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贤,余鹤英,邓转晴,胡云兰
(中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中山 528400)
肺癌患者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表现,并且肺癌患者多伴有负性情绪,其遵医行为较差,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预后[1-2]。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是一种新兴干预手段,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实施以改变理论为导向的阶段性干预措施,正确引导患者提高认知水平,发挥良好干预效果[3]。本研究将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应用于肺癌患者中,观察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更多有效干预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由中山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准许后实施。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92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4]。纳入标准:①卡氏评分>60分者;②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③依从性好,可以清晰准确配合护理干预者;④经病理学诊断确诊者;⑤接受靶向免疫治疗者;⑥伴有中重度疼痛者等。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重要脏器存在功能障碍者;③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者。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相关内容均详细了解,且于院内相关纸质文件上签字确认。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3~78(63.58±4.14)岁;体质量指数(BMI)19~24(20.24±0.63);疾病类型:鳞癌20例、腺癌16例、腺鳞癌10例;临床分期[5]:Ⅲ期31例、Ⅳ期1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61~75(67.76±4.91)岁;BMI 18~24(20.29±0.48);疾病类型:鳞癌21例、腺癌15例、腺鳞癌10例;临床分期:Ⅲ期32例、Ⅳ期14例。两组、性别、年龄、BMI、疾病类型、临床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注意休息及保证睡眠质量、功能锻炼等。观察组采取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①组建护理小组:由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等组成,均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且有较强沟通能力,入组前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专业护理培训、考核。②小组培训:小组成员均进行系统培训1个月(2课时/周),培训内容包括患者心理及生理特征、护理知识及技能、沟通与交流技巧、数据库的运用、常见认知误区、饮食及活动注意事项等。③肺癌相关知识手册:以肺癌治疗护理、认知行为干预等作为关键词查询、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制成肺癌相关知识手册。④认知干预:发放肺癌相关知识手册,指导患者、家属学习手册,若有问题可及时询问护理人员,引导患者正确评价自我,开展一对一访谈,每次30 min,2次/周。⑤行为干预: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指导患者放松,深呼吸3次,开展收缩训练、肌肉放松,而后闭眼回忆美好经历,想象免疫强大、肿瘤脆弱,进而疾病好转等,以有利于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感,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依从性。两组均护理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负性情绪: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估患者负性情绪,总分均为100分,症状越明显得分越高。②遵医行为:采用我院自制的遵医行为量表评估患者遵医行为状况,Cornbach′s α为0.85,CVI为0.89,总遵医率包括部分遵从率、遵从率。③自我效能:采用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7]评估患者自我效能状况,其中正性态度(15~75分)、自我决策(3~15分)、自我减压(10~50分),总分为28~140分,自我管理效能越强得分越高。④生存质量:采用中文版肺癌病人生活质量量表(QLQ-LC13)[8]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包括功能情况(0~100分)、生理情况(0~100分)、情感情况(0~100分)、社会家庭情况(0~100分)、肺癌特异模块(0~100分),生活质量越高得分越低。⑤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状况,Cornbach′s α为0.83,CVI为0.88,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2.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肺癌发病主要与肺部慢性炎症、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靶向免疫治疗是肺癌患者治疗常用的方式,可通过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预后[9]。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10]。由于患者病情、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治疗不良反应容易使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降低,甚至中断治疗。现阶段,临床针对肺癌患者多开展常规护理措施干预,但患者治疗积极性较低,护理效果欠佳。
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动态评估患者行为阶段,给予个性化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遵医行为,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通过发放肺癌相关知识手册,一对一访谈,指导患者放松、训练等,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有效提升舒适度,促进其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同时治疗期间通过认知、行为等干预措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提升护理配合度,保证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使其更满意。由于肺癌患者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容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行为方式,从而不利于患者治疗及预后,同时疾病、治疗均属于应激源,会使患者出现心理、生理等方面应激反应,导致生活质量降低[11]。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主要是通过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通过开展引导式护理,以改变患者思想、行动、领悟等,使患者感到充分尊重,纠正不合理认知,形成积极、正向思想,同时通过放松、想象、训练措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安全感,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改善自我效能,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预后[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负性情绪、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遵从率、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13]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应用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有助于缓解负性情绪,促进遵医行为,改善自我效能,提高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临床可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中心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临床可纳入更多样本量,进行深入的多中心研究,以期为临床肺癌患者应用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的干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