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锋,乔传勋,郑言利,曹 倩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洛阳 471003)
腹部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手术[1],在具有确切效果的同时,会对患者产生负性影响(包括手术本身创伤及麻醉药物等),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术后恢复[2-3]。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且常因手术操作、保温措施不当等因素,术中低温发生率高达50%,而低温状态将影响患者恢复速度,对患者预后不利[4]。有研究证实,术前体验式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不仅对康复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减少并发症[5]。此外,合理的保温干预可减少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温及应激反应[6]。鉴于此,本研究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行腹部手术的15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79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术前体温正常且无发热史;符合相应腹部手术适应证;患者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完成研究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自身免疫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腹部手术史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8例。观察组男46例(58.97%)、女32例(42.03%),年龄(68.48±6.24)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26例(33.33%),中学37例(47.44%),大学及以上15例(19.23%);体质量指数(BMI)22.58±2.31;手术方式:开腹26例(33.33%),腹腔镜52例(66.67%);手术类型:肝胆手术26例(33.33%),胃肠手术42例(53.85%),其他手术10例(12.82%)。常规组男44例(56.41%)、女34例(43.59%),年龄(69.11±7.3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24例(30.77%),中学40例(51.28%),大学及以上14例(17.95%);BMI 22.76±2.12;手术方式:开腹25例(32.05%),腹腔镜51例(67.95%);手术类型:肝胆手术25例(32.05%),胃肠手术44例(56.41%),其他手术9例(11.5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术前收集患者资料,评估疾病认知水平及心理状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调节手术室温度、湿度适宜,术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1.2.2 观察组 接受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
1.2.2.1 组建护理小组 由护理部主任1名,手术室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4名共同组建护理小组。护理部主任担任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术前体验式护理及循证理论知识培训与考核,组织召开组会,监督并指导本组护理人员工作;手术室护士长负责指导手术室具体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负责患者资料收集、相关文献查阅及护理工作。本组护士均具有4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2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且具有良好文献检索、总结能力。
1.2.2.2 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 ①术前体验式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于患者术前2~3 d,对患者进行一对一体验式护理干预,模拟患者术后状态,以便患者提前适应术后症状。a.术后康复体验。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术前进行呼吸训练,采用“鼻吸嘴呼”式呼吸,患者经鼻吸气2 s,呈吹口哨状经口缓慢呼气,呼气时长>10 s最佳;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活动肢体,引导患者下肢摆动、屈伸等。b.体征监测体验。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连接心电脉氧监护,并为患者讲解心电监护中的各项指标正常范围及意义,讲述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c.病床适应体验。护理人员在患者身上固定留置管模型,指导患者带管卧床,并引导患者带管翻身、床上排尿、饮食等。护理人员进行示范的同时,为患者讲解各项动作的注意事项及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②循证理论下的专项保温干预:a.提出问题。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出现体温较低情况。b.资料收集。以老年腹部手术、手术低体温、并发症等为关键词检索临床医学杂志,通过PubMed、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检索文献查找资料,选择其中可信度高、质量高的资料并将其作为制订专项保温计划的参考依据。c.实施循证理论下保温计划。术前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基本资料对其进行评估,以文献为参考,筛选出术中低体温高危患者。筛选标准为:全身麻醉、手术时间>90 min;手术裸露面积大;基础疾病多;术中输血且使用大量冲洗液。以上条件中符合3条以上者可作为高危患者。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讲解手术过程,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应激反应。术中保温干预的强化:根据患者评估情况及手术类型采用相应的干预方式。非高危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 min调整手术室温度25~26 ℃,湿度50%~60%;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在身上覆盖棉被,减少散热;在患者非手术区增加保温毯,调整其温度在37~40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鼻咽温度,若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手术结束前30 min调节麻醉复苏室温湿度与手术室一致。高危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提前将加热毯置于手术床单下,并对术中使用的冲洗液、消毒液等液体进行预加热,加热温度范围在37~40 ℃为宜。
1.3 观察指标 ①体温水平: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麻醉后、手术60 min及术后30 min体温。②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上述时间均从患者手术结束起算。③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总分1~7分。SAS评分≤4分为无躁动,5分为轻度躁动,6分为中度躁动,7分为重度躁动。躁动发生率(%)=(总例数-无躁动例数)/总例数×100%。④应激反应指标:护理人员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后(术后)采用放化学发光发法测定患者皮质醇(COR)水平,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⑤术后恢复质量: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PQRS)衡量患者术后恢复质量,量表包括情感、生理、伤害性刺激、活动能力以及认知功能等。评分≤0分为恢复优良,1~20分为恢复中等,21~40分为恢复差,≥40分为恢复极差。
1.4 质量控制 ①干预方法的质量控制:在研究开始前,参与研究护士均接受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培训,培训时长2个月。培训结束,由组长后考核,所有护士均考核合格。干预开始后,课题组长每个月不定期抽查护士干预方案执行情况,每月底进行小组会议反馈干预方案执行情况。②资料收集的质量控制:分配2名责任护士负责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量表,护理人员每日校对护理资料,保证记录的完整;患者量表当场检查,若有缺漏及时补充,保证问卷完整性。③量表评分的质量控制:2名护士参照量表,根据患者情况,独立评分,结果取平均分,若2名护士评分差值>1分则由课题组长仲裁,以保证评分质量。
2.1 两组不同时间体温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体温水平比较
2.2 两组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2.5 两组术后恢复质量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恢复质量比较[例(%)]
临床上腹部手术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但两者均会对腹腔环境造成影响并伴随切口疼痛、低体温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7]。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腹部术中更易出现低温等并发症,不仅影响代谢能力,还可导致其他并发症,因此科学有效的围术期保温护理十分重要[8]。常规护理干预侧重于患者术后干预,缺乏针对性,整体效果不佳[9]。术前体验式护理则在患者术前进行干预,依据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康复形式进行示范,并引导患者尝试,使患者提前认识并感受术后护理,可提升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减轻应激反应,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信心,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10]。循证理论下的专项保温干预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总结患者腹部术后低体温干预方法,包括术前干预、术中保温干预,并针对危险程度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更有针对性地保证患者体温稳定,预防术后低体温[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应用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可发挥互补作用,对预后改善明显。观察组麻醉后、手术60 min、术后30 min体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1)。提示患者接受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对体温改善明显,可有效防止术后低体温。此外,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COR、PGE2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1);观察组术后康复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接受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有助于减少术后躁动情况,减轻应激反应,术后康复质量较高。其原因在于,术前体验式护理及循证理论下保温干预关注患者术前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患者已做好相应心理建设,同时于术前、术中采取针对性的保温措施,患者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得以提升,体温保持良好。
综上所述,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采用术前体验式护理配合循证理论下专项保温干预可改善患者体温,有效缩短意识、呼吸恢复时间,减少患者麻醉后苏醒期的躁动情况,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