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践行体育强国的核心力量。体育强国背景下的高校应着力强化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的初心和意志。通过高校体育课程的磨练,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沉着冷静,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端正大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进而提升其对学习和生活的要求,高质量完成学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响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号召,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体育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队伍应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的学科优势,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试验田,在立足于体育强国梦重大战略的基础上,让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入脑入心,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上,课程思政建设是核心。作为课程思政总工程的一块责任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科育人体系中,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根本任务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新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其思政教育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高校办学方向的坚持、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三全育人的深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与社会接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高校要在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要求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以锻炼身体、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也体现了它和其它学科的区别。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显性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让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其体魄,提高其身体素质,同时让其学习到体育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其隐性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是促进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深挖体育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协作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使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同时,在体育竞赛中感受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一致。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中应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表现为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体育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中,让正确价值观充分引领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隐性教育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奠定基础。
随着当今世界文化间的碰撞和受疫情的影响,大、小体育运动赛事的举办数量不断缩减,相应的由于缺乏锻炼产生的肥胖、近视等问题随之而来,给新时代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对标体育强国战略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努力搭建体育强国平台,进而实现新时代健康中国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格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体育强国的重点在于锻炼大学生的体格,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做到健体育魂,让大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拥有好的体魄才能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要着重提高大学生的体力,充沛的体能是大学生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石。在锻炼大学生体能的基础上,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包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奋斗有我、团队协作等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运动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将自我身心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此外,让大学生通过健体实现育魂,通过育魂推动健体,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强国要求的融合,为完成体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双重保障。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命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紧紧围绕其展开,找准其育人的核心环节,对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要素、对象,育人环节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提出明确要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其对象是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全员育人的重要部分,应坚守初心和使命,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同时,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是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育人环节,让育人工作落地生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学习课时多,内容丰富,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课程。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体育项目的安排上采用的方式是自主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以便于公共体育课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让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优越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理利用,包括社团活动、俱乐部训练、阳光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全方位充实了体育教育的时间、空间域,构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的新格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战略背景下,呈现的是一种理念创新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主阵地优势,在体育课程教学主渠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体育课程向三全育人延伸。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体系,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学科树人的本质是从心理和生理层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帮助其通过课程享受乐趣,增强体质。体育学科立德的内涵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上。
享受乐趣作为体育教育的第一目标,要突出体育教育的人本化、个性化、常态化、系列化、生活化和终身化。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会表现出的轻松愉悦的状态以及获取成功后容易产生满足感。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其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感受获取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乐趣。大学生通过学习新技能,反复练习后在竞赛中加以运用,能充分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人际交往带来的乐趣。大学生都是自主选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同学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通过体育课程让同学们组成一个体育团队,找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归属感,在运动中大学生无形间拉进了距离,增进了友谊,从而体会到人际交往带来的乐趣。
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促进大学生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前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要在教学大纲的统筹下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对运动强度的构思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中练习频率根据教案要求和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时长和运动负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达到大学生增强体质的实效性。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讲授,教会大学生正确的技术动作及相应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健康锻炼的意识,使之体育运动更具科学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在发展大学生体育活动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将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锻炼身体、激发兴趣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切入点,让大学生在身体素质上有质的提高。大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有效拓宽运动圈层,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进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体现在智慧、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产生运动神经、运动机体和运动心理的相应变化,从而促使大学生动商的形成和体能的提高,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后能有效提高学习中的效率,促进认知功能的提升。同时,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遵循由简到繁的运动规律;过渡到运动竞赛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为团队的荣誉在拼搏和付出,赛场上队员间融为一体,相互信任和鼓励,尊重对手和裁判,这是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善美的体现。
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意志品质的重要性,结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反映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效果,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良好途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着重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敢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团结协作和奋斗有我的信念。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课后大学生通过勤奋的练习巩固基本技术动作,竞赛中可以将学习的运动技能合理运用,形成运动技能循环往复的练习过程,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养成持续锻炼的习惯。大学生在技术练习以及运动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相应的瓶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鼓励,大学生会不断超越自我,争取更大的突破,增强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挑战困境的能力,同时,在运动竞赛中感受到团队协作和奋斗有我的精神。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承载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开展中,要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更多的是通过课程让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愉悦身心,在有计划的练习中能观察到自身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学生练习技能的过程中应配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让公共体育课程健体和育魂的价值进行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文件、政策和重要讲话精神,形成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识。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引导体育教师规范地进行课程思政的实施,主动投入到课程思政的渗透中,并担当起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神圣职责。体育教师的使命是在教会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动力机制,完成由外向内的转换,可以促使体育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实施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我国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高校办学以文育人的基本理念,帮助大学生保持文化自觉和树立文化自信。这就要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深挖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优秀资源和文化底蕴,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对体育运动精神和体育价值观的追求。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则制度也是培养大学生内蕴的关键环节,触犯规则应有相应的处理流程,只有在规范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运动竞赛,才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竞技体育是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从而形成比赛规则意识。同时,要注重大学生体育文化环境的创造,如教学中同学间的鼓励,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出场与对手握手,向观众示意,跟场上裁判握手,队友间的拥抱等环节,通过这些情景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体会体育道德,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在体育课程安排的教学比赛环节中,让大学生感受比赛的对抗性,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享受比赛的过程,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形成尊重对手的良好作风以及对队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在体育文化的渗透中,高校体育场地的宣传栏和多媒体大屏幕也是很好的育人阵地,可用于体育文化的传递。大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文化熏染,要真正做到将体育文化化为一种内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之效。
体育课程思政是搭建在体育教学知识体系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融合等方面进行突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做到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队协作和严守纪律的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的融合创新中,要合理利用好除体育课堂教学的第二课堂,打破传统的选课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将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内教学进行衔接并延伸,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融合创新中,要充分体现身体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不断渗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步推进,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的融合创新中,要在彰显身体教育的同时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的道德实践性。体育教师作为课程内容的传递者,要多角度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做到让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学会思考和学习,培养大学生有关体育本身蕴含的优秀品质。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评价组织机构,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高层次的学科评价队伍。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让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评价,巧妙灵活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评价环节中要注意将价值观教育作为课程体系评价的重要因素,探寻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分类进行,也可以按课程板块进行,目的在于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推动专业体育教师主力军、体育课程主战场和体育课程教学主渠道的建设,让大学生持续体验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国家战略举措,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学时长、资源丰富、育人路径突出的特点,充分认识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价值,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阵地优势,抓牢大学生运动和认知发展的黄金时刻,对实施教学改革、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体育强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要将习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的十六字方针“”针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指向,通过明确育人本位、做好文化渗透、优化教学知识体系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和目标。