作主线,才能科学、全面、正确地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凝心聚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作,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个重要基础。2021 年版《指导纲要》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便有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就有了根本目标。这条主线提出恰逢及时,非常符合当前我国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进入新时代,教育行政部门、民族工作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这条主线为指引,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工作和教学活动应贯穿这条主线。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统筹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运行机制,统筹和重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体系,强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挖掘融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和教学方式,拓宽畅通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途径,规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育人效果,为塑造新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主要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部分,教育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广泛、分散,并不容易把握。因此,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一直在不断地探讨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调整完善。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政策;在小学阶段,重点是学习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状况;在初中阶段,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7]。也有学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18]。党的十八大以后,很多学者都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应该进一步拓宽,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内容。吴春宝以三个向度来定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即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以树立正确的“四观”为战略目标[19]。总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未构建起一个严谨密实的教学体系”[11]。

2021 年版《指导纲要》提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指导纲要》还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要大中小学一体化布局,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开展,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成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等。就内容而言,2021 年版《指导纲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代性鲜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增加中华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内容更为丰富。内容范围明显地扩大,内容体系面宽,知识点增多,如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民族关系以及文化关系等。三是加大思想教育。不仅增加了民族知识教育,而且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就,“五观”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四是形成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体系一体化,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或是不同学段教育内容有梯度提升。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其课程内容必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内容必须适应主线的需要。要围绕主线加大力度统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内容,形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体的内容应该包括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共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2021 年版《指导纲要》印发以后,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深入贯彻落实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增进各民族共同性教育、各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各民族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的教育以及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教育。同时,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专项教育内容整合并融合进中小学课程教材。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位

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之教育。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缺乏视野,并认为传统民族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选择已由过去单一的封闭的民族性知识转向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性知识,民族文化已经发生了生态意义上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促进,以及生成新的(现代)文化要素的变化[20]。传统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21],未能反映我国民族结构特征,也未能反映中华民族性质特征,更未能反映中华民族发展的本质属性。客观地说,少数民族教育不能替代中国民族教育,将少数民族教育当作中国民族教育是被人为化、特定化了。当然,传统民族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时代局限性。当前,我国传统民族教育应该随着时代转场而扮演自己的时代角色,发挥少数民族教育应有的作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总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传统民族教育已基本完成了历史任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中,为适应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传统民族教育应该退让中国民族教育“主位”,应从属和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部分,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发展。2017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规定,德育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板块之中。在学校教育层面,实际的德育工作还囊括许多方面的专题教育活动。笔者在调研时了解到,基层和学校普遍反映德育知识内容纷繁、重复交叉,认为德育是个“筐”,哪里装不了就放这个“筐”里。因此,有必要将这个“筐”里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并形成专项教育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兼顾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相关德育课程建设,以相关课程教育为主要路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国情教育、公民教育(包括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内容一并进行统筹,重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学科教育。

新时代是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时代,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为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肩负着神圣的时代使命和光荣任务,培养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地位由此必须加强和提高。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中应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增加分量,并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加大力度,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跨上一个大台阶、提升一个新水平。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成员素质和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因如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站到民族教育的主体地位上,回归中国民族教育主位。

四、结语

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都应该有民族教育,这是国家教育之特色。民族教育应该是一种思想教育,或是一种精神教育,更具体而言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中国民族教育应当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为主要任务。然而,我国传统的民族教育是将少数民族成员接受教育作为主要任务,明显地与现今时代发展不适应。如果继续将民族教育专指为对55 个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那么就要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民族基础教育、民族职业教育、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势必形成与国民教育体系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这不仅造成国家教育治理方面的困难和教育资源浪费,而且不能通过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反而人为地制定政策或是造成民族隔阂、割裂等因素,建立和发展两个教育体系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悖。新时代新征程下,如果传统民族教育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更没有发展的前途。

思想教育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属性,我国民族教育应该回归思想教育的本质。民族教育应该是中小学德育内容,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我国55 个少数民族的成员接受国民教育应该归属国民教育体系,在国家教育制度下运行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对少数民族的成员特殊情况的照顾扶持和特殊办学形式应该通过民族政策和教育特殊政策予以治理,并非需要另外建立一个教育体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纳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范围,并非需要单独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思想教育。曾有专家认为,未来在民族教育研究主题方面,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2]。其实,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中国的民族教育。因此,我国民族教育正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或是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中国民族教育。为此,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都理应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现代中国民族教育,而传统民族教育即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政策措施,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部分。

当然,民族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民族教育改革创新更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问题,笔者在这里仅提出一些粗浅观点,期待有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