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瑶,彭思思,徐桂芳
(乐平市人民医院 江西乐平 333300)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妊娠期生理变化造成血糖代谢紊乱所致,多表现为多饮、多食、羊水增加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妊娠结局[1]。GDM患者因担心胎儿健康、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护能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康复[2]。因此,临床治疗GDM患者的同时予以有效护理措施尤为重要。行动导向健康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健康教育手段,通过系统性健康教育的方式,促使患者积极接受有利于临床治疗和促进健康的行为,有助于引导患者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在提高患者知信行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被临床联合护理措施应用[3]。相关研究指出,个体在一般状态下积极性与个人能力仅能发挥20%~30%,在受到充足激励下,可发挥80%~90%[4]。激励式护理是个体通过有效的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可有效激发患者的积极性与潜在能力。该护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术后干预中,且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现阶段,有关行动导向健康教育与激励式护理结合干预GDM患者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行动导向健康教育联合激励式护理应用于GDM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GDM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断指南(2014)》[5]相关诊断标准;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单胎妊娠;自然受孕;意识、精神状态正常;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妊娠期其他合并症;全身感染性疾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3~42(29.65±2.34)岁;孕周23~31(27.15±3.06)周;初产妇23例,经产妇17例;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1~25(23.01±1.10)。观察组年龄24~43(29.43±2.10)岁;孕周23~32(27.22±2.96)周;初产妇24例,经产妇16例;孕前BMI 22~26(23.37±0.9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乐平市人民医院伦字号:2021000103)。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后血糖检测、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常规健康教育,口头向患者讲解GDM相关知识,涉及病因、症状、治疗措施、风险、注意事项等。
1.2.2 观察组 实施行动导向健康教育结合激励式护理。
1.2.2.1 行动导向健康教育 首先由护士长组建健康教育小组,组织小组人员统一培训行动导向健康教育资料。①利用书籍、万方、知网等渠道收集GDM相关资料,编写GDM知识手册,集中讨论,分析影响GDM患者知信行水平、自护能力等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行动导向健康教育计划。②将行动导向计划张贴在病房内,采用一对一交流、讲座等形式讲解示范计划内容,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导式提问患者,并帮助患者解疑答惑。③使用双向互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护理小组评估患者知信行水平、自护能力等情况,并要求患者匿名填写对护理小组的评价,给予意见反馈,最终根据双向互评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行动导向计划。
1.2.2.2 激励式护理 ①关怀激励: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爱好、性格等信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给予人文关怀。②环境激励:在病房内张贴便签,便签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知识等,同时在病房走廊内置鼓励墙,告知患者可在鼓励墙上写下相互激励的话语,使患者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中。③言行激励:护士通过动作、眼神、语言等方式激励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多使用激励性的言语,针对患者存在的疑惑耐心解答,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榜样激励:定时评估患者病情,改善较好的患者可以分享经验,通过实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指导患者如何自我护理,为其他患者树立榜样,增强康复信心。⑤目标激励:护理人员依据患者血糖水平为其制订相应的膳食方案,同时为患者示范合理运动,包括有氧运动、瑜伽等,指导患者学习血糖监测方法,告知患者坚持实现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目标,积极监测血糖水平,对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作用,以此激励患者坚持。
1.3 评价指标 ①知信行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本院自制GDM知信行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问卷内容包括21个条目,分为GDM知识(12个条目)、GDM态度(7个条目)、GDM行为(2个条目);GDM知识答对计1分、错误计0分;GDM态度与行为依据其重要性分别计1~4分,总分4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知信行水平越高。Cronbach′s α为0.84,重测效度是0.87。②自护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6]评估患者自护能力,该量表包含健康知识(17个条目)、自护责任感(6个条目)、自护概念(8个条目)、自护技能(12个条目)4个方面,每个条目计0~4分,量表总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护能力越好。③血糖指标: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经全自动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④依从性:干预期间采用用药依从性问卷量表(Morisky)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包括有无忘记用药、坚持用药态度、有无因症状及其他原因自主停止用药3个方面,每个方面总分3分,共9分,根据得分分为依从性低(<6分)、依从性较高(6~7分)、依从性高(≥8分)3个等级。
2.1 两组干预前后GDM知信行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GDM知信行水平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FBG、2 h PG、HbA1c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FBG、2 h PG、HbA1c水平比较
2.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GDM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至今临床尚未明确其具体发病机制,不仅会对患者自身造成危害,还会严重影响胎儿健康发育,进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7]。GDM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等特点,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治疗,以控制稳定血糖水平。多数GDM因无法应对疾病发生、担心妊娠结局产生多种负性情绪,影响用药依从性,不利于疾病康复[8]。以往临床给予GDM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内容较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仅能满足患者基本需求,无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案对GDM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导向理论源于教育学领域,在临床多个科室护理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指出,以行动导向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改善患者健康疾病知识方面具有显著效果[9]。行动导向健康教育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通过小组干预加强健康教育效果,在健康教育中已被广泛应用。激励式护理可根据患者生理、心理状况提供情感支持、自我护理等指导,主要目的为端正患者态度,积极应对疾病治疗,其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存在焦虑、信念感差的患者中,且效果较好,备受患者青睐[10]。鉴于此,本研究将两种护理方式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GDM知信行水平、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采用行动导向健康教育结合激励式护理可改善GDM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及自护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在促进疾病康复中具有积极作用。究其原因:行动导向健康教育相比传统的健康教育具有引导性、针对性、高效性,参照科学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双向互评方式不断改进健康教育内容,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11];激励式护理利用人文关怀,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关心,提高了安全性,有效改善护理期间心境状态;环境激励可有效帮助患者完善疾病相关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态度,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依从性;言行及榜样激励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目标激励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习惯,学习并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进而提高自护能力[12-13]。
此外,本研究在护理期间检查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发现,观察组干预后FBG、2 h 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采用行动导向健康教育联合激励式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GDM患者的血糖指标。分析原因:行动导向健康教育实施后患者知信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进而纠正对疾病的错误看法、态度等,促进患者主动实施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14];在激励式护理中患者可主动采纳为其制订的膳食方案、运动方案等,同时监测血糖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水平[15]。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健康教育联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GDM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及自护能力,改善血糖波动,同时提高依从性,利于疾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