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雨,江 艳,唐丽君
(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000)
乳腺癌指乳腺上皮增殖失控的病理现象,发病率约占我国恶性肿瘤疾病中的1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虽可有效清除病灶、抑制病情进展,但仍属于应激事件,加之受手术操作、麻醉、手术室陌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易产生生理、心理应激反应[1]。手术室是承担抢救、手术的重要场所,其护理与管理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室针对性护理是以常规手术室护理方案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管理措施,其根据患者病情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细致性护理服务,以确保手术顺利开展、保障手术效果。有研究发现,手术室针对性护理干预用于胃肠道手术[2]、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效果明显,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基于此,本研究对收治的7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分组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方案,旨在分析手术室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癌症复发担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接受乳腺癌手术的7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活检确诊,符合乳腺癌[3]相关诊断标准;女性;TNM分期为Ⅰ、Ⅱ、Ⅲ期;肿瘤最大直径≤4 cm;符合乳腺癌手术指征;无淋巴转移与远处转移;首次发生乳腺癌;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乳腺癌出现远处转移;预计生存期<6个月;双乳乳腺癌;既往接受胸壁或乳腺放疗;伴有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交流障碍、听力障碍;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严重心理疾病;合并造血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术前生命体征不稳定。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年龄36~76(48.85±4.11)岁;病程2~8(4.36±1.58)年;肿瘤直径1~4(2.24±0.82)cm;TNM分期:Ⅰ期9例,Ⅱ期15例,Ⅲ期1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19例,大学及以上14例;手术方式:改良根治术27例,保乳手术12例。观察组年龄36~76(47.85±3.98)岁;病程2~10(4.96±1.35)年;肿瘤直径1~4(2.38±0.78)cm;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7例,Ⅲ期12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7例,大学及以上14例;手术方式:改良根治术29例,保乳手术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批准文号: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字201800248号)。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包括发病因素、围术期相关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围术期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嘱日常饮食、运动等注意事项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手术室针对性护理。①术前护理:入院后采用播放视频、发放健康手册、设置宣传栏等形式,为患者讲解乳腺癌及手术相关知识。术前1 d,护理人员到病房告知患者手术类型、手术流程、手术预期效果、术中注意事项与术后并发症等。为患者及家属介绍参与手术人员,以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安排单人间检查室,不得随意谈论患者病情、禁止泄露患者隐私。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对患者担心形体改变、乳房缺失等问题进行安抚。提前告知患者术后疼痛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深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②术中护理:提前将手术室湿度设置为55%~65%,温度设置为25~28 ℃,并开启层流系统。以语言、眼神、皮肤抚触等交流方式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并帮助患者遮挡不必要暴露的身体部位。麻醉前,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于背后放一长方形枕头,保持患者头顶部与床头边缘对齐、腋后线与床侧边缘对齐。麻醉后,将体位垫垫于患者肩胛骨位置,抬高腋窝,伸展上肢保持90°,固定膝关节,下肢上侧稍弯曲。合理处理设备报警与灯光情况,报警持续时间需<10~20 s。冲洗体腔的冲洗液、消毒液、灌注液均放置于恒温箱内并加温至37 ℃,液体加温器利用电子加温仪连接至静脉通透管进行输液、输血,保证患者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5~37 ℃,提供纤维棉手术毯,用保暖手术巾对四肢进行保温。③术后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待其苏醒后告知手术结果,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减轻咳痰、咳嗽所致的疼痛感,或通过转移注意力、心理暗示、音乐疗法减轻患者疼痛,必要时采用药物镇痛。采用弹力绷带、多头胸带均匀包扎创面,并观察创面引流、性质、颜色等情况。若患者主诉有蚁走感,则需遵医嘱换药。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患者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疼痛(0级);1~4分表示轻度疼痛(1级),未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睡眠等产生影响,患者可承受;5~7分表示中度疼痛(2级),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睡眠等产生影响,患者不可耐受,偶尔需要服用镇痛药物;8~10分表示重度疼痛(3级),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睡眠等产生严重影响,患者不可耐受,需要经常服用镇痛药,或伴有精神改变。②心理应激反应: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共2个维度、14个条目,焦虑及抑郁维度各条目均为0~4分,总分0~7分为无焦虑或抑郁,8~10分为可能或临界,11~20分为可能有明显焦虑或抑郁。③癌症复发担忧:采用癌症复发担忧量表(CARS)[4]进行评估共5个维度、24个条目,包括女性特征的担忧、治疗的担忧、健康的担忧、死亡的担忧、角色的担忧,分别7、5、6、3、3个条目,每条目0~4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对癌症复发的担忧程度越低。④术后并发症:包括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感染、肿胀、寒战等。⑤术中低体温:统计患者低体温(<34 ℃)发生情况。
2.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前后心理应激反应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心理应激反应比较(分,
2.3 两组手术前后CAR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CAR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比较[例(%)]
应激反应指生物体受到剧烈刺激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以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激活及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特征。过度应激反应会加剧机体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紊乱,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引起生化指标、生理指标变化,降低疼痛阈值。手术是一种高危性刺激源,可引起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前者以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为主,后者则表现为恐惧、焦虑、顾虑等情绪的变化[5-6]。因此,缓解乳腺癌围术期负性心理、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对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AD评分中焦虑、抑郁及总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CAR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手术室针对性护理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缓解心理应激,减轻癌症复发担忧。分析原因:乳腺癌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后存在特殊的心理变化,既担忧术后乳房缺失与躯体不适,又希望通过手术挽救生命,存在心理冲突;而术前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受教育程度,采取播放视频、发放健康手册等多元化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对乳腺癌及手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纠正以往错误认知[7]。多数患者因害怕术后形象、手术疼痛等问题常滋生诸多不良情绪,术前告知患者主刀医生的经验与手术成功率,帮助患者建立手术成功的信心,可降低心理应激反应与癌症复发担忧程度[8]。术中通过语言、眼神、皮肤抚触等交流方式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可减轻患者恐惧心理。术中各项保温措施可降低分解代谢,预防因低体温或体温降低刺激儿茶酚胺类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减轻机体应激反应[9]。术中采取体位垫改良体位,可清晰暴露静脉,保证操作视野良好,避免血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通过指导咳痰咳嗽、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药物镇痛等方式,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有研究报道,术中患者体温<35 ℃时,会引起外周血管紊乱、机体耗氧量降低、心率变化等不良事件[10]。乳腺癌手术中患者若热量摄入不足或保暖措施不当,易发生低体温。徐芳等[11]研究对观察组实施术中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1.7%)低于对照组(6.7%)。杨雨等[12]研究报道,复合保温措施(体腔内保温联合体腔外保温)可降低术中低体温与术后寒战等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似,进一步说明冲洗液加温、保暖手术巾保温四肢、纤维棉手术毯等保温措施可对患者体温起到保温效果,减少低体温。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手术室针对性护理可减少乳腺癌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P<0.05),可能与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创面情况、采用弹力绷带及多头胸带均匀包扎创面等措施有关。
综上所述,手术室针对性护理可减少乳腺癌患者术中低体温与术后并发症,缓解不良心理状态,减轻癌症复发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