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是前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对于当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因此,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刻不容缓。文旅融合背景下,又赋予了文物保护工作者新的工作机遇与挑战,本文将结合实际,就文旅融合及其对于文物保护的意义展开研究,分析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不同问题进行探究,以提出针对文物保护的具有可行性的创新措施,推动我国的文物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物保护;文物利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27—03
2018年9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由于官方对于文物保护的忽视以及博物馆管理费用的匮乏,这座美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人文和自然历史博物馆毁于一旦;次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852年历史的法兰西瑰宝建筑在这场火灾中也几乎毁于一旦。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巴西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的事故,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在对事故表以惋惜的同时,不仅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样不容疏忽,且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旅融合的意义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完善相关体制和体系,为实现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文旅融合的重大工作部署。此外,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背景下,历史文物就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要“传播好中国声音”,旅游就是重要的传播渠道,而做好文旅融合工作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工作内容。
文旅融合的实质就是“文化和旅游在要素上的全面融合,能融则融,宜融则融”,即文化和旅游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孕育旅游,是旅游的精髓所在,而旅游的发展则反过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推动文化救治。二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重要前提的。当前文旅融合的实践主要集中但是不限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二者不仅在形态、产业、业态以及功能上分别实现相融、相通、相连以及相关,二者的有机结合还能相互推动彼此的升级转型,实现以文化促旅游,再以旅游收入反哺文化保护和复兴。文旅融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潜在需求,二者实现充分融合后,将推动旅游经济效益与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对历史文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国历史悠久且地域辽阔,五千年灿烂文明凝结而成的历史文物数不胜数,再加上文物古迹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分布的分散性,單靠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支出是难以实现历史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要实现对历史文物的充分利用,就要充分结合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利用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和关注,提升当地历史文化古迹的资源价值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文物保护工作筹集资金,加大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投入,形成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
文物是文化的有形载体,而旅游是彰显文物魅力,激活文物价值的重要渠道,文旅融合则是二者的深度相融。文物保护,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各个民族凝聚力,维护好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桥梁和纽带。文旅融合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式,在形式满足了大众对于更深层次旅游的追求,在内容上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人民大众,创造出经济效益,激励文化产业不断创新,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能够发挥出文化教化于人的作用,让大众参与到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三、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薄弱
巴西博物馆“悲剧”的产生,很大程度归因于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忽视以及对于巴西博物馆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轻视。对标我国当前的文物保护工作实际,不难发现在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同在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从事于文物管理和保护的工作人员未必是专业从事历史文物的研究人员,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不足,再加上文物保护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缺乏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心态,在工作中出现不严谨甚至于懈怠的工作作风,使得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未对文物进行有效“利用”
文旅融合落地,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文化旅游工作的开展,结合我国当前的地方文物利用情况来看,文物管理者没有把握住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度”,使得文物利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有些地区文旅部门对文物没有进行充分利用,既没有结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对文物进行普及和宣传,又没有结合当地特色文物开发相应的特色文化产业,游客在观赏过程中走马观花,对文物没有深刻感知,无法产生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反哺当地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文物管理者过于关注旅游经济效益,过度“消费”文物,对文物进行过度宣传和利用,轻视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工作初衷与实际开展南辕北辙,文物利用适得其反。
(三)文旅融合对文物保护效果甚微
尽管当前文化促进旅游,旅游反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理论十分丰满,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文旅融合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作用仍然是效果甚微,甚至是起了负面作用,这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来了更大的挑战。如旅游过程中低素质游客对于文物古迹的乱涂乱画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体现了文化和旅游没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这就导致了文旅融合的成效与社会期待相去甚远的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探析,背后有两个深层原因,一是,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各行其是,导致部门工作处于“架空”“失管”状态;二是,文旅部门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部分工作开展出现重合,处理标准不一,二者出现矛盾。对于旅游中屡屡出现的游客破坏文物的现象,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因此,在文旅融合本身就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
(四)文物保护体系不够完善
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进行保障。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文物保护工作风险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屡禁不止的文物破坏现象,仅靠道德是无法对其进行约束的,因而在执法过程中需要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并且将相应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此类风险的滋生。此外,有关部门以及部分文物保护人员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也是我国文物保护机制不够完善的体现之一。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才能真正落实好文物保护工作。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策略
(一)培养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基于巴西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的例子,文物保护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文物本身的保护,对于外在风险因子的防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针对文物保护,需要培养熟悉文物保护工作,并具有应对各类自然灾害能力的专业型人才;针对文物利用,需要培养同时具备文化旅游以及文物保护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端正文物保护工作者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树立其正确的文物价值观,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单位开展培训会或组织其到高校或其他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对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行强化;其次,在文物保护单位选聘工作人员时,对于应聘者的专业资质和能力进行严格把控,选拔具备过硬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二)文物保护结合数字信息技术
自2004年三维数字化信息扫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者积极利用该技术对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采集存档。巴黎圣母院的修复重建工作就得益于这项技术——在火灾发生之前研究人员利用数字模型技术堆建了一个相对精确接近真实巴黎圣母院的三维数字模型,这对于圣母院的修复重建工作来说无异于是天籁之音。在我国当前数字战略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不仅在文物虚拟修复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如汶川地震后安岳石窟经目塔的修缮项目,还可以利用三维数字模型对特殊文物进行数字展示,如对文物利用数字建模技术进行等比例虚拟复制还原,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示,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保证游客的体验感,提升旅游质量,反哺文物保护。
(三)加大文物宣传,让文物“活”起来
对于文物宣传,“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說话,让文化说话”,文旅融合背景下更是如此。要实现旅游对文物保护的反哺作用,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物进行适度利用。一方面,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选择与旅游公司进行深度合作,结合当地特色历史文物,开发文化旅游路线,促进文旅融合,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以游客文化体验感及旅游景区文化底蕴提升为需求导向,先后与崇左“花山”景区 、阳朔“三千漓”景区合作开展文创、展览活动,在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特色文物的知名度,获得经济效益,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开发相应文创产品,以文创产品的收益来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故宫文创产品,而后将其盈利所得用于故宫的修缮。
五、结语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历史文物就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者,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髓的传承。文旅融合背景下,赋予了文物保护工作者新的工作内容以及更深刻的使命内涵,作为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要对当前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创新,在深刻把握文旅融合含义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旅融合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历史价值,理性分析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之处,从理论的高度上明确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致力于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并推动文保单位对于历史文物的宣传,提高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旅游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反哺,积极推进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泽丹.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
[2]庄莹莹.浅论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融合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5).
[3]刘泽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20(10).
[4]关懿.文物保护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的融合分析 [J].新丝路:上旬,2020(2).
[5]任赟娟.文旅融合下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凝视及其智慧开 发——以甘肃彩陶为例[J].社科纵横,2019(1).
[6]李卫伟,张予正,刘科.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应用探讨——以巴黎圣母院火灾启示为中心[J].北京文博文丛,2020(3).
[7]刘泽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20(5).
作者简介:赵江源(1990—),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初级,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