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红征,吴永丽,孙 婧,贾 玮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明显增加,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发热、肠瘘以及肠梗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心理障碍[1]。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增加护患互动,从情境描述、计划形成、协调沟通、学习与成长等方面实施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躯体感觉能力及个人情感认知等,从而缓解内心负性情绪[2]。本研究探讨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IBD患者的影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于我院住院的111例IBD患者,其中男69例、女42例,年龄20~65(46.42±10.16)岁;病程2~150(73.46±29.68)个月;疾病类型:溃疡性结肠炎52例、克罗恩病59例。纳入标准:①符合IBD临床诊断标准[3],且存在不同程度体重减轻、血便、腹泻、腹痛等症状者;②临床资料齐全者;③年龄≥20岁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道出血、穿孔、肠瘘等严重并发症者;②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46.58±10.27)岁;病程(73.32±29.17)个月;疾病类型:溃疡性结肠炎27例、克罗恩病27例。对照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46.69±10.46)岁;病程(73.54±29.26)个月;疾病类型:溃疡性结肠炎25例、克罗恩病3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开展晨间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同时,注重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遵医行为。
1.2.2 观察组 采用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1.2.2.1 建立专业团队 ①人员分布:包括管理人员1名、专科护士4名、专业药师1名、病理医师和放射医师1名、营养治疗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胃肠内外科医师2名组成。②团队分工: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会议安排、病案管理、数据整理;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情绪评估,给予饮食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支持、用药管理以及自我病情监测指导、随访等工作;营养治疗师制订、调整营养方案;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心理护理培训和心理治疗方案调整;胃肠内外科医师负责疾病诊疗,包括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诊疗方案制订等。
1.2.2.2 强化心理干预 ①实施护理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当前焦虑/抑郁状态。若SAS、SDS评分任何一项>60分,代表存在严重负性情绪,给予一级心理护理;若评分中任何一项在40~60分之间,给予二级心理护理;若评分中任何一项<40分,给予三级心理护理。②心理疏导:a.宣泄干预。鼓励患者宣泄内心郁闷,将痛苦、悲观、失望等情绪宣泄出来。b.放松干预。告知患者可通过肌肉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内心焦虑、抑郁情绪。c.认知干预。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以健康、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带来的各种压力,积极对待生活和疾病。d.社会干预。优化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且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强病友之间联系、沟通,对于困难患者,主动给予各种支持。
1.2.2.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心理干预期间需贯穿信念教育。①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患者不良心理问题,根据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制订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向患者详细介绍IBD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案以及心理卫生基本知识(包括情绪、认知、心理调节),从而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释放内心苦闷、焦虑。②言语劝说教育:以既往成功案例作为导向,对患者进行鼓励、开导,并针对患者病情、症状制订治疗方案,让患者感受医务人员的关怀,营造良好护患氛围。③行为干预:日常生活中需强调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擅自停药、换药的危害性,制订个性化、科学化饮食方案。进食易消化、高蛋白、富含营养的食物,禁止食用乳制品和豆制品,强调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周、护理后2周IBD感知病耻感量表(PSS-IBD)评分、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分、自尊量表(SES)评分。PSS-IBD评分[4]:总分240分,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从领导、同事、重要他人、医疗工作者、朋友、家人6个角色方面评价,体现患者感知外界对疾病态度、知识以及自我袒露倾向,重度≥161分、中度81~160分、轻度1~80分、无病耻感0分,Cronbach′s α为0.89;CD-RISC评分[5]:共25个条目,包含乐观、力量、坚韧3个维度,最高分100分,评分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高,Cronbach′s α为0.91;SES评分[6]:总分10~40分,由10个问题构成,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Cronbach′s α为0.87。②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周、护理后2周IBD生活质量量表(IBDQ)评分[7]。包含4个方面,即5个社会能力(sF)问题、12个情感能力(E)问题、5个全身症状(S)问题、10个肠道症状(B)问题,总分32~224分,评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Cronbach′s α为0.90。③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周、护理后2周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抽取受检者静脉血,血清分离,离心10 min,3000 r/min,使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营养指标。④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周、护理后2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判定标准[8]:<53分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焦虑;63~72分为中度抑郁/焦虑;≥73分为重度抑郁/焦虑,Cronbach′s α分别为0.896、0.902。⑤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
2.1 两组护理前后PSS-IBD、CD-RISC、SE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PSS-IBD、CD-RISC、SE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IBD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IBD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2.4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服药依从率为98.15%(53/54),对照组服药依从率为80.70%(46/57)。两组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4;P=0.003)。
IBD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病变,诱发因素与免疫、饮食、环境、遗传有关,由于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极易影响生活、工作、学习。国外对IBD患者的护理一般是在多学科团队合作下进行,包括消化内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个体化护理计划: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程度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建议、监测病情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口服食物耐受性等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支持(包括高蛋白、低纤维和易消化的食物),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对IB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治疗、放松技巧等方法,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与普通患者相比,IBD肠道症状带给患者的压力更多,更易引起焦虑、不安等情绪。有研究表明[9],IBD患者情绪障碍与生理症状互为因果关系,长时间心理问题可改变脑-肠轴功能、促炎细胞因子,导致肠道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故需注重心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爱与归属感,从而减轻负性情绪。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时间段PSS-IBD、SE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理心理学干预更能够减轻患者病耻感和心理负担。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一支专业过硬、经验丰富医务人员组成的队伍,通过合理运用专业心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解决患者当前心理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优势;另一方面,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正确掌握疾病知识,消除因认知偏差产生的病耻感,配合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病耻感水平,有效促进患者身心恢复[10-11]。此外,观察组CD-RISC评分及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在调节患者负性情绪中具有独特优势。心理护理着重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通过耐心与患者沟通,合理利用言语劝说教育能够帮助患者摆脱消极观念,调整歪曲、错误的信念和思维,有效消除不良情绪反应和不适应行为。
蔡小莉等[12]研究发现,IBD长时间心理问题可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从而影响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IBDQ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给予患者个体化干预和疏导,帮助患者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并引导患者宣泄内心情绪,从而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焦虑水平。分析原因:一方面强化健康教育能够从休息、饮食、生活等方面提供详细信息,给予一对一针对性指导,纠正患者错误观念,缓解内心焦虑、抑郁等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教会患者疏解内心压力方法,调整心态,利于生活质量改善。此外,有研究表明[12],IBD进展期间,可因蛋白质流失,导致营养不良,严重影响预后,对此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临床面临的严峻问题。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护理后营养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利于病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给予患者针对性、科学性、全面性的护理指导,提升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缓解内心焦虑、烦躁感,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减轻病耻感,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