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艺术

2023-12-28 09:16许月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铁棍

【摘 要】徐沟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徐沟背铁棍在经过几代徐沟老艺人们的不断改革传承发展,才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关键词】背棍;铁棍;民俗艺术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64—03

徐沟背铁棍是山西省清徐县徐沟镇的传统民俗活动,背铁棍的发祥地在徐沟镇的东南坊。历史上,徐沟镇就是有名的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中心,这也是一座全国闻名的文化古城镇。2019年11月,徐沟背铁棍成为国家级的保护项目,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一、徐沟背铁棍的概况

徐沟背铁棍是一项民间传统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产生于徐沟,它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徐沟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和文化环境。

(一)徐沟背铁棍的传承环境

1.地理自然环境

历史上的徐沟,在早些年间处于祁县、太谷、榆次、晋源等地中心,无山无沟、一马平川,平地上建成了徐沟城,成为了南来北的交通枢纽。当地的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自然生态环境为背铁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2.文化环境

徐沟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尧文化。中华文明的根脉在此延展,是徐沟五千年文明史最有力的发展见证。

明清时期,徐沟地处交通要冲,徐沟人所经营的银号、珠宝、布帛、酿造业以遍及北方各省, “天禄堂”是最有名气的。到了清代,外出经商的徐沟商人越来越多,遍布全国甚至到达了蒙古国,这也为当时徐沟背铁棍向外传播奠定了基础。

3.生活环境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是徐沟人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着庆祝三天。在丰富多彩的各种表演活动中,要数背铁棍最热闹,它充当了庆祝活动中的主角;每年定期进行的集市庙会上,必会有背铁棍的身影,几乎月月有庙会,有时一月两会,这都为背铁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徐沟背铁棍的发展历程

在徐沟背铁棍的发展过程中,东南坊历代老艺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兴盛期

清朝咸丰年间,背铁棍已经演变为一项使生意兴隆的民间娱乐活动。张联辉,徐沟东南坊商人,人们也常称呼他“张老六”,他常年在河南省项城县经商,由于店铺要搞“店庆”活动,他就把家乡的徐沟背铁棍请到了河南,并对背棍的外观装饰进行了改良,表演活动受到当地百姓称赞。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时的徐沟背铁棍已发展成为繁荣市场的民间艺术活动。

2.改革期

民国四年,徐沟东南坊商人张四维,从河南经商返回家乡时,向老艺人们介绍了河南项城背铁棍,并对徐沟背铁棍的制作技术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与张称心、赵二保、马五禄、武铁成、王四货等十位民间艺人组成了民间组织“十老社”,他们自发筹集资金,而且献计献策,共同研究改制徐沟背铁棍。将传统的平肩棍改造成为立肩棍(上中下三截棍);单人棍发展为双人棍、三人棍,在背铁棍发展史上是一次较大的革新,使得徐沟背铁棍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徐沟艺人们根据当时形势要求,大胆地改革了他们的表演形式,演员们表演没有装扮,并创编出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现代内容剧目,如《各族人民大团结》《丰收年》等,这些剧目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内容。特定的环境中,尝试剧目内容和服装的改变,使得徐沟背铁棍在特殊时期得以发展。

3.发展期

改革开放后,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后,徐沟七街坊一带,喜爱背铁棍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继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对背铁棍改进、创新,将背铁棍定为清徐县徐沟镇的特色文化。在表演艺术形式上进行了研究改革,由过去只在大街行进式表演,增加了文化广场式表演,进而又发展增加了舞台式表演,从而发挥了背铁棍的最大作用,有利于地方特色的徐沟背铁棍朝更远的方向发展。

二、徐沟背铁棍的表演形式

徐沟背铁棍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时不说不唱,以伴奏音乐作为烘托,通过背铁棍上下演员的舞蹈动作表演传递情感,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芭蕾”。

(一)铁棍

1.样式

铁棍的样式设计可以分为平棍和转心棍两种。每根铁棍上的人数根据剧目内容安排,我们经常看到的是2人或3人,最多时候可以有5人。

2.步伐

铁棍一般由八个人一起抬,分两组,每组四人,前面四人、后面四人。抬起时,前后两组抬棍者首先都要面对地面将杆绳撑平。准备起步前,前一组四人将杆放在右肩上,先迈右腿,后一组四人则要放在左肩上,迈左腿。八人同时发力前进,行进过程中,前面一组四人步子小,后面一组四人的步子大,必须挺胸直腰,上身不能晃动,大腿用力,小腿迈步,这样棍子上面的表演者身体自然地晃动起来,就翩翩起舞了。这种铁棍抬法是传统抬法,也是徐沟当地的一门绝技,抬铁棍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程式。

3.语言

铁棍表演由于人员多,需要大家一起合力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在行进中为了统一行动,采用与日常用语不同的语言——号子,这是徐沟老艺人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与众不同的铁棍号子。

刚抬起铁棍时,八個人面对撑肩杆,拿头(即前第一人)喊“抬肩儿唠”,八个人先将杆撑平,起步时拿头喊“好”,后面人准备好了,就喊“咳”,如果有人还没准备好,就答“慢”。行进中,如果右前方发出“哎”,右后第二位抬者答“哎”,这就表示要换肩;向右拐弯时右前方第一人喊“后踩左首啦”,向左拐时喊“后踩右首啦”,然后各个抬者答“咳”。如遇到左上方有电线、树枝、房角等障碍物时,左前方第一人喊“高靠右首啦”,右上方有障碍物时,右前方第一人喊“高靠左首啦”;若路面高低不平或有障碍物时,前面两人喊“左打踢”或“右打脚踢”;遇泥水时,前面抬棍者喊“左打滑”或“右打滑”。在行进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抬棍者始终保持步伐的一致,这种铁棍号子是徐沟铁棍独有的,是几代老艺人们的智慧结晶。

4.音乐伴奏

铁棍伴奏音乐以“八音会”为主,俗称细乐,又叫唢呐吹奏,乐队编制一般8人,以唢呐吹奏为主,主要乐器有唢呐、管子、笙、铜锣、二胡、低胡、板鼓、铙钹、 小锣、梆子等,演出场合不同选用的曲牌不同,音乐具有节奏活泼,音量高昂的特点。

(二)背棍

1.样式

常见的背棍有单人棍、双人棍、三人棍和活心棍。单人棍最为多见,棍上站有一位小演员,背棍者容易掌握重心,也容易操作;双人棍,棍上站有两个小演员,这种背棍只有有力气较大的人才能背动;三人棍,棍上有三个小演员,三人棍的负重使背棍者很难承受,所以一般不多见。活心棍又称跑马棍,这种活心棍是特殊装置,棍上的小演员在表演时可四面转动。

2.舞步步伐

背棍者的舞步步伐包括背棍者在行进中的步伐和棍上演员的表演。不同的剧目表演有不同的步伐,这与故事情节有着很大的关系。背棍者的步伐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大摇大摆的大步前进;第二种是轻盈慢甩,小步行进;如《桑园会》就适合这种步伐。第三种是碎步小跑,如《张三跑棍》。

背棍上小演员的表演,一般可也分为三种:左右摆动双臂、前后甩臂、两手同时向里向外甩。

3.音乐伴奏

背棍以鼓和铙钹为主,俗称粗乐,一般有大小鼓各1个,大鼓为领奏,大小锣各一面,铙和钹数量不限,但必须是双数。演奏技巧有平击、扬击、错击、单挽、双挽、空挽等,演出过程中大鼓领奏,根据现场的演出情况不断变换鼓点,其余的演奏人员结合鼓点的节奏和场面的变化,配合地表演出各种花样动作,整个场面显得是十分壮观。

三、徐沟背铁棍的艺术特色

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一台铁棍、数个背棍,组成的“街头群体舞”表演。背铁棍演员的步伐有节奏,棍子上的小演员随着起伏的步伐节奏,自然地摆动双臂,“舞动”起来。铁棍、背棍的制作技术使背铁棍具有凌空的特点,使得表演的技巧又有高难的特点。每根棍呈现一种制作特色,代表着一出戏剧,通过道具造型、表演者形体动作和剧中人物装扮表情,把整个故事情节展现出来,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一)无言的戏剧

徐沟背铁棍的演出内容主要来自民间传说故事、传统戏剧和现实生活。表演过程中只有动作表演而无唱腔。演员妆扮用的是粉彩,比戏曲妆扮要简单些,但上妆后所表演的人物效果是一样的;背铁棍的服饰多数也是借鉴戏曲的样式, 都是通过服饰刻画剧目内容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管装扮的是牛郎织女还是王母娘娘、才子佳人,所有的表演都是有剧情内容、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比如历史剧目《红楼梦》,背铁棍扮演的人物是贾宝玉,那么铁棍上面的人物是林黛玉和薛宝钗,通过背铁棍演员的巧妙的表演,把故事中间关键的场景内容提炼出来,当人们看到这种特定的造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它与宝黛爱情和二宝爱情联系在一起。但是戏剧内容观众从头到尾都从背铁棍者的表演中读懂,所以称作无言的戏剧。

(二)空中舞蹈

徐沟背铁棍在表演形式上注重动作的舞蹈性,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背铁棍的演员有特定的舞步步伐。背棍者舞步的变化及肢体动作,都需要棍上小演员的规范动作配合,形成一个表演整体,相互达到默契,同姿共舞,浑然一体的艺术造型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比如单人背棍的传统戏曲剧目《打渔杀家》,剧中人物肖恩由背棍者装扮,棍上面的小演员装扮是剧中肖桂英。背铁棍者使用的舞步是抬脚,节奏快的步伐,上面小演员配合时两臂左右交叉,动作幅度就得很大。背铁棍上下演员在行进中的舞步既涵盖舞蹈动作语汇,又有舞步艺术,所以在空中进行的表演就显的十分潇洒,从而铁棍上下表演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三)流动的杂技

徐沟背铁棍的棍型造型设计是奇特的,道具的设计处处都有充满了奇妙感。每台背棍中的故事在设计上,采取了奇特的杂技造型艺术手法,使背铁棍的艺术内涵丰富了。比如神话故事《白蛇传》许仙打着伞,撑开雨伞的边上站着白娘子;铁棍表演《西厢记》在铁棍底盘上设置了全景的文殊院,一座假山的顶尖站着张生,漂亮的崔莺莺站在一本书上,描绘的是张生和崔莺莺二人的爱情故事;而红娘“悬挂”在张生一旁,这样惊险的设置,突出了媒人红娘在剧中的重要地位,二人的爱情全靠足智多谋、泼辣敢闯的红娘周旋。活心棍《跑马》棍上演员骑在道具马上,表演惊险的各种动作,马背倒立、左右偏跨、金鸡独立等,犹如流动的杂技一般,让人看后惊心动魄。

(四)活的雕塑

徐沟背铁棍巧妙地运用机械重心的原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追求造型美和不对称美,运用高低远近来调节重心,画面呈现对称或是不对称美,看上去如一尊雕塑,给人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可观赏性极强。比如双人棍《凤仪亭》,背棍者是董卓,手里拿着太师的椅子,棍上演员吕布坐在太师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把长戟,长戟上面站立着貂蝉,这组背棍的布局设计奇特,构思新颖巧妙,人们远远望去就如雕塑一般,“画面”展现了貂蝉的高高在上、吕布的洋洋自得和董卓的狼狈不堪。

四、结语

作为徐沟当地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代表,徐沟背铁棍真实写照了徐沟人们群众的社会生活,这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徐沟背铁棍变成民间活动,其实真正是靠的徐沟人的文化底蕴。几百年前徐沟城的建立,城里的百姓是来自周围地区出门闯荡的人,但凡出门闯荡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这些人会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具有创新的思想、冒险的精神,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就奠定了徐沟人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底蕴。鉴于在这些底蕴的基础上他们就对“抬阁”这一内容形式进行改变,不装扮王母娘娘,我们可以扮演才子佳人,这才真正产生徐沟的背鐵棍。那么徐沟背铁棍的发展还得真正依靠当地人的文化底蕴,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才能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拴保.徐沟古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2]车文明.台阁:一种古老而广泛的广场表演艺术[J].文化遗产,2008(3).

[3]宋秀,王琳.徐沟背铁棍的现代化传承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XGZL202355)。

作者简介:许月(197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铁棍
家乡闹红火
太黑
健脾补肾的好物 铁棍山药
千年养生美食 尚礼铁棍山药
千年养生美食尚礼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更适合蒸煮
韩铁棍(下)
韩铁棍(上)
短小的铁棍山药是个宝
自制电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